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日行情速递:震荡筑底中的多空力量角力
(一)主力合约走势:淡季特征显著,短期承压运行
在 2025 年 8 月 5 日交易日,生猪期货市场表现备受投资者与从业者关注。截至当日 15:00 收盘,生猪期货主力合约 2509 价格为 13940 元 / 吨,较前一日结算价下跌 0.82%,日内振幅达 1.56%,整体呈现 “早盘回调 - 午后修复” 的缩量震荡格局。
当日开盘,生猪期货主力合约 2509 受现货价格走弱影响,价格一路下行,一度下探至 13800 元 / 吨,创下 7 月中旬以来新低。当价格触及 13700 元 / 吨附近时,因成本线支撑作用显现,价格出现小幅反弹,最终收于 13940 元 / 吨。从持仓量和成交量数据来看,持仓量减少 1.8 万手至 45.2 万手,成交量为 28.7 万手,市场观望氛围浓厚。
从宏观市场供需基本面分析,此走势与当前市场状况紧密相关。夏季作为猪肉消费传统淡季,高温天气致使消费者对肉类需求下降,终端消费市场表现疲软。同时,供给端生猪出栏量逐渐增多,进一步加剧市场供需失衡,导致价格承压下行。
(二)多空持仓与基差动态:空头主导下的基差收敛
通过对前 20 席位持仓数据深入剖析,可清晰洞察市场多空力量对比情况。数据显示,多头持仓为 22.1 万手,较之前减少 0.9 万手;空头持仓为 23.1 万手,减少 0.5 万手,净空持仓达 1 万手。尽管净空持仓较 7 月底峰值收窄 60%,但仍处于历史中等偏空区间,表明空头力量在当前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基差方面,基差(期货 - 现货)为 - 20 元 / 吨,且已连续 5 日维持负值,直观反映出期货市场对现货的悲观预期。在现货市场,全国生猪均价为 13.98 元 / 公斤(折合 13980 元 / 吨),环比下跌 0.28 元 / 公斤,广东、四川等主产区跌幅超过 0.5 元 / 公斤。屠宰企业开工率降至 25.15%,冻品库容率维持在 17.46% 的高位警戒水平。
从基差角度分析,基差持续为负且维持在一定水平,反映出期货市场对未来现货价格走势的担忧。其背后原因主要是市场对未来生猪供应增加的预期,以及当前消费淡季对价格的压制。若供需关系在后续时间内得不到有效改善,这种基差状态或将持续一段时间。
二、三大核心驱动因素解析:供应过剩压制中期预期
在深入剖析 2025 年 8 月 5 日生猪期货主力合约 2509 当日走势以及多空持仓与基差动态后,需进一步探究影响其价格走势的深层次原因。从宏观层面看,供应、需求以及成本与政策这三大核心驱动因素,共同塑造当前生猪期货市场格局,其中供应过剩问题在中期内对市场预期形成强大压制。
(一)供应端:存栏高位与出栏放量形成双重压力
1.产能去化不彻底:依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2025 年 7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39 万头,虽较 2024 年 11 月峰值 4080 万头有所回落,降幅达 1.0%,但仍高于 3900 万头的正常保有量。能繁母猪存栏量是决定未来生猪供应的关键因素,其持续高于正常水平,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供应仍较为充足。
与之相应,生猪存栏量呈现增长态势,同比增长 3%。这表明生猪养殖行业整体规模仍在扩大,市场上可供出栏的生猪数量不断增加。具体到 8 月,适重生猪出栏量预计将达到 5200 万头,创下年内新高,进一步加剧市场对供应过剩的担忧。
2. 出栏结构失衡:除存栏量问题外,出栏结构失衡也给市场带来额外压力。当前,二次育肥占比达到 15%,意味着相当一部分生猪被进行二次育肥,导致中大猪存栏增长 7%。二次育肥虽在短期内可减少市场上的生猪供应,但长期来看,一旦这些中大猪集中出栏,将对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此外,出栏均重不断攀升,目前已达到 123.49 公斤,单位生猪产肉量同比增加 5%。这意味着市场上的猪肉供应量进一步增加,而需求却未相应增长,从而加剧市场供应过剩预期。
从市场主体角度,卓创资讯数据显示,规模场出栏计划完成率超 90%,表明规模养殖场出栏节奏较为稳定,生猪供应充足。而散户方面,因对市场价格担忧,恐慌性出栏比例周环比提升 10%,进一步加大市场供应压力。
(二)需求端:高温淡季与消费疲软共振
1.终端消费低迷:从需求端看,当前市场形势不容乐观。高温天气是影响猪肉消费的重要因素,炎热夏季,消费者食欲普遍下降,对鲜品猪肉需求随之减少。据市场监测数据,农贸市场猪肉成交量周环比下滑 8%,直接反映出消费者对猪肉购买意愿降低。
餐饮渠道作为猪肉消费重要组成部分,其采购量也明显减少,周环比减少 15%。尽管升学宴等特殊场景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短期需求提振,但这些场景所使用猪肉主要以低价冻肉为主,对整体市场拉动作用有限。
2. 替代品分流效应:在猪肉需求疲软同时,替代品分流效应进一步加剧市场困境。同期,牛肉、鸡肉价格分别为 64.32 元 / 公斤、17.34 元 / 公斤,与猪肉价格相比,虽猪肉具有一定性价比优势,但未改变整体消费市场疲态。全国百家商超猪肉销量占比周环比微降 2 个百分点至 65%,表明消费者在选择肉类产品时,更多将目光投向猪肉以外的其他替代品。
(三)成本与政策端:成本下移支撑减弱,政策托底效应有限
