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活羊价格核心数据速览
(一)均价小幅反弹,区域价差持续拉大
8 月 11 日,全国活羊市场呈现新态势,均价出现阶段性小幅反弹,达到每斤 12.3 元,较上周上涨 1.6%,终止了连续两周的回调趋势。此价格波动虽幅度有限,但对于养羊产业从业者而言,蕴含着重要的市场信号。
从不同区域批发市场数据观察,价格分化现象日益显著。在西北产区,甘肃酒泉春光农产品市场有限责任公司大宗价为 49.5 元 / 公斤(约 24.75 元 / 斤),新疆绿珠九鼎农产品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更是高达 51 元 / 公斤(约 25.5 元 / 斤),创下近两月新高。西北产区价格高企,一方面源于当地优质牧场资源,产出羊肉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青睐;另一方面,当地羊肉加工及销售渠道成熟,产品市场推广能力较强。
与之相对,华北、中原地区价格则相对低迷。河南洛阳母绵羊价格为 12.5 元 / 斤,陕西省潼关县肉羊每斤 12 元。这些地区价格偏低主要是由于养殖规模较大,市场供应相对充足,市场竞争激烈,致使价格提升困难。区域最高价与最低价相差超过 3 元 / 斤,南北市场分化明显,这种价差为跨区域羊肉贸易提供了一定空间与机遇。
(二)羔羊肉与成年羊价格倒挂加剧
8 月 11 日活羊市场中,羔羊肉与成年羊价格倒挂现象进一步加剧。30 - 40 斤的母羔均价在 800 - 900 元 / 只(折合 12 - 13 元 / 斤),较上周上涨 5%,价格表现突出。而 50 斤以上的育肥公羊价格为 12 - 13 元 / 斤,反而较母羔低 5% - 8%。
在内蒙古赤峰,34 斤的公糕售价 765 元(约 11.25 元 / 斤);山西临汾,40 斤的公羔 900 元(约 11.25 元 / 斤)。市场对优质羔羊补栏需求旺盛,主要原因在于羔羊生长周期短,饲料转化率高,养殖风险相对较小,且肉质鲜嫩,更契合消费者需求,市场前景广阔。相比之下,成年羊因终端消费疲软,市场溢价能力不足,价格上涨动力匮乏。这一价格倒挂现象警示养殖户,在养殖决策时需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与价格动态,合理调整养殖结构。
二、区域市场特征与驱动因素解析
(一)华北、中原地区:低价震荡,供应过剩压制行情华北、中原地区作为我国重要活羊养殖区域,当前面临低价震荡困境。河北、山东等地活羊均价在 12 - 12.8 元 / 斤,较去年同期下跌 15%,这一价格走势引发众多养殖户担忧。究其原因,上半年集中补栏的羔羊近期集中出栏,导致市场活羊供应量大幅增加。据统计,当前该地区存栏量较 7 月增长 8%,供过于求局面愈发凸显。
在河南、陕西等地,屠宰企业的压价行为给养殖户带来较大压力。母羊收购价低至 12 元 / 斤,部分养殖户每出售一只母羊亏损 100 - 200 元。在此情况下,不少养殖户不得不提前淘汰 500 日龄以上母羊,淘汰量环比增加 12%。这不仅影响养殖户经济效益,也对未来活羊供应结构产生一定影响。
不过,北京、天津等城市因学校开学备货,对 30 - 40 斤小码羊需求有所增加,走货量较之前增长 10%,局部价格出现 0.5 元 / 斤的反弹。这表明市场需求变化对价格具有直接影响。
(二)西北、东北地区:极端天气推高成本,优质羊溢价显著
与华北、中原地区不同,西北、东北地区活羊市场呈现优质羊溢价显著特点。甘肃、新疆等地活羊价格在 23 - 25 元 / 斤,较华北地区高出 15% - 20%。主要原因是 7 月以来,西北持续干旱,牧草产量减少 20%。为保证羊的生长,养殖户不得不提高精饲料配比至 35%,使得单只羊月均成本增加 50 元。成本上升直接推动活羊价格上涨。
在内蒙古敖汉旗、辽宁昌图等地,优质寒羊串受到市场热烈追捧,价格在 13 - 14 元 / 斤。由于当地疫病防控严格,羊肉品质评级高,获得屠宰企业加价采购,订单排至 9 月中旬,呈现 “有价无市” 状态。这表明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品质是赢得市场的关键。养殖户只有注重养殖管理,提高羊肉品质,才能在市场中获取更高收益。
