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年至今猪肉价格走势:从震荡到持续偏弱
(一)春节后价格震荡回落,8 月创阶段性低点
春节过后,国内白条猪肉市场价格整体呈震荡回落态势。期间,6 月曾出现短暂小幅上涨,但 7 月以来价格再度转跌。截至 8 月 21 日,8 月全国白条猪肉市场月度平均成交价为 17.72 元/公斤 ,环比下跌 4.77%,同比跌幅达 32.10%。这一同比跌幅显著,养殖端盈利空间被持续压缩,众多养殖户面临较大压力。
(二)供需失衡主导价格走向,供过于求成核心矛盾
从市场情况分析,供过于求成为猪肉价格走弱的主要原因。供应端,规模养殖场出栏积极性高,大量猪源涌入市场;同时,二次育肥入场谨慎,削弱了可能对价格形成支撑的力量。需求端,虽学校开学等因素带来一定提振,但与供应的大幅增加相比,需求增长幅度较小。供需失衡使得价格持续承压,即便有短暂反弹,也难以扭转整体偏弱的走势。目前,市场对 9 月行情普遍持谨慎态度,密切关注供需两端变化,以期寻找价格企稳回升的契机。
二、供应端压力凸显:三大因素叠加释放产能
(一)规模养殖场出栏积极性高涨,产能集中释放
进入 9 月份,规模养殖场出栏积极性持续高涨。据卓创资讯监测,样本养殖企业 9 月生猪出栏计划环比增幅达 7.44%,为 6 月以来最高水平。例如唐人神,9 月生猪销量同比及环比均有增长,主要是生猪产能逐步释放,出栏量增加;大北农 9 月出栏量也创新高,完成全年目标超 80%。这些企业为完成年度出栏目标,加快出栏节奏。同时,前期压栏的生猪和二次育肥猪源也进入集中出栏期。此前养殖户因期待猪价上涨而压栏惜售,如今市场行情不佳,只能加快出栏;二次育肥户因猪价下跌,为避免损失,也加快育肥猪出栏,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
(二)二次育肥入场谨慎,支撑价格动力不足
受前期猪价下跌影响,二次育肥户对后市看涨预期减弱,入场更为谨慎。一方面,猪价进入下行通道,标猪与大肥猪之间的价差(标肥差)缩窄,二次育肥盈利空间被压缩,入场动力减弱。另一方面,北方地区疫病风险增加,养殖户补栏意愿降低。从数据来看,8 月中旬后二次育肥补栏量明显减少,通过二次育肥提振猪价的动力大幅减弱,猪价失去一个重要支撑力量。
(三)生猪体重维持高位,实际供应量超预期
截至 8 月 21 日,全国重点屠宰企业月度收购体重为 124.01 公斤,同比仅下滑 0.19%,仍处于年内相对高位。大体重生猪大量存在,意味着单头生猪猪肉产出量增加。在出栏量本身增长的情况下,实际猪肉供应远超市场预期,加重了供过于求的局面,使本就疲软的猪价承受更大压力。
三、需求端提振有限:短期利好难敌长期淡季
(一)学校开学带来短期提振,订单量环比微增
9 月,随着学校开学,猪肉市场订单量环比出现微增。以北京地区为例,部分大型商超与学校食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学后食堂对猪肉采购量明显增加,商超猪肉订单量环比增长约 10%。部分地区屠企开工率也有所提升,如山东某大型屠宰企业开工率从之前的 20% 提升到 25% ,白条猪肉走货情况短暂改善。然而,这种提振作用较为有限,主要集中在短期备货阶段,开学初期食堂集中采购完成后,采购量趋于平稳,且增量覆盖范围和幅度均不及供应端的增长速度,难以对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影响。
(二)季节性需求淡季施压,整体消费难有突破
从季节性指数分析,9 月需求端呈现季节性下滑走势。尽管 9 月气温逐渐下降,高温天气有所缓解,但居民肉类消费习惯无明显转变。家庭饮食中猪肉需求占比未显著提升,夏季清淡饮食习惯延续,对猪肉采购量无明显增加。同时,牛肉、羊肉、鸡肉等替代品供应充足且价格稳定,分流了部分猪肉消费需求。以上海部分菜市场为例,鸡肉价格相对较低,消费者购买鸡肉替代猪肉,导致猪肉销量受到一定影响。在此市场环境下,猪肉整体消费难以实现实质性突破,无法对价格形成有力支撑。
四、后市展望:供强需弱格局下价格或继续偏弱
(一)短期:节日备货难改弱势,价格反弹空间有限
中秋、国庆双节临近,按照以往经验,下游市场会迎来备货热潮。但今年情况特殊,养殖端出栏积极性高涨,猪源大量涌入市场,市场供应充沛。即便下游存在一定备货需求,也难以改变供强需弱的格局。预计节日前价格或有小幅反弹,但幅度有限;节后,需求惯性回落,价格仍将面临下行压力,继续在低位徘徊。
(二)长期:产能去化缓慢,供需博弈持续
从产能角度看,能繁母猪存栏处于产能调控的绿色合理区域,但新生仔猪数量自 3 月以来稳步增长。按照 6 个月的育肥周期计算,四季度生猪出栏量将逐月增加,猪肉市场供应有较强保障。而需求端若无显著利好刺激,如冬季腌腊需求大幅提升等,难以有效承接供应增量。综合判断,9 月猪肉市场仍可能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价格或继续偏弱运行,这种供需博弈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
(三)养殖端应对建议:理性出栏,关注成本管控
面对当前市场形势,养殖场户应理性看待价格波动,避免盲目压栏或恐慌出栏。要依据自身养殖成本和市场行情合理安排出栏节奏,同时加强养殖管理,优化饲料配方,降低养殖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对于规模企业,可探索多元化销售模式,拓展深加工业务,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结语:多方合力破解困局
9 月猪肉市场的偏弱走势,是供应端产能释放与需求端提振乏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局面非短期内形成,也难以短期内轻易改变。要打破这一困局,需要养殖端、加工端、政策端等多方协同合作。养殖端应合理调控产能,避免盲目扩张或恐慌性出栏;加工端要积极拓展市场需求,提升产品附加值;政策端则需加强引导扶持,完善市场调控机制。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推动猪肉市场回归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保障养殖户合理收益,让消费者享受价格合理的猪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