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据解码:CPI 由涨转平,猪肉成核心拖累项
(一)全国 CPI 同比持平,食品价格拉低增速
2025 年 7 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呈现持平状态。这一数据终结了此前连续 3 个月的微涨态势,看似平静的表象下实则蕴含着复杂的经济信号。经深入分析数据可知,食品价格成为左右 CPI 走势的关键因素。其同比下降 1.6%,较 6 月降幅显著扩大 1.3 个百分点,独自拉低 CPI 约 0.29 个百分点,堪称导致 CPI 由涨转平的主要原因。
国家统计局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明确方向。鲜菜、鲜果价格波动贡献了近七成下拉压力,而畜肉类价格下降 4.6%,其中猪肉价格同比暴跌 9.5%,单月影响 CPI 下降 0.13 个百分点,自 2024 年 8 月以来的弱势周期仍在延续。在价格变动的格局中,猪肉价格的持续低迷,无疑成为阻碍 CPI 增长的重要因素。这一方面使消费者享受到低价猪肉带来的实惠,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市场对于生猪产业以及整体经济形势的担忧。
(二)区域价格分化显著,多地猪价刷新年内新低
从地方数据的视角来看,全国生猪价格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分化特征。山东肥猪出栏均价为 14.52 元 / 公斤,同比下降 25.54%,这表明山东生猪市场供应充足,价格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云南土杂猪最低跌至 12.5 元 / 公斤,猪粮比为 5.23:1,逼近 5:1 的盈亏警戒线,反映出云南生猪产业的脆弱性,养殖户的盈利空间被严重压缩。
终端市场同样承受着压力。南京、北京等地猪肉零售价较去年同期下调 4 - 6 元 / 公斤,农贸市场五花肉售价普遍低于 30 元 / 公斤,为 2022 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在南京的农贸市场,有摊主表示:“当前猪肉价格较低,销量也一般,利润越来越微薄,难以判断还能维持多久。” 消费者虽然在购买猪肉时获得了价格优惠,但低价的背后却是生猪产业链各环节面临的艰难生存状况。
二、三重压力叠加:猪肉价格持续回落的深层逻辑
(一)供应端:产能过剩进入集中兑现期
供应端的产能过剩问题,是当前猪肉价格持续低迷的首要原因。截至 6 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达 4043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7%。这一数据预示着未来生猪供应仍将维持在高位,如同高悬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自 2024 年下半年起,新增产能正以每月 5% 的速度稳步转化为市场供应,源源不断的生猪涌入市场,使原本供大于求的局面进一步恶化。
山东作为生猪养殖大省,其规模猪场新生仔猪数量已连续 5 个月增长,仅 6 月环比增幅就达到 5.4%。按照生猪生长周期推算,未来 3 个月该省生猪出栏量将再增 8%-10%。与此同时,高温天气成为压垮价格的又一重要因素。养殖户为避免生猪在高温环境下掉膘、患病,纷纷加速出栏,导致大猪集中上市。7 月全国生猪屠宰量环比增长 13.46%,创年内新高。供应过剩压力在短期内难以得到缓解,价格自然难以回升。
(二)需求端:淡季效应与消费习惯双重压制
需求端同样面临严峻挑战。夏季高温成为猪肉消费的 “寒冬”。在炎炎夏日,家庭烹饪习惯转向清淡,猪肉消费减少约 30%。学校放假使得食堂采购需求归零,餐饮堂食也因高温遇冷。这些因素共同导致猪肉整体需求下降。7 月屠宰企业开工率仅 25.89%,仅次于春节期间的低点,从侧面反映出市场需求的疲软态势。
消费者饮食结构的悄然变化,也在持续削弱猪肉的市场地位。美团大数据显示,7 月猪肉订单量同比下降 12%,而鱼类、鸡胸肉等替代品订单量分别上涨 15%、20%。居民对健康、低脂饮食的追求,使得猪肉在餐桌上的份额逐渐被其他食材瓜分。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传统猪肉消费旺季 “补偿性需求”,在今年并未出现。需求端的萎靡不振,无疑对本就脆弱的猪肉价格造成了沉重打击。
(三)成本端:饲料降价削弱价格支撑力
成本端的变化也深刻影响着猪肉价格走势。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持续回落,7 月生猪养殖完全成本降至 14.32 元 / 公斤,较 4 月下降 1.2 元 / 公斤。这一成本的降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养殖户的压力,但同时也削弱了猪肉价格的支撑力。
在山东,自繁自养模式下每头猪的利润已缩至 50 元,而外购仔猪模式更是陷入亏损状态。中小散户在成本压力和价格下跌的双重困境下,“逢涨惜售、逢跌快卖” 的投机心态愈发明显。一旦市场价格稍有波动,便急于抛售生猪,形成了 “越跌越卖、越卖越跌” 的负向循环,进一步加剧了猪肉价格的不稳定性,使生猪市场陷入更深的困境。
三、连锁反应:价格低迷如何影响产业链?