(三)华南、西南地区:消费旺季拉动,进口羊肉冲击分化
华南、西南地区活羊市场受消费旺季和进口羊肉双重影响。广东珠三角地区活羊价格在 14 - 16 元 / 斤,环比上涨 3%。中秋前夕,羊肉火锅、烤全羊等餐饮需求大增,订单量较之前增长 15%。然而,本地黑山羊供应缺口达到 20%,为满足市场需求,企业不得不跨省调运西北羊。长途运输带来成本增加,进一步推高终端价格。
四川、云南等地受到越南活羊进口冲击。边贸价低至 11 元 / 斤,致使本地山羊价格受到压制,目前在 12 - 13 元 / 斤,同比下跌 10%。不过,20 - 30 斤母羔价格逆势上涨 5%,达到 680 - 750 元 / 只(约 12 - 13 元 / 斤)。这是因为养殖户看好冬季消费市场,提前囤苗,使得母羔需求增加,价格随之上涨。这反映出市场预期对价格的重要影响,养殖户需准确把握市场趋势,才能做出合理养殖决策。
三、供需基本面:成本支撑强劲,消费复苏分歧
(一)供应端:产能去化与成本高压并存
在供应端,当前活羊市场面临产能去化与成本高压双重挑战。自 2024 年以来,全国能繁母羊存栏量持续调减,累计减少 4%。虽该数据看似增幅不大,但其背后隐藏着较大市场变化。能繁母羊存栏量减少,直接导致 2025 年适龄羔羊供应缩量。据统计,今年新生羔羊数量同比减少 8%,使得市场上 30 斤以下羔羊价格同比上涨 8%,达到 700 - 800 元 / 只。对于养殖户而言,补栏成本增加无疑雪上加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养殖规模扩大。
饲料成本刚性上行,也给养殖户带来沉重负担。目前,玉米现货价格为 2.8 元 / 公斤,豆粕价格为 3.8 元 / 公斤,使得肉羊养殖成本达到 12.5 元 / 斤。在华北地区,自繁自养养殖户亏损面超过 30%,这使得不少中小散户选择退出市场,退出率较去年同期增加 5%。而规模化养殖场为降低成本,不得不延长压栏周期至 150 天,导致市场上活羊供应量进一步减少。
极端天气频繁出现,也对活羊产能造成一定扰动。今年南方地区暴雨频繁,导致牧草发霉率高达 15%。为保证羊的饲料供应,部分养殖场不得不转向青贮玉米,但这也使得养殖成本增加 0.3 元 / 斤。在西北干旱地区,由于降水量大幅减少,30% 的散户不得不提前出售羔羊,使得市场上优质大羊货源愈发紧张。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活羊供应,加剧市场供需矛盾。
(二)需求端:旺季预期与现实消费分化
需求端呈现旺季预期与现实消费分化局面。随着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市场对羊肉需求逐渐增加。食品厂羊肉预制菜订单较去年同期增长 10%,带动屠宰企业开工率提升,目前已达到 65%。屠宰企业对 12 - 13 元 / 斤的中等货源采购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支撑活羊价格。
南方地区入秋后天高气爽,气温逐渐降低,羊肉火锅消费开始回暖。在广东、福建等地农贸市场,羊肉交易量较之前增长 8%,终端价格出现 1 - 2 元 / 斤的溢价。这表明在部分地区,羊肉消费需求正在逐渐恢复,市场前景较为乐观。
然而,从长期来看,猪肉价格低位运行和进口羊肉冲击,仍对活羊市场形成较大压制。目前,猪肉价格在 12 - 13 元 / 斤,与活羊价格相差不大。由于猪肉价格相对较低且供应充足,替代效应显著。在北方地区,不少家庭羊肉采购量较去年同期减少 15%,转而选择购买猪肉。
进口羊肉到岸价为 22 元 / 公斤(约 11 元 / 斤),较国产活羊价格低 10%。在西南、华东等地冻品批发市场,进口羊肉占比高达 35%,对国产活羊现货行情造成一定冲击。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活羊市场发展,使得市场需求复苏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四、后市走势研判与养殖端策略
