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猪价 “跌跌不休”,行业深陷 “寒冬模式”
(一)价格深跌:11.68 元 / 公斤背后的供需失衡
2025 年 11 月 20 日,全国标准生猪价格为 11.68 元 / 公斤,较上周微涨 0.5%,但较去年同期下跌 28.15%,已连续 18 个月低于 15 元 / 公斤的行业平均成本线。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朱增勇指出,当前生猪供应基数庞大,10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达 4035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5%,短期内供应过剩压力难以缓解,企业需高度警惕资金链风险。
(二)亏损扩大:养殖端现金流告急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25 年三季度生猪养殖头均亏损达 350 元,部分中小散户亏损超过 500 元 / 头。河北某存栏 2 万头的养殖户称:“饲料成本占比超过 70%,现在卖一头猪亏一头,只能靠赊欠维持运转。” 而大型上市猪企,如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头均成本仍达 14 元 / 公斤 ,11 月单头亏损超 200 元。
二、上市猪企 “花式补血”:从临时补流到项目 “断舍离”
(一)闲置资金 “变废为宝”:短期补流解燃眉之急
新希望:年内两次启用闲置募集资金,累计 3.87 亿元用于临时补充流动资金,以缓解饲料采购压力。
大北农:10 月公告使用不超过 1 亿元闲置资金补充流动资金,重点保障育种研发和疫病防控投入。
新五丰:运用 2.1 亿元闲置资金进行 “救急”,用于湖南、江西等主产区的生猪收储和加工流通。
(二)项目 “断舍离”:终止扩张聚焦核心现金流
益生股份:将 1.83 亿元结项项目节余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停止黑龙江、吉林等地的祖代种猪场扩建。
唐人神:终止 “东冲三期生猪养殖基地” 项目,7895.87 万元剩余资金转为日常运营资金,未来聚焦 “公司 + 农户” 轻资产模式。
天康生物:将 5.01 亿元终止项目资金用于 “补血”,投入新疆、甘肃等产区的生猪屠宰加工技改。
(三)股权质押与债券融资:多元渠道防 “断链”
天域生物控股股东质押 800 万股,融资资金直接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发行超短期融资券,累计融资超 20 亿元,以缓解短期偿债压力。
三、深层矛盾:产能过剩与周期低谷的 “双重绞杀”
(一)产能去化 “踩刹车”:企业 “被动硬扛”
尽管行业亏损已超一年,能繁母猪存栏仅下降 0.7%,头部企业因担忧市场份额流失,普遍放缓淘汰节奏。北京东方艾格分析师徐洪志指出:“规模猪企更倾向于‘熬死对手’,导致产能去化速度比预期慢 30%,猪价回归盈利至少推迟至 2026 年二季度。”
(二)成本与价格 “倒挂”:饲料涨、猪价跌的夹心困境
2025 年玉米、豆粕价格同比上涨 12%,但生猪价格同比下跌 25%,养殖毛利率从 2024 年的 15% 暴跌至 - 8%。新希望三季报显示,上半年生猪板块营收增长 8%,但净利润亏损 3.65 亿元,资金周转率下降 17%。
(三)政策与市场 “双杀”:补贴退坡叠加消费疲软
随着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规模化养殖补贴退坡,企业融资成本上升至 6%-8%;而终端消费受猪肉替代品(牛肉、水产)冲击,2025 年腌腊季猪肉销量同比下降 15%,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
四、未来展望:现金流为王,熬过去就是 “剩者为王”
(一)短期策略:“止血” 比 “扩张” 更重要朱增勇建议,企业需制定严谨的现金流计划:
暂停新建猪场,优先盘活现有产能(全国猪场空置率已达 20%)。
优化猪群结构,淘汰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低于 24 头的低效母猪。
利用期货套保锁定 30%-50% 的出栏量,对冲价格波动风险。
(二)中期博弈:谁能挺过 “最长寒冬”?
行业普遍认为,若 2026 年一季度能繁母猪存栏降至 3800 万头以下,猪价有望回升至 14-15 元 / 公斤。当前现金储备超 50 亿元的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而资产负债率超 65% 的中小上市猪企,需警惕 “技术性违约” 风险。
(三)长期启示:从 “规模崇拜” 到 “质量为王”
此轮周期倒逼行业转型:唐人神、天康生物等转向轻资产模式,降低固定资产投入;新希望、大北农加码生猪深加工,开发预制菜、低温肉品等高附加值产品,试图突破 “猪价涨跌决定生死” 的困局。
结语:当 “猪周期” 撞上 “资金荒”
生猪行业的 “至暗时刻”,本质上是对前期盲目扩张的 “还债”。当猪价跌破成本线,融资渠道收窄,现金流成为企业的 “生命线”。对于上市猪企而言,“生存” 比 “规模扩张” 更为现实;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唯有加速去产能、提升成本管控能力,才能在下次周期来临时掌握主动权。毕竟,在 “猪周期” 的残酷竞争中,向来是 “剩者为王”,而非 “大而不倒”。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中国生猪预警网、各上市猪企公告、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