|
一、从 “5 元猪价” 到 “5 元成本”:行业逻辑的颠覆性转变
(一)猪价回暖背后的成本竞争态势
2025 年 10 月下旬,全国生猪均价由 “5 元时代” 小幅回升至 5.94 元 / 斤,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猪从业者的压力。然而,相较于价格的波动,养殖成本的显著下降更具震撼性。
在刚刚结束的李曼养猪大会上,一项关于养殖成本的调研引发了广泛关注。超过 30% 的规模养殖场已实现 5.2 - 5.5 元 / 斤的完全成本,曾经被视为不切实际、甚至被质疑只有 “给猪喝水” 才能达成的 “5 元成本论”,如今已成为行业的基本标准。这一现象表明,养猪行业的竞争已悄然迈入 “5 元成本” 的激烈阶段。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养殖技术与管理理念的深度变革。根据卓创资讯数据,2025 年 9 月全国规模场 PSY(每头母猪年供断奶仔猪数)达到 28.5 头,相较于 2020 年提升了 18%,意味着每头母猪的仔猪产出量增加,有效摊薄了前期投入成本;饲料转化率降至 2.4:1,同等重量的饲料能够转化出更多的猪肉,提高了饲料利用效率;玉米豆粕替代技术的应用使得每头猪的饲料成本降低了 120 元,有效减轻了原料价格波动带来的压力。
当 “7 元成本” 的养殖户仍在盈亏边缘艰难维持,为每斤猪肉的微薄利润担忧时,“5 元成本” 的头部企业已凭借成本优势,开始抢占市场份额,在行业低谷期积蓄力量,为迎接下一个发展阶段做准备。
二、产能迷局:表面去化下的隐性扩张现象
(一)母猪存栏 “降无可降” 的内在原因
在养猪行业的重大变革中,产能去化的进程充满复杂性,看似清晰却又隐藏着诸多不确定性。从官方到民间机构的各类数据,虽勾勒出母猪存栏量的动态变化,但难以掩盖产能持续处于高位的事实。
2025 年 9 月的能繁母猪存栏数据引起了广泛关注。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环比微降 0.07%,似乎释放出产能去化的信号;而钢联农产品、涌益资讯的监测结果更为严峻,分别环比下降 0.33%、0.84% 。然而,从同比维度来看,截至 2025 年 9 月末,196 家样本企业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906.29 万头,同比增长 4.45%,达到近五年的高位水平。这种一增一减的情况,使得产能去化的效果大打折扣,生猪供应的压力依然存在,严重威胁着本就脆弱的市场平衡。
仅仅关注存栏数量的变化,无法全面理解产能的实际情况。当前,高产母猪已成为行业的主导力量,其产肉效率的提升正在悄然改变产能格局。PSY 突破 30 头的高产母猪占比已超过 40%,与传统母猪相比,单位母猪产肉量提高了 20%。这意味着,即使母猪存栏量下降 1%,凭借技术进步,产能仍有可能实现 2% 的逆势增长,“存栏降,产能增” 的效率革命正在养猪行业上演。
某饲料大厂优化母仔猪营养方案的成果,便是这场革命的具体体现。通过精准的营养调控,高产母猪的弱仔率从 15% 降至 8%,死胎率下降 12%,相当于每头母猪每年能多提供 2.4 头健康仔猪,直接提高了仔猪的有效产出,为产能的隐性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当行业还在为母猪存栏量的微小变化争论不休时,技术进步已使得产能去化的努力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二育加码:短期策略与长期风险的权衡
(一)行情低谷期的抄底行为及其影响
在 2025 年 10 月中旬猪价暴跌至 5.2 元 / 斤的低迷时期,二次育肥迅速成为市场热点,犹如一剂 “兴奋剂” 点燃了市场热情。华东、华中地区二育入场比例高达 40%-60%,在抢购热潮的推动下,部分区域标猪价格被抬高至 5.5 元 / 斤 ,养猪户们纷纷投身这场 “抄底行动”,仿佛看到了市场转机。
卓创资讯的监测数据显示,二育栏舍利用率从 9 月的 15% 急剧上升至 33%,这表明全国约 20% 的标猪猪源被二育群体截留。这些猪源被暂时囤积,等待价格上涨后出售,看似是对市场供应的一种调节手段,实则蕴含着巨大风险。
从历史经验来看,二次育肥的集中出栏往往会对市场造成严重冲击。2022 年,二育猪在年底集中出栏,导致猪价在一个月内暴跌 3 元 / 公斤,养殖户们措手不及,利润瞬间消失。如今,类似的情况正在重演,2025 年 10 月入场的二育猪预计将于 2026 年 1 - 2 月集中出栏,此时正值春节前夕,本应是猪肉消费旺季,但规模场为完成年度出栏目标,也会在 12 月加大出栏力度,两者叠加,生猪供应可能达到年内峰值,市场能否承受这波供应冲击,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四、破局之道:成本竞争白热化阶段的应对策略