(一)消费者:短期利好与长期隐忧并存
对于消费者而言,猪肉价格的持续下跌带来了一定的短期利好。与 2024 年的价格峰值相比,当前猪肉价格已大幅下跌 35%。这一价格降幅直接体现在家庭采购成本上。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居民肉类支出占比已回落至 18%,较去年同期下降了 3 - 5 个百分点。消费者在购买猪肉时,明显感受到经济压力减轻,更多家庭开始增加猪肉采购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终端消费能力的释放,使消费者切实享受到实惠。
然而,低价背后也隐藏着长期隐忧。养殖户在持续亏损的困境下,中小散户加速退出市场的趋势愈发明显。据山东畜牧局监测,7 月仔猪补栏量环比下降 9.4%。这一数据预示着未来生猪产能将缩减。一旦产能去化超出预期,市场供应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面临短缺风险。预计在 2026 年春节后,这种供应缺口可能会逐渐显现,进而引发新一轮价格波动。届时,消费者可能将再次面临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的局面,当前享受低价猪肉的时期或将成为过去。
(二)产业链:屠宰企业与加工端的博弈加剧
在生猪产业链中,屠宰企业与加工端之间的博弈因猪肉价格低迷而愈发激烈。屠宰企业看准价格低位时机,纷纷加大冻品库存储备,试图在未来价格波动中获取更大利润空间。7 月,全国冻品库容率升至 18.2%,创近 18 个月来新高。这表明屠宰企业对未来市场预期并不乐观,希望通过囤积冻品来应对可能的价格变化。
下游食品加工企业却陷入困境。终端需求疲软使得他们对原材料采购意愿极为谨慎。得利斯、双汇等行业龙头企业,尽管凭借品牌和规模优势在市场中占据一定地位,但毛利率也在价格低迷的形势下承压下滑。为应对这一困境,这些企业纷纷加大在预制菜、低温肉品等领域的研发投入,试图通过产品升级和多元化发展来对冲鲜肉利润下滑带来的影响。双汇发展推出一系列高端低温肉制品,得利斯则大力拓展预制菜业务。这些举措不仅是企业自身的自救行动,也推动了整个行业向 “屠宰 - 加工 - 零售” 一体化模式加速转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四、未来展望:政策托底与周期筑底中的价格走向
(一)短期:旺季备货或催生阶段性反弹
从短期来看,市场正逐渐积蓄价格反弹的力量。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对低迷的猪肉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方案中明确提出 “扩大猪肉制品消费”,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 9 月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市场备货需求开始逐渐显现。预计从 8 月下旬起,终端需求将环比改善 10%-15%。
在山东、河南等地,敏锐的二育户已经开始试探性补栏,这一行为预示着市场的变化。若生猪出栏体重从当前的 120 公斤降至 115 公斤,虽看似变化微小,但可能在短期内有效缓解供应压力。在供应减少和需求增加的双重作用下,猪肉价格有望迎来反弹,预计将回升至 14.5 - 15 元 / 公斤区间。这一价格反弹,不仅能为养殖户提供一定喘息机会,也将对整个生猪产业链产生积极影响,带动上下游企业信心恢复。
(二)中期:产能去化速度决定底部深度
从中期视角分析,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化成为影响猪肉价格走势的核心因素。机构预测,若 8 - 9 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降幅达 0.5% 以上,将是产能去化加速的积极信号,2025 年四季度生猪价格有望筑底回暖。然而,当前行业的 “反内卷” 调控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规模化企业凭借强大的成本优势,依然维持较高产能,而中小散户由于资金、技术等多方面限制,去化过程缓慢,这可能导致猪周期的磨底时间延长至 2026 年一季度。
在这一漫长的磨底过程中,13 - 14 元 / 公斤的价格区间或成为常态波动区间。养殖户需在这一价格区间内不断调整养殖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产能去化过程中,行业将逐渐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未来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三)长期:产业升级重塑价格形成机制
展望未来,随着生猪期货市场不断成熟和价格指数保险试点逐步扩围,猪肉价格波动幅度将逐渐收窄。中长期来看,消费升级的趋势正推动行业加速向高端化转型。冷鲜肉、有机猪肉等高品质产品需求日益增长,同时生物育种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提升生猪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行业有望从传统的 “周期驱动” 模式转向 “价值驱动” 模式。
预计到 2028 年,优质猪肉产品占比或达 30%。随着优质产品市场份额增加,猪肉价格中枢也将逐渐上移 5%-8%。这不仅意味着养殖户将获得更高收益,也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品质选择,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共赢。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生猪行业将迎来更加稳健、可持续的发展未来,摆脱过去价格大幅波动的困境,走向更加成熟、理性的发展阶段。
结语:在震荡中寻找确定性机会
7 月猪肉价格的深度调整,既是产能过剩的必然结果,也是行业出清的必经阶段。对于消费者而言,当前是享受较低价格猪肉、满足日常肉类需求的窗口期。但从长远来看,低价背后隐藏的产能去化风险,可能导致未来猪肉价格大幅波动,影响消费者生活成本。
对于从业者来说,需保持理性,警惕短期价格反弹陷阱。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加速淘汰低效产能,优化养殖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是应对价格波动的关键。同时,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政策导向,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计划,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在政策托底与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下,生猪产业正处于 “去产能、提效率、扩消费” 的关键节点。政策支持为行业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市场调节促使行业不断优化升级。真正的周期反转,或许还需等待能繁母猪存栏连续 3 个月实质性去化的信号。只有当产能得到有效控制,市场供需达到新的平衡,猪肉价格才能回归合理区间,生猪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