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禽流感疫情升级:西班牙成为第三个 “封关” 国
(一)高致病性疫情突袭,中西刚签协议即遇冷
2025 年 8 月 7 日,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全面禁止进口西班牙禽类及相关产品。此公告在全球禽肉贸易市场引发强烈反响。需指出的是,仅在 4 个月前,中国与西班牙刚刚签署禽类出口协议,双方对未来在禽肉贸易领域的合作充满预期,旨在开拓新的合作空间。
然而,禽流感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原有计划。西班牙的埃斯特雷马杜拉和卡斯蒂利亚 - 拉曼恰地区作为家禽养殖重要区域,已成为疫情重灾区。火鸡养殖场中,火鸡感染后精神萎靡;种鸡场里,种鸡健康亦受到严重威胁。基于保障国内畜禽安全的考量,中国果断采取这一禁令措施。这一禁令对西班牙禽类产业而言,无疑是沉重打击,其原本计划通过对华出口开拓新市场的愿景变得极为渺茫。
(二)全球三大输华禽肉国相继 “中招”
西班牙并非个例。在过去数月,全球禽肉贸易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5 月,巴西因禽流感暂停禽肉进口;随后,泰国因饲料污染问题导致输华禽肉受限;如今,西班牙也加入这一行列。这三大输华禽肉国的相继 “封关”,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在全球禽肉市场引发连锁反应。
相关数据显示,2024 年,巴西、泰国和西班牙三国对华禽肉出口占中国进口总量的 28%。这一占比表明,这三个国家在满足中国市场禽肉需求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禁令叠加,直接影响国内四分之一的进口禽肉供应链。这不仅促使国内禽肉市场面临供应结构调整,也给相关企业和消费者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依赖进口禽肉的企业需重新寻找可靠供应渠道;消费者则对未来禽肉价格走势难以预测。
二、禁令背后的双重逻辑:生物安全与产业保护
(一)严防疫情输入的必要举措
西班牙此次禽流感疫情形势严峻。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监测数据显示,此次爆发的 H5N1 亚型禽流感,病毒变异株在家禽中的致死率高达 90%,一旦家禽感染,几乎难以存活。更为严峻的是,野禽也已出现感染案例。野禽活动范围广泛,迁徙路线跨度大,使得病毒传播范围难以预测,存在跨物种传播的极大风险。
中国海关发布禁令的同时,对运输工具废弃物提出严格消毒要求,这基于深刻的历史背景和防控经验。回顾 2016 年 H7N9 疫情,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给社会带来极大影响。在那场疫情防控中,人们深刻认识到病毒传播途径多样,运输工具废弃物若携带病毒,极有可能引发新的疫情。因此,中国海关此次严格要求,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体现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的严谨监管逻辑,为国内畜禽安全构筑起坚实防线。
(二)为国产禽业争取调整窗口期
在全球禽流感疫情蔓延背景下,中国国产禽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2025 年上半年,国产鸡副分割冻品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翅中、长爪类产品价格较年初下跌 15%-20%,优质产品市场表现不佳。屠宰企业库存普遍超过 60 天,大量冻品积压,占用大量资金和仓储空间,运营压力不断增大。
此次暂停西班牙禽类进口政策,为国内产业提供了 “缓冲剂”。回顾 2024 年巴西禽肉暂停期间,国内毛鸡价格在一个月内反弹 8%,充分显示进口限制对国内禽肉市场的支撑作用。当进口渠道受阻,国内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过剩产能有了消化空间,市场价格回升。此次对西班牙禽类进口禁令,有望产生类似效应,为国内禽业争取宝贵调整窗口期,企业可借此优化生产结构、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以更好适应市场变化。在此窗口期内,国内禽业应重新审视发展策略,加强行业自律,避免恶性竞争,共同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三、国内市场冰火两重天:冻品跌价与毛鸡挺价并存
(一)短期冲击:冻品市场应声回落
禁令发布后,国内冻品市场迅速做出反应。一周内,全国鸡副冻品价格普遍下调。翅中每千克价格下降 0.5 - 1 元,长爪类产品跌幅类似,胸肉类产品价格虽相对稳定,但也下降 0.1 - 0.2 元 / 千克。
