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三季报数据剖析:业绩呈现显著分化态势
(一)整体增速趋缓,单季度经营压力显著
在猪周期的复杂波动背景下,温氏股份 2025 年三季报数据一经披露,便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从整体数据来看,2025 年前三季度,温氏股份累计实现营业收入 758.17 亿元,同比微降 0.04%;实现净利润 52.56 亿元,同比下滑 18.29%。尽管整体降幅尚处于可接受区间,但第三季度单季数据表现不容乐观。该季度营业收入为 259.37 亿元,同比下降 9.76%,系自 2024 年以来首次出现单季收入下滑;净利润为 17.81 亿元,同比大幅下降 65.02%,盈利水平近乎腰斩,业绩表现引人关注。
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核心因素是生猪价格的持续下行,对温氏股份的核心生猪养殖业务产生了深度冲击。以第三季度肉猪销售均价为例,从 7 月的 14.58 元 / 公斤持续降至 9 月的 13.18 元 / 公斤,环比跌幅达 9.6%,同比大幅下跌 30.81%,价格跌幅显著。而温氏股份的肉猪养殖综合成本约在 12.2 - 12.4 元 / 公斤,价格不断逼近成本线,致使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进而导致业绩压力增大。
(二)鸡业务复苏态势疲弱,对冲效应未达预期
温氏股份长期坚持养猪和养鸡 “双轮驱动” 的发展战略,旨在通过鸡业务对冲猪业务的风险。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在第三季度,养鸡业务虽呈现量价齐升态势,9 月肉鸡销量达 1.22 亿只,销售均价为 13.53 元 / 公斤,均创年内新高,销售均价环比涨幅达 36.8%,且实现盈利,表面上看表现尚可。
但从整体业绩考量,鸡业务的回暖对整体业绩的贡献较为有限。前三季度肉鸡销售收入为 229.06 亿元,同比仍下降 6.3%;毛鸡均价为 11.17 元 / 公斤,同比下跌 15.8%。由于猪业务在第三季度亏损规模较大,生猪养殖利润同比减少超过 30 亿元,鸡业务复苏所带来的利润难以填补猪业务的亏损缺口。在当前猪鸡周期共振的情况下,双轮驱动模式未能发挥预期作用,温氏股份依靠鸡业务短期内挽救业绩的难度较大。
二、模式瓶颈凸显:从协同发展到发展受阻的关键转折点
(一)“农户 + 公司” 模式:轻资产扩张带来的后续问题回顾
温氏股份的发展历程,“公司 + 农户” 模式在其崛起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世纪 80 年代,几位创业者凭借 8000 元本金开启了温氏的创业征程。发展过程中,创始人温北英创新推出 “公司 + 农户” 模式,该模式迅速展现出强大优势,推动温氏实现高速发展。至 2015 年上市时,温氏已在全国设立 170 多家一体化公司,与 5.3 万户合作家庭农场建立合作关系,当年实现营业收入 482.37 亿元,远超同期的牧原股份(当年牧原营收仅 30.03 亿元)。彼时,温氏在资本市场表现出色,股价最高达 38.99 元 / 股,总市值突破 2500 亿元,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曾经的优势逐渐转变为制约温氏发展的因素。在 “公司 + 农户” 模式下,尽管温氏为农户提供种苗、饲料、疫苗和技术指导,但由于农户养殖场在标准化执行、养殖技术水平和投入程度上存在差异,导致单位生产效率参差不齐。同时,温氏为保障合作的稳定性,需承担技术服务、物流协调、质量监督等多项中间费用,还需提供风险基金和收益兜底等隐性补贴,这大幅增加了运营成本。
从养殖成本数据对比来看,今年第三季度末,温氏股份生猪养殖综合成本约为 12.2 - 12.4 元 / 公斤,而牧原股份采用一体化自繁自养模式,养殖完全成本已控制在约 11.6 元 / 公斤。每公斤 0.6 - 0.8 元的成本差距,按温氏 2025 年生猪出栏 3000 万头计算,一年下来成本劣势超过 3.6 亿元,这一巨额成本支出严重压缩了利润空间。
面对上述问题,温氏积极寻求变革,尝试将模式升级为 “公司 + 现代养殖小区 + 农户” 和 “政银企村(户)” 等多方共建模式,以提升管理集中度。但这些改良措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依赖外部农户、风险集中于公司自身的底层逻辑。在当前成本控制能力成为生猪养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背景下,温氏突破发展困境面临较大挑战。
(二)双轮驱动困境:周期同步化与资源内部消耗
在温氏股份的业务发展进程中,养鸡和养猪 “双轮驱动” 是其重要特色。公司最初依靠养鸡业务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和市场基础,1997 年敏锐洞察到生猪养殖的发展潜力后,果断进军养猪行业,开启 “双轮驱动” 发展模式,期望利用猪鸡业务的周期互补性,稳定公司业绩,降低单一业务波动带来的风险。
但现实与预期存在差距,随着行业发展,猪鸡周期逐渐呈现同步化趋势,使温氏的 “双轮驱动” 模式陷入困境。饲料原料(如玉米、豆粕)价格波动会同时推高猪鸡养殖成本;疫病(如禽流感、非洲猪瘟)的爆发也可能同时对两大产业造成冲击。以 2022 - 2023 年为例,饲料价格持续上涨,消费市场却持续低迷,猪价和鸡价多次同步下行,“双轮驱动” 不仅未能起到平滑业绩的作用,反而加剧了亏损,温氏在这两年经营压力较大。