12饲料成本下行:在成本方面,饲料成本变化对生猪养殖行业影响重大。近期,玉米、豆粕价格持续回落,截至 8 月 5 日,玉米现货价降至 2600 元 / 吨,环比下降 5%;豆粕价格为 4300 元 / 吨,环比下降 8%。饲料成本下降,使得育肥成本降至 14.5 元 / 公斤,自繁自养头均亏损收窄至 50 元 / 头。
虽成本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养殖端抗跌能力,但同时降低养殖端挺价动力。在成本支撑减弱情况下,养殖企业更倾向尽快出栏生猪以减少亏损,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压力。
2. 政策干预边际效应递减:为稳定生猪市场价格,政府于今年 5 月启动 “降重去产能” 调控措施。这些措施取得一定成效,规模化企业出栏减量 5%,对市场供应起到一定调节作用。然而,散户跟风效应不足,导致整体市场去产能效果受限。
此外,进口冻肉到港量增加,7 月同比增长 22%。大量进口冻肉涌入,进一步压制国内市场价格,使政策托底空间受到挤压。政策干预边际效应逐渐递减,市场价格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三、后市展望:短期震荡寻底,中期关注两大拐点信号
(一)短期走势(1-2 周):中秋备货成关键变量
1.利好因素:从当前市场形势分析,短期内生猪市场存在潜在利好因素。随着 8 月中下旬开学季临近,集团消费预计将迎来显著提振,提振幅度约在 10%-15%。原因在于学校开学后,食堂等集体用餐场所需求增加,将带动猪肉采购量上升。
此外,南方地区台风过后,终端市场补库需求将有所增加。台风天气常对猪肉运输和供应造成影响,导致市场猪肉库存减少。台风过后,终端市场为满足需求会进行补库操作,进一步推动市场需求增长。
在这些利好因素共同作用下,现货价格有望出现小幅反弹,预计将反弹至 14.5 元 / 公斤。随着现货价格反弹,生猪期货主力合约 2509 也存在修复性反弹可能,有望反弹至 14200 元 / 吨。此反弹基于市场供需关系短期调整以及市场情绪改善。
2. 风险提示:然而,市场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短期内也面临风险因素。当前,二次育肥户手中压栏大猪数量超过 1000 万头,若这些大猪集中出栏,将对市场造成巨大冲击。二次育肥户通常根据市场价格变化决定出栏时机,当认为市场价格达到预期时,会集中出栏以获取最大利润。一旦二次育肥户集中出栏,市场生猪供应量将大幅增加,导致价格下跌。
进口冻肉集中投放也是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随着全球猪肉市场变化,进口冻肉数量和价格不断波动。若进口冻肉集中投放市场,将进一步增加市场供应量,对国内生猪价格形成压制。在此情况下,生猪价格可能下探至 13500 元 / 吨,考验养殖成本支撑位。若价格跌破养殖成本,将对养殖企业盈利能力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导致部分企业亏损。
(二)中期拐点(9 月及以后):产能去化与周期共振
能繁母猪去化速度:从历史经验看,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对猪价走势具有重要指示作用。当能繁母猪存栏连续 3 个月同比降幅超过 1% 时,往往意味着生猪产能开始实质性下降,猪价有望筑底反转。原因是能繁母猪存栏量减少,将直接导致未来生猪出栏量下降,从而改变市场供需关系,推动猪价上涨。
目前,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增长 1.5%,仍处于较高水平。因此,需持续关注 8 月数据是否会出现破位,即同比降幅是否会超过 1%。若 8 月数据能实现破位,猪价在中期内筑底反转可能性将大大增加,为市场带来积极信号,吸引投资者关注。
2. 期货升水修复:当前,2509 合约升水情况是市场关注焦点之一。2509 合约当前升水远月合约 500 元 / 吨,表明市场对近期生猪价格预期相对较高。然而,若中秋旺季现货涨幅不及预期,未达到市场普遍预期的 15-16 元 / 公斤,高升水可能引发空头集中平仓。
空头集中平仓将导致市场卖盘增加,进一步加剧市场短期波动。原因是空头平仓时需买入期货合约,从而增加市场卖压。若市场情绪进一步恶化,可能导致价格大幅下跌。因此,期货升水修复情况将对中期市场走势产生重要影响,投资者需密切关注。
四、交易策略:分化行情下的风险管控与机会捕捉
(一)产业客户:套保为主,优化存栏结构
1.养殖企业: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养殖企业面临诸多挑战。价格波动是影响养殖企业利润的关键因素。为应对价格风险,养殖企业可在 14200 元 / 吨以上逢高建立卖出套保头寸,目的是锁定 50 - 100 元 / 头的利润空间。实际操作中,当市场价格达到 14200 元 / 吨及以上时,养殖企业可在期货市场卖出生猪期货合约,将未来销售价格锁定在相对有利水平。
此策略重要性在于,可帮助养殖企业避免过度押注旺季行情。以往市场经验表明,旺季行情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价格波动较大。若养殖企业过度依赖旺季行情,而不采取有效风险对冲措施,一旦价格不如预期,可能遭受较大损失。