山东、江苏等地经销商反映经营困境。山东一位从事冻品经销多年的李老板表示,原计划西班牙冻品用于中秋备货,现计划落空,只能消化库存,部分产品打折促销,利润空间被压缩。江苏的王女士也指出,市场冻品供过于求,降价销售竞争激烈,生意难做。这些反映体现了冻品市场的困境。
(二)供应支撑:毛鸡价格逆势微涨
与冻品市场低迷形成鲜明对比,毛鸡价格在此时走出 “淡季不淡” 行情。东北地区毛鸡报价稳定在 3.65 - 3.7 元 / 斤,山东地区稳定在 3.5 - 3.55 元 / 斤。
这种价格坚挺有其内在原因。据行业数据,8 月毛鸡出栏量环比减少 5%,市场可供销售毛鸡数量减少。而屠宰企业为应对市场需求高峰提前备货,形成 “量缩价稳” 格局,使毛鸡价格在不利因素下保持稳定。卓创资讯分析师分析,进口受限减少低价冻品冲击,标猪出栏量短期内可控,市场供需关系得到有效平衡,毛鸡市场获得喘息空间,价格得以稳定。
四、产业链影响深远:从短期博弈到长期重构
(一)养殖端:中小散户迎阶段性机遇
在全球禽流感疫情引发的市场变化中,养殖端中小散户迎来阶段性机遇。以外购仔猪育肥为主的养殖户成为直接受益者,8 月上旬,其头均亏损从之前的 43 元大幅收窄至 20 元。
河北、河南等地养殖户感受深刻。河北一位养殖户表示,此前担心巴西、西班牙冻品低价倾销,养殖压力大,现禁令发布,压力减轻,盼中秋前顺利出栏盈利。河南一位养殖户也表示赞同,认为政策带来喘息机会。但业内专家提醒养殖户,要警惕 9 月开学后集中出栏可能导致的价格波动,市场变化复杂,需谨慎应对。
(二)加工企业:加速布局国内供应链
面对进口禁令挑战,国内加工企业迅速反应,加速布局国内供应链以寻求发展机遇。双汇、圣农等行业龙头企业走在前列。
双汇作为肉类加工巨头,加大与山东、河南等地养殖场直采比例。直采模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便于把控原料质量,确保禽肉符合质量标准。圣农启动 “百县百场” 计划,在江西、湖南等地新建 5 个标准化养殖基地,扩大养殖规模,实现全产业链布局。新建养殖基地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养殖效率和禽肉品质。2025 年上半年,这些龙头企业国内采购量同比增长 12%,进口依赖度从 35% 降至 28%,体现企业对国内供应链重视,预示国内禽肉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国际贸易:政策信号意义大于短期影响
从国际贸易角度看,此次对西班牙禽类进口禁令,政策信号意义远超短期实际影响。西班牙农业部数据显示,2024 年该国对华农产品出口额达 18.64 亿欧元,禽肉占比仅 8%。这表明从贸易额占比看,短期禁令对双边贸易直接冲击有限。
但禁令释放的信号不容忽视。它表明中国对进口禽肉质量管控已从传统 “事后检测” 模式升级为 “全程风险管控” 模式。未来,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不仅要保证产品到达时质量,还需建立从养殖到加工全链条溯源体系,严格把控各环节质量,确保产品安全和可追溯性。这一政策转变将对全球禽肉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促使相关企业重新审视生产和管理模式,适应新市场规则。
五、后市展望:短期支撑有限,长期考验产能韧性
(一)短期:8 月下旬或现阶段性反弹
随着中秋临近,国内禽肉市场发生变化。中秋是我国传统节日,对禽肉需求旺盛,进口冻品供应缺口为市场带来变数。
预计 8 月下旬,毛鸡价格有望上涨,涨幅预计在 0.2 - 0.3 元 / 斤。这基于市场供需变化,进口冻品供应减少,国产毛鸡需求增加,养殖户期待借此获益,冻品价格也将止跌企稳,市场信心恢复。
然而,业内对反弹幅度持谨慎态度。国内白羽鸡存栏量仍处于高位,7 月白羽鸡存栏量同比增长 3%,市场供应过剩问题未根本解决,预计反弹幅度不超 5%。市场供需关系复杂,价格走势充满不确定性。
(二)长期:倒逼种业自主化加速
连续进口禁令反映出我国白羽鸡产业种源对外依赖度高的深层次问题。当前,我国进口祖代种鸡占比高达 60%,产业源头很大程度掌握在国外供应商手中,国际市场波动易冲击我国白羽鸡产业,面临种源供应中断风险。
面对挑战,国内相关企业积极行动。益生股份、民和股份等企业加快与法国、新西兰种鸡场合作,引进优质种鸡资源缓解种源紧张。同时,加大国产白羽鸡品种选育投入,组建专业研发团队开展技术攻关。
预计到 2026 年,我国自主种源占比将提升至 40%。这不仅是数字变化,更是我国白羽鸡产业发展重要里程碑,意味着产业在种源方面掌握更多自主权,增强抗风险能力,使产业在面对风险挑战时能稳定发展。
结语:在危机中寻找产业升级机遇
西班牙禽类禁令虽带来短期冲击,但也是我国禽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进口闸门阶段性关闭,为国产产业链补短板、强优势提供最佳窗口期。养殖户应把握短期价格窗口合理出栏;企业应加速布局全产业链、提升自主育种能力,这才是长远发展之道。在全球疫情频发新常态下,只有筑牢 “从农场到餐桌” 全链安全屏障,才能有效抵御外部冲击,实现 “中国禽业,自己说了算” 的产业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