(一)价格趋势:短期震荡上行,中期压力犹存展望
未来市场走势,短期内活羊价格有望在需求拉动下震荡上行,但中期来看,压力依然存在。8 月下旬,随着中秋佳节临近,羊肉市场将迎来最后一波备货热潮。此阶段,全国活羊均价有望被推高至 12.5 - 13 元 / 斤,较当前价格进一步提升。在西北产区,优质羊价格甚至可能触及 14 元 / 斤,再创价格新高。而在华北地区,随着学校开学,羊肉需求将进一步释放,30 - 50 斤的羔羊价格预计将上涨 0.5 - 1 元 / 斤,为养殖户带来一定收益。
进入 9 月上旬,虽然羊肉市场仍处于传统旺季,但需警惕节后需求回落风险。若终端消费未达预期,成年羊价格可能出现回调,回调幅度预计在 0.5 - 1 元 / 斤。这主要是因为节日过后,市场需求可能出现短暂疲软,而前期供应增加可能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从而对价格产生下行压力。相比之下,羔羊由于处于补栏旺季,需求较为旺盛,抗跌性更强。养殖户可根据市场变化,合理调整养殖和销售策略,以降低市场风险。
(二)操作建议:分品种、分区域精准应对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不同规模和区域的养殖户需采取分品种、分区域的精准应对策略。对于规模化养殖场而言,40 斤以下的优质羔羊,在价格达到 13 元 / 斤以上时,可分批出栏,锁定中秋备货带来的溢价空间。这样既能及时回笼资金,又能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50 斤以上的育肥羊,则应结合成本线(12.5 元 / 斤),择机出售,避免过度压栏。过度压栏不仅会增加养殖成本,还可能面临价格下跌风险。
利用西北牧草短缺契机,与甘肃、新疆等地养殖户建立羔羊直供合作,能够有效降低中间环节成本,提高养殖效益。规模化养殖场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结构,以适应市场变化。
对于中小散户而言,在华北、中原地区,亏损户应优先淘汰 500 日龄以上的低产母羊,减少饲料消耗,降低养殖成本。关注当地屠宰场结算价,当价格在 12 元 / 斤以下时,可联合议价,拒绝低价抛售。通过联合议价,能够增强养殖户市场话语权,提高销售价格,减少亏损。
在西南地区,养殖户可尝试 “羔羊育肥 + 牧草种植” 模式。利用边贸低价羊源进行短期育肥(30 - 40 斤羔羊育肥 45 天至 60 斤),目标售价在 13 元 / 斤以上。这种模式既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又能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西南地区养殖户还应加强与当地市场对接,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养殖户还需关注一些潜在风险。密切跟踪 8 月 15 日 USDA 大豆报告,若豆粕突破 4000 元 / 吨,应及时调整精饲料配方,增加花生秧、豆腐渣等替代原料比例,以降低饲料成本。在华南地区,养殖户要关注台风路径,提前储备 7 - 10 天的饲料库存,防范运输中断导致的断粮风险。只有做好充分的风险防范措施,才能在市场波动中保障养殖效益。
结语
当前活羊市场处于 “产能去化中期” 与 “消费旺季前期” 的关键节点,区域性价差反映的不仅是供需错配,更是养殖结构与消费升级的深层博弈。养殖户需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羔羊养殖注重品质溢价,成年羊养殖控制成本周期,在震荡行情中构建 “错峰出栏 + 多元销售” 的抗风险体系。各地区养殖户应密切关注本地市场动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殖与销售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