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频道
产经·企业  曝 光 台  本网动态  畜牧舆情  
当前位置:首页产经·企业中国畜牧 → 文章内容

理性看待 “无菌” 蛋概念 安全烹饪才是关键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11/17 9:59:07 关注:78 评论: 我要投稿

双汇—世界领先的肉类供应商

  一、超市中的 “无菌神话”:价格翻倍的 “高端鸡蛋” 是否值得购置?
  (一)包装上的 “无菌” 噱头与价格差距
  在当下的消费市场中,健康饮食理念已深入人心,“可生食无菌蛋” 随之诞生,成为众多注重生活品质消费者的新选择。于盒马、山姆等颇具人气的商超内,“可生食无菌蛋” 被放置于鸡蛋货架的显眼位置,单枚价格通常在 2 - 5 元左右,约为普通鸡蛋价格的 2 - 3 倍。从包装来看,“无沙门氏菌”“可直接生食”“宝宝辅食专用” 等字样极为醒目,对追求健康生活、关注家人饮食安全的消费者具有极大吸引力。某电商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可生食鸡蛋的销量同比增长 45%,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但从客服记录分析,超 30% 的咨询集中在 “是否真的无菌”“孕妇能否生吃” 等问题,这也反映出消费者对此类鸡蛋存在诸多疑虑。
  (二)商家宣传与实际标准的 “文字游戏”
  当深入查看这些可生食鸡蛋的产品详情时,便会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多数品牌对 “无菌” 的定义实际上仅局限于 “沙门氏菌未检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无菌。例如在市场上知名度较高的 “黄天鹅”,其包装标注 “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不得检出”,但菌落总数允许≤10CFU/g;“德青源” 强调 “通过 12 道杀菌工艺”,然而在注意事项中却提示 “婴幼儿、孕妇建议熟制食用”。这种宣传方式极易误导消费者,使其认为 “无菌” 就等同于 “绝对安全”,但实际上,即便鸡蛋中不存在沙门氏菌,也不能排除存在其他致病菌的可能性,如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等,这些细菌同样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二、科学事实:“无菌蛋”≠“完全无菌”,这些风险不容忽视

  (一)生理构造决定鸡蛋难以彻底无菌
  母鸡独特的生理构造是理解 “无菌蛋” 为何难以真正无菌的关键所在。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指出,母鸡的排泄和产蛋共用同一个泄殖腔,这就导致鸡蛋在产出时,极易被粪便中的细菌污染。从微观层面而言,蛋壳表面布满微小气孔,这些气孔是鸡蛋胚胎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但同时也为细菌的入侵提供了便利。即便鸡蛋在生产过程中经过紫外线杀菌、蛋液巴氏消毒等处理工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病菌数量,但在后续的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风险因素。例如,在常温环境下存放超过 2 小时,鸡蛋内部的细菌就可能开始大量繁殖;而在运输过程中,鸡蛋之间的碰撞可能导致蛋壳出现微裂纹,这些细微破损处也容易使细菌侵入。2024 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可生食鸡蛋进行抽检,结果显示,有 12% 的产品在保质期内就检出了大肠菌群,这充分表明鸡蛋在整个流通环节中面临着二次污染的严峻挑战。
  (二)“无沙门氏菌” 是核心,但其他致病菌仍存隐患

  沙门氏菌确实是生食鸡蛋时需要重点防范的致病菌,它能引发发热、腹泻、呕吐等食物中毒症状,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尤其是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孕妇、婴幼儿和老年人,感染沙门氏菌的风险要比普通人高出 3 - 5 倍。然而,无菌蛋仅仅解决了沙门氏菌的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根据 2025 年《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数据,在未熟制的无菌蛋中,空肠弯曲菌的检出率达到了 8.7%,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的检出率相比普通鸡蛋更是高出了 15%。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科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在近三年因生食鸡蛋导致肠道感染的病例中,有 32% 的患者食用的是标榜 “可生食” 的品牌蛋。这一系列的数据和案例表明,即便鸡蛋声称 “无沙门氏菌”,但其他致病菌的存在仍然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隐患,生食无菌蛋并非像商家宣传的那般绝对安全。
  三、营养争议:生吃无菌蛋更营养?营养师:熟吃普通蛋反而吸收更佳