(一)头部企业的技术优势与领先地位
在养猪行业的 “5 元成本生死竞争” 中,头部企业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资本优势,逐渐拉开与中小养殖户的差距,形成明显的 “技术碾压” 态势。
牧原作为行业龙头,通过对低豆日粮技术的深入研发与应用,成功将饲料成本压缩至 3.8 元 / 公斤 ,较行业平均水平低 0.5 元 / 公斤,按每头猪消耗 300 公斤饲料计算,仅此一项就可节约成本 150 元。其自主研发的智能化养殖系统实现了精准投喂和环境智能调控,将 PSY 提升至 32 头,仔猪成活率提高至 92%,每头仔猪成本降低了 10 元。
温氏则采用不同策略,推广 “5 元成本养殖模型”,从种猪基因改良、营养精准调控到养殖流程标准化,全面优化成本结构。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温氏培育的种猪料肉比降至 2.3:1 ,比行业平均水平低 0.1,即同样产出 1 公斤猪肉,温氏可少消耗 0.1 公斤饲料;在营养配方上,温氏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定制专属饲料,将饲料转化率提高了 8%,进一步降低了养殖成本。
扬翔提出的 “PSY30+” 计划,将育种作为降本增效的核心突破点。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基因组育种技术研究,扬翔成功提升了母猪的繁殖性能,使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达到 30 头以上,年收益提升至 5000 元,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 1500 元 。同时,扬翔利用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对猪群生长、疫病防控的实时监测与精准管理,减少了疫病损失,降低了养殖风险。
在山东,某 500 头规模的养殖户表示,自己的养殖成本高达 6.2 元 / 斤,而隔壁牧原场子成本仅 5.1 元 / 斤 。同样以 5.9 元 / 斤的价格出售,牧原每头猪可盈利 80 元,自己却每头亏损 30 元。面对头部企业的技术优势,中小散户在成本竞争中愈发艰难,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二)政策调控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在养猪业产能持续高位、成本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政策调控成为稳定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也面临着 “两难困境”。
国家明确要求在 2026 年初将能繁母猪调减 100 万头,以缓解产能过剩压力,稳定猪价。然而,2025 年 9 月的数据显示,头部 25 家企业存栏量逆势增长 2.7% ,与政策目标相悖。企业层面通过 “降体重、增效率” 等隐性扩产方式,在不增加母猪存栏的情况下提升产能。部分企业将肥猪出栏体重从 120 公斤降至 110 公斤,缩短养殖周期,增加出栏频次;同时,通过技术创新提升 PSY 和料肉比,实现产能的隐性增长。
而散户群体则陷入 “见涨补栏、见跌清栏” 的被动循环。猪价上涨时,散户受利益驱动盲目补栏,增加母猪存栏量;猪价下跌时,由于资金压力和抗风险能力弱,又不得不忍痛清栏,导致产能大幅波动。这种盲目跟风的行为不仅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也使得产能去化难以有效推进。
在这场产能去化的博弈中,政策虽多次强调,但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产能调减态度消极;另一方面,散户缺乏科学规划和信息引导,难以把握市场节奏。如何在保障企业发展与稳定产能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政策调控亟待解决的难题。
五、未来已来:5 元成本时代的生存策略
(一)养殖户的战略选择与原则
