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胡润百富榜:农牧巨头的 “财富增长” 与 “排名焦虑”
(一)四大巨头稳居前百,财富逆势上扬
2025 年胡润百富榜发布,农牧行业四位领军人物跻身前 100 强。其中,牧原秦英林夫妇以 1870 亿元财富位列第 16 名,财富同比增长 39%,凭借智能化养殖及成本控制稳固河南首富地位。东方希望刘永行父子拥有 1280 亿元财富,排名第 27 名,财富增长 7%,但排名下降 5 位。新希望刘永好家族与通威刘汉元夫妇均以 790 亿元财富并列第 61 名,财富分别增长 14%、13%,排名均下滑超过 10 位。尽管面临生猪价格低迷、饲料成本高企的困境,头部企业家通过技术迭代(如牧原 AI 养殖系统)和多元布局(通威光伏反哺农业)实现了财富正增长,充分彰显了行业韧性。
(二)“增富不增位” 背后的行业瓶颈
农牧企业家财富增速(平均 15%)高于 GDP 增速,但排名普遍下滑,其核心原因受限于以下三大行业特性。一是周期波动性,2025 年生猪价格波动幅度超过 40%,牧原、新希望等企业盈利随周期波动,而互联网、新能源等行业造富效应更为稳定。二是增长天花板,农牧业受土地、环保政策制约,牧原生猪出栏量占全国仅 7%,扩张速度难以与新兴行业相比。三是估值差异,资本市场对农牧企业的市盈率(PE)估值(平均 12 倍)远低于科技企业(平均 40 倍),财富放大效应有限。
二、全球饲料企业榜单:中国军团 “七席霸榜” 改写全球格局
(一)中国企业强势领跑,海大登顶全球第一
根据 WATT 国际传媒榜单显示,2024 年全球 146 家顶级饲料企业总产量为 5.73 亿吨,中国有 32 家企业上榜,呈现出三大突破。一是头部垄断加剧,前十强中中国企业占据 7 席(2023 年为 5 席),海大集团以 2650 万吨产量超越新希望,首次夺得全球第一,新希望、牧原分别位列第二、三位,前三甲均被中国企业包揽。二是区域集中度高,亚洲共有 56 家企业上榜,中国 32 家企业占比近六成,广东海大、广西力源等区域性龙头加速全球化进程,在东南亚市场销量年增长 20%。三是结构分化明显,华西希望产量从 150 万吨大幅增长至 320 万吨(增幅 113%),傲农集团因原料波动产量暴跌 45%,行业马太效应加剧。
(二)海大登顶:技术驱动与全球化战略的双重胜利
海大集团从 2023 年的全球第二跃居第一,核心得益于以下三大战略。一是产能全球化,2024 年在越南、埃及新增 500 万吨产能,在东南亚市场占比达 35%,海外销量增长 30%。二是技术壁垒构建,自主选育的 “海兴农” 虾苗市场占有率超过 20%,功能饲料(含益生菌添加剂)毛利率达 18%,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12%。三是服务模式创新,建立 100 万户养殖户服务数据库,通过 “饲料 + 动保 + 金融” 闭环,将户均年采购量从 80 吨提升至 120 吨,客户粘性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三、双榜对比:传统行业的 “守成” 与 “破局”
(一)财富积累逻辑差异
|
|
|
|
|
|
|
|
|
|
全球市占率、研发投入(如海大研发费用增长 25%)
|
|
|
|
|
|
(二)全球饲料榜的 “中国启示”
从 “成本竞争” 到 “价值输出”:海大、新希望通过输出智能化养殖技术(如越南工厂无人化生产线),在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溢价,饲料售价比本地品牌高 10%-15%。
产业链垂直整合:牧原 “自养 + 饲料” 模式使原料采购成本降低 12%,在全球粮食危机中展现出更强的韧性。
ESG 合规先行:通威、温氏通过碳足迹管理,获得欧盟有机认证,打开了高端饲料市场大门。
四、行业展望:在周期与变革中寻找平衡
(一)短期:农牧财富榜或延续 “稳增缓升”
2025 年生猪价格筑底回暖,加之饲料原料价格回落,牧原、新希望等企业盈利得以修复。但受行业属性限制,难以改变 “增富不增位” 的格局。
(二)中长期:饲料企业引领全球产业重构
中国饲料企业凭借 “技术 + 产能” 双优势,有望在 2030 年前占据全球 30% 以上市场份额,推动全球饲料工业从 “欧美主导” 向 “东亚核心” 转变。若海大集团 3000 万吨产能目标达成,将相当于当前美国饲料总产量的 40%,从而重塑全球供应链版图。
结语:在守正中突破,于变局中领跑
胡润百富榜中的 “农牧身影” 与全球饲料榜中的 “中国军团”,共同展现了行业的双重面貌。传统养殖板块在周期中坚守成本底线,饲料工业在全球化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当秦英林的智能化猪场与海大的海外饲料工厂相互呼应时,中国农牧行业正从 “跟随者” 转变为 “规则制定者”。这或许印证了一个道理:在农业现代化浪潮中,既能深耕土地,又能拥抱全球发展趋势的企业,终将在产业变革中创造新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