除套保策略外,优化存栏结构也是养殖企业关注重点。目前,淘汰低效母猪(PSY<12 头)是当务之急。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低于 12 头的母猪,生产效率相对较低,会增加养殖成本,降低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因此,及时淘汰这些低效母猪,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率,降低成本。
同时,将能繁母猪占比控制在 8% - 10% 的合理区间至关重要。能繁母猪数量直接影响未来生猪出栏量,合理控制能繁母猪占比,可确保生猪供应稳定,避免因产能过剩或不足导致价格大幅波动。通过优化存栏结构,养殖企业可提高自身竞争力,在市场中占据更有利地位。
2. 屠宰企业:屠宰企业在生猪产业链中扮演重要角色,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原料价格波动。为应对这一风险,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原料库存管理是有效手段。在 13500 元 / 吨以下逢低买入看涨期权,是屠宰企业可采取的策略。
当价格处于 13500 元 / 吨以下时,屠宰企业买入看涨期权,相当于为未来原料采购购买一份保险。若中秋备货期间价格出现反弹,屠宰企业可通过行使期权,以较低价格买入生猪,从而对冲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此策略可帮助屠宰企业在价格波动的市场环境中,稳定原料成本,确保企业利润空间。
(二)投机者:轻仓博弈,严守止损纪律
1.短线交易:对于热衷于短线交易的投机者而言,把握价格短期波动是获取利润的关键。依托 13700 - 14200 元 / 吨区间高抛低吸,是常见策略。实际操作中,当价格上涨至 14200 元 / 吨附近时,投机者可考虑卖出期货合约实现盈利;当价格下跌至 13700 元 / 吨附近时,可买入期货合约等待价格反弹。
然而,短线交易伴随较高风险,因此设置合理止损位至关重要。止损设破 13500 元 / 吨,意味着当价格跌破 13500 元 / 吨时,投机者应果断平仓,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原因是 13500 元 / 吨可能是关键支撑位,若价格跌破该支撑位,可能引发更大幅度下跌。
关注每日屠宰企业采购价波动,也是短线交易的重要参考指标。若连续两日上涨超 0.3 元 / 公斤,这可能是市场价格反弹信号,投机者可追多博弈反弹。在此情况下,投机者可及时买入期货合约,跟随市场趋势获取短期利润。但需注意,市场变化无常,此策略存在一定风险,投机者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策略。
2. 中长线布局:中长线布局需要投机者具备更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更坚定的投资信念。等待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降 1%(当前 0.8%)或猪粮比跌破 5:1(当前 6.3:1)的周期底部信号,是中长线布局的关键。
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反映生猪产能变化趋势,当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降 1% 时,意味着生猪产能开始实质性下降,未来生猪价格有望上涨。猪粮比反映养殖成本与收益关系,当猪粮比跌破 5:1 时,说明养殖利润较低,可能导致养殖户减少存栏量,从而推动价格上涨。
当这些周期底部信号出现时,投机者可分批布局多单,目标看至 15500 元 / 吨(对应现货 15.5 元 / 公斤)。此策略需要投机者有足够耐心和资金,在市场底部逐渐建仓,等待市场反转以获取更大利润。但同时,需注意市场不确定性,合理控制仓位,避免过度投资。
(三)风险提示
在生猪期货市场中,风险无处不在,投资者需时刻保持警惕。密切关注 8 月 10 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 7 月生猪存栏数据、8 月 15 日 CPI/PPI 消费数据,对投资者至关重要。
7 月生猪存栏数据将直接反映市场供应情况,若存栏量高于预期,可能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过剩压力,导致价格下跌。CPI/PPI 消费数据反映终端消费市场情况,若终端消费回暖不及预期,或者产能去化速度低于市场预期,都可能引发新一轮下跌行情。
在此情况下,投资者应及时调整交易策略,控制风险。若市场出现不利变化,投资者可选择减仓或平仓,避免损失扩大。同时,也可关注其他相关因素,如政策变化、疫情等,以便更全面把握市场动态,做出更准确的投资决策。
结语:在周期磨底中寻找确定性
当前生猪期货 2509 合约的震荡,本质是产能过剩周期与季节性消费淡季的必然博弈。对于产业端,借助期货工具平滑价格波动、加速低效产能出清是关键;对于投资者,需跳出短期情绪干扰,聚焦能繁母猪去化进度、屠宰开工率等核心指标。猪周期的魅力在于,每一次深度调整都是新一轮机遇的起点 —— 当散户亏损离场比例超 30%、规模场产能占比突破 60% 时,或许才是行情真正反转的信号。(注:文中数据均来自卓创资讯、光大期货、博亚和讯等公开渠道,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期货交易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