此外,养猪和养鸡业务均需占用公司的资金、人力和管理资源。当两大业务同时处于下行期时,资源竞争问题难以避免。生猪养殖产业链长、投资规模大,一直是公司资源投入的重点。为实现 “五五规划” 中的生猪出栏目标(2024 年出栏 3000 万 - 3300 万头),温氏将大量资本开支投向猪场建设与种猪研发,导致养鸡业务升级滞后。2023 年,温氏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 46.65%,而肉鸡出栏量仅增长 9.16%,从增速差异可明显看出资源分配失衡。
即便不存在周期同步化和资源竞争问题,当前生猪养殖业务规模庞大,养鸡业务也难以对冲猪业务的亏损。以今年为例,第三季度温氏肉鸡业务虽有复苏迹象,9 月肉鸡销量和销售均价均创年内新高,养鸡业务恢复盈利。但从整体业绩来看,前三季度肉鸡销售收入同比仍下降 6.3%,毛鸡均价同比下跌 15.8%,肉鸡业务回暖所带来的利润难以填补猪业务的亏损缺口,“双轮驱动” 的设想在现实中再次遭遇挫折。
三、破局策略:从依赖传统模式到实现效率突破
(一)成本管控:穿越周期波动的核心保障
面对牧原等采用自养模式企业在成本方面的强劲竞争,温氏股份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本管控无疑是关键突破口。在数字化管理方面,温氏大力推行智能监控系统,对农户养殖过程进行实时监测。以往,农户养殖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难以及时发现,导致生猪成活率不稳定,疫病损失较大。如今,借助智能监控系统,温氏能够及时察觉问题并给予指导,使生猪成活率从之前的 92% 提升至 95% 以上,有效降低了单位疫病损失。
在饲料配方优化方面,温氏也取得显著成果。2025 年,温氏的豆粕替代率已达 35%,通过使用其他植物蛋白和新型饲料添加剂,在满足生猪营养需求的同时,有效降低了饲料成本。温氏设定了将生猪养殖成本降至 12 元 / 公斤以下的目标,尽管目前距离该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但持续推进成本管控措施,有望逐步缩小与行业领先水平的差距。
(二)业务重构:打破双轮发展的困境
鸡业务纵向拓展:温氏在黄羽鸡领域拥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和竞争优势。为进一步提升鸡业务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温氏大力拓展屠宰加工业务。2025 年,温氏设定将鲜品率提升至 25% 的目标,通过增加鲜品鸡的销售,减少中间环节,直接对接终端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温氏积极开发预制菜产品,与盒马等知名企业合作推出鸡汤半成品等,成功将鸡业务毛利率从 10% 提升至 15% 以上,有效拓展了鸡业务的利润空间。
猪业务模式创新:温氏也在对猪业务模式进行大胆创新,试点 “自养 + 农户” 混合模式。在核心产区,温氏计划 2025 年新增自养产能 500 万头,通过自建规模化猪场,逐步降低对外部农户的依赖。这种模式既能发挥自养模式在成本控制和管理效率方面的优势,又能保留 “公司 + 农户” 模式在轻资产扩张方面的长处,在成本控制和规模扩张之间寻求到平衡,推动猪业务实现更稳健的发展。
(三)周期应对:从被动承受压力到主动进行调节
温氏股份深刻认识到猪周期波动对业绩的重大影响,因此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生猪价格预警机制。当猪价跌破成本线时,温氏会迅速采取措施减少仔猪外销,2025 年仔猪销量同比下降 20%,避免因低价出售仔猪造成损失。同时,温氏会优化出栏体重,将出栏体重从 120 公斤降至 110 公斤,缩短养殖周期,减少饲料成本投入,实现快速止损。
温氏还积极运用期货工具对冲价格波动风险。2024 年,温氏设立了 5 亿元的套保资金池,通过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操作,当猪价下跌时,期货市场的盈利可弥补现货市场的亏损,有效降低了单一价格周期对业绩的冲击,使温氏在猪周期波动中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市场变化。
结语:行业巨头转型的关键时期
温氏股份当前面临的困境,本质上是传统养殖模式与现代产业竞争之间的矛盾体现。曾经在企业扩张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的 “农户 + 公司” 模式,如今因成本劣势和风险集中问题制约了企业发展;而养猪养鸡 “双轮驱动” 的战略设想,也因周期同步化和资源错配陷入发展困境。
在猪周期底部持续震荡的当下,温氏股份能否突破传统模式的路径依赖,实现转型升级,将直接决定这家曾经的养殖业巨头的未来命运。是在周期波动的困境中逐渐沉沦,还是通过效率革命重塑核心竞争力,实现再度崛起,值得关注。毕竟,在生猪养殖行业,“成本决定企业生存” 是不争的事实,任何模式的优劣最终都将通过成本、利润等关键数据得以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