  (一)蛋白质吸收率相差近 40%
  在营养吸收方面,无菌蛋并非像商家宣传的那样具有优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实验数据表明,水煮蛋的蛋白质吸收率高达 91%,而生食无菌蛋时,这一数值仅为 55%,两者相差近 40%。鸡蛋中天然含有的抗生物素蛋白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只有在 70℃以上的加热条件下才会被有效破坏。若直接生食,这些物质就会影响人体对蛋白质和 B 族维生素的正常吸收。长期保持生食鸡蛋的习惯,可能会导致皮肤干燥、脱发、食欲不振等营养素缺乏的症状。在临床案例中,就有部分长期食用生鸡蛋的健身人士,因蛋白质吸收不足,肌肉增长缓慢,还出现了维生素 B 族缺乏导致的口腔溃疡、脂溢性皮炎等问题,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生食鸡蛋在营养吸收上的弊端。
  (二)“无菌”≠“营养强化”,成分与普通蛋无本质差异

  从营养成分角度来看,无菌蛋与普通鸡蛋并无本质上的差异。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市面上 10 款无菌蛋和普通鸡蛋进行的营养成分检测结果显示,两者在蛋白质、卵磷脂、维生素 A、D、E 等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上基本一致,唯一的细微差别在于无菌蛋的胆固醇含量比普通鸡蛋低约 5%,但这一差异在日常饮食中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某知名营养师团队对 20 款市售无菌蛋进行详细分析后发现,一些宣称 “富含 DHA”“富硒” 的产品,实际营养素含量并未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上限,部分品牌在营养标签上存在夸大宣传的嫌疑。例如,某品牌宣传其无菌蛋 “DHA 含量是普通鸡蛋的 3 倍”,但实际检测结果显示,其 DHA 含量仅比普通鸡蛋高出 15%,远未达到宣传中的倍数。这充分说明,消费者不能仅仅因为 “无菌” 的概念,就盲目认为无菌蛋在营养上更胜一筹,在选择时还需保持理性和科学的态度。
  四、行业乱象:标准缺失下的 “无菌” 混战
  (一)国家标准空白,企业自定 “游戏规则”
  在可生食鸡蛋市场中,国家标准的缺失成为乱象丛生的根源。截至目前,国内尚无专门针对 “可生食鸡蛋” 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这导致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各自为政。市面上的可生食鸡蛋主要依据团体标准或企业自己制定的标准来生产,这些标准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例如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的 T/CNFIA 115 - 2019 团体标准,要求沙门氏菌不得检出,菌落总数≤100CFU/g;而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制定的 T/CMATB 2001 - 2021 团体标准,不仅要求全致病菌未检出,还将菌落总数严格控制在≤10CFU/g。不同的标准意味着不同的生产门槛和质量把控,消费者在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标准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在检测环节,有的企业每周进行一次抽检,有的则每月抽检一次,检测频率的不统一,也使得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在 2025 年 3?15 晚会曝光的案例中,部分商家为降低成本,仅仅对蛋壳进行简单清洗和喷码包装,就将普通鸡蛋伪装成 “无菌蛋” 进行销售,而这些所谓的 “无菌蛋” 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蛋液杀菌处理,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二)储存条件成 “隐形杀手”,超市常温摆放成普遍现象