面对养猪行业 “5 元成本” 的激烈竞争,养殖户必须做出理性决策,遵循 “三选三弃” 原则,才能在这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选择技术创新,摒弃传统经验,是养殖户降低成本的关键途径。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传统养殖经验已难以满足行业需求。山东的一位养殖户引入 AI 背膘检测设备和自动分群饲喂系统后,实现了精准养殖。通过 AI 背膘检测,能够实时掌握猪的生长状况,根据猪的实际需求进行精准投喂,避免饲料浪费,将料肉比从 2.5:1 降至 2.4:1 ,每头猪节约饲料成本 30 元。自动分群饲喂系统根据猪的体重、生长阶段自动分群,提高了养殖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
选择效率提升,放弃单纯追求规模,是中小养殖户突破困境的有效策略。在规模化养殖的趋势下,中小养殖户难以在规模上与大型企业竞争,此时专注于 “精品化” 养殖,提高效率,成为其生存之道。云南的一家 500 头母猪规模的养殖场,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技术创新获得有机认证,其生猪售价比普通猪高出 15%。该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严格控制饲料来源,采用有机饲料喂养,减少抗生素使用,确保猪肉品质安全、健康。同时,通过优化养殖流程,提高了母猪的繁殖效率和仔猪的成活率,实现了高效养殖。
选择长期稳定发展,放弃短期投机行为,是养殖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跟风进行二次育肥虽可能在短期内获得收益,但也伴随着巨大风险。专注于自繁自养,走长期稳定发展之路,才是养殖户的明智选择。河南的一位养殖户与当地屠宰场签订 “保底回收” 协议,锁定了 5.5 元 / 斤的成本线。他专注于自繁自养,通过优化猪群结构、提高养殖技术,降低了养殖成本。即使在猪价波动的情况下,也能保证稳定收益,避免因短期价格波动造成损失。
(二)行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与挑战
当 “5 元成本” 成为养猪行业的准入门槛,年出栏 500 头以下的散户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其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一场 “散户清退潮” 正在悄然发生。
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300 头以下散户数量同比下降 18% ,规模化率突破 65%。在山东,一位拥有 20 多年养殖经验的散户无奈表示,自己的养殖成本高达 6.8 元 / 斤,在 “5 元猪价” 的冲击下,每头猪亏损 150 元,难以维持经营,只能选择退出。
面对困境,部分散户选择转型为家庭农场,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他们通过发展特色养殖,如黑猪、香猪等,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提高产品附加值。江苏的一位散户转型为家庭农场后,专注于黑猪养殖,采用生态养殖方式,让黑猪在山林中自由觅食,配合有机饲料喂养,生产出的黑猪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虽然养殖规模不大,但凭借独特的产品品质,成功打开市场,实现了稳定收益。
然而,转型并非易事,需要资金、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的支持。对于那些缺乏资源和能力的散户来说,退出市场或许是无奈之举。在行业变革的浪潮中,散户的命运关系到整个养猪行业的发展,如何引导他们平稳过渡,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结语:成本差异对行业竞争格局的深远影响
2025 年的养猪行业正经历着比 “5 元猪价” 更为残酷的 “成本竞争”。头部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开启成本 “优化模式”,二育与政策在产能端相互博弈,使得处于中间位置的养殖户发展空间逐渐缩小。这已不再是简单的周期性波动,而是一场由 “效率革命” 主导的生存淘汰赛。对于行业而言,5 元成本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竞争的起点。只有那些在基因育种、精准营养、疫病防控等方面建立起竞争壁垒的企业,才能在 “5 元时代” 立足。倘若未来全行业成本降至 5 元 / 斤,猪价是会长期稳定还是陷入更激烈的价格战?中小养殖户又该如何突破困境?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