  可生食鸡蛋对储存条件有着严格要求,根据相关团体标准,它需要在 0 - 8℃的低温环境下冷藏保存,并且其 “可生食期” 一般为 15 天内。然而,记者在走访北京、上海等地的多家超市后发现,大约 70% 的超市并没有按照要求对可生食鸡蛋进行冷藏处理,而是将其与普通鸡蛋一同放在常温货架上售卖。某连锁超市的物流数据显示,在鸡蛋的运输过程中,车厢内的温度在 15 - 25℃之间波动,这样的温度条件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在高温环境下,鸡蛋内部的细菌繁殖速度会加快,原本符合可生食标准的鸡蛋,在到达消费者手中时,可能已经存在较高的食品安全风险。在客服与消费者的对话记录中,有品牌客服竟然建议消费者 “常温存放不影响食用”,这与产品包装上明确标注的冷藏储存提示形成鲜明矛盾,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可生食鸡蛋储存方式的困惑,也让可生食鸡蛋的食品安全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五、消费者指南:3 类人坚决不建议生食,选购牢记 “3 看 1 注意”
  (一)这 3 类人请彻底煮熟:
  在食用鸡蛋方面,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生食无菌蛋,以下三类人群尤其需要注意。
  免疫力低下人群(孕妇、婴幼儿、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的免疫系统会因激素变化而相对脆弱,腹中胎儿的健康完全依赖于母体的健康状况,一旦孕妇感染沙门氏菌,不仅自身可能出现严重的食物中毒症状,还可能对胎儿的发育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如早产、胎儿发育迟缓等。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肠道菌群也处于建立阶段,对病菌的抵抗力较弱;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慢性病患者长期服用药物,身体免疫力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这些人群感染沙门氏菌的风险是健康人的 5 - 10 倍,所以建议将鸡蛋彻底煮熟后再食用,以确保食品安全。
  消化系统敏感者:对于那些肠胃功能较弱、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症状的人来说,生鸡蛋中的抗胰蛋白酶和抗生物素蛋白等抗营养因子,会成为消化系统的 “负担”。这些物质不仅会抑制胰腺分泌的消化酶活性,导致蛋白质吸收率下降约 50%,还会与生物素紧密结合,阻碍人体对 B 族维生素的吸收,长期食用生鸡蛋可能引发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问题,影响身体健康。
  生食习惯不规范者:在日常生活中,有部分消费者在食用生鸡蛋时,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未清洗蛋壳就直接打蛋,这会让蛋壳表面的细菌随着蛋液进入人体;生熟厨具混用,在切配生食鸡蛋后,又直接用同一把刀和案板处理其他食材,这就为细菌的交叉污染创造了条件。这些不规范的操作,会直接破坏 “无菌蛋” 原本的 “无菌” 前提,使原本相对安全的无菌蛋也变得充满风险,所以这类人群也不建议生食无菌蛋。
  (二)选购与食用技巧:
  看执行标准:在购买可生食鸡蛋时,应优先查看产品的执行标准。像 T/CAI 008 - 2021《可生食鲜鸡蛋》团体标准,对鸡蛋的生产、检测等环节都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符合这类标准的产品,在质量上更有保障。一些明确标注了致病菌检测频次,如每周进行一次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检测的品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消费者可以优先选择这类产品。
  看储存条件:储存条件是影响可生食鸡蛋品质的关键因素。购买时,要留意货架上的鸡蛋是否存放在 0 - 8℃的冷藏环境中,如果发现鸡蛋被放在常温下售卖,那么其品质和安全性就可能存在问题,建议谨慎购买。将鸡蛋带回家后,应立即放入冰箱冷藏室,温度设置在 0 - 4℃最佳,并且要避免与其他有异味的食物放在一起,防止鸡蛋串味。开封后的可生食鸡蛋,要在 7 天内食用完毕,以确保其新鲜度和安全性。
  看追溯信息:正规品牌的可生食鸡蛋,会在包装上清晰地标注生产日期、可生食期限、检测批次号等追溯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消费者可以了解鸡蛋的生产源头、检测情况以及最佳食用期限。拒绝购买那些无完整标签的产品,因为这些产品可能来源不明,无法保证其生产过程是否符合标准,食用起来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注意食用方式:即使鸡蛋标注了 “可生食”,在食用时也建议将其加工成溏心蛋,并且要确保溏心蛋的中心温度达到 70℃。这个温度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杀灭潜在的病菌,同时又能保留鸡蛋的鲜嫩口感。在制作溏心蛋时,可以使用温度计测量蛋黄的中心温度,以保证食用安全。
  结语:理性看待 “无菌” 概念,安全烹饪才是关键

  可生食鸡蛋的兴起,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追求升级的体现,它反映了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菌” 更多是一种技术手段下的风险降低,而非绝对的安全保障。在消费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依赖营销标签来判断食品的安全性,而是要回归到食品安全的本质,养成良好的食用习惯。例如,在厨房中严格做到生熟分开处理,使用专门的案板和刀具来处理生食鸡蛋,避免交叉污染;在烹饪时,确保鸡蛋彻底加热,尤其是对于那些不适合生食的人群,更要将鸡蛋煮熟煮透。同时,我们也要关注鸡蛋的储存条件,将其放在适宜的温度环境中,延长鸡蛋的保鲜期,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经过煮熟的普通鸡蛋已经能够满足日常的营养需求,而且价格更为亲民,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如果真的想要体验生食鸡蛋的独特口感,那么在选择产品时一定要谨慎,优先选择正规品牌、符合严格标准的可生食鸡蛋,并严格按照食用规范来操作。食品安全无小事,它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只有通过科学认知和理性消费,我们才能在享受美食的同时,确保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与安全。在未来,随着行业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消费者认知的逐步提高,相信可生食鸡蛋市场会更加规范,消费者也能更加放心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鸡蛋产品。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2025年1—9月全国蛋产品出口数据统计2025/11/19 11:56:21
蛋产品出口量增价跌:9.2%的增长背后藏着哪些破局密码?2025/11/19 11:42:34
云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2026年罪犯生活物资(C标段蛋禽及干货调料类)采购项目公开2025/11/18 18:31:20
承德县中小学食堂大宗原材料采购项目(蛋类)公开招标公告2025/11/17 18:15:40
百万羽蛋企猛增13家!全国80强都分布在哪些地区?2025/11/17 10:40:01
山东:蛋价再次向下探底(11月3日-11月9日)2025/11/14 9:00:36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