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蛋鸡产能处于高位:供应过剩成为市场主导态势
截至 2025 年 7 月,全国产蛋鸡存栏量达到 12.92 亿只,较去年同期增长 4.4%,显著高于近六年同期均值 10.5 亿只。其中,上半年在产商品代蛋鸡月均存栏 10.97 亿只,理论鲜蛋供给量同比增加 4.6%,这一因素成为蛋价持续低迷的核心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8 月淘汰鸡出栏量环比减少 2.81 万只,淘汰日龄普遍延长至 550 天以上。山东、河南等主产区养殖户普遍存在 “惜淘” 现象,450 日龄以上老鸡占比超过 30%,致使产能去化速度较正常周期放缓 30%。大型养殖集团凭借资金与技术优势进行逆势扩张,例如温氏、牧原等企业通过自动化设备将养殖成本控制在 2.8 - 3 元 / 斤,即便蛋价跌至 3.2 元 / 斤仍能实现微利运营,2025 年上半年新增产能占行业的 40%。与之相对,中小散户面临较大困境,8 月单斤鸡蛋亏损达 0.43 元,现金流紧张的养殖户已出现 “以蛋换料” 的情况,卖蛋收入仅能覆盖 60% 的饲料成本,部分产区甚至出现小规模 “倒蛋弃养” 事件。
二、四大因素导致 “产能堰塞湖” 现象
(一)2024 年高盈利引发扩张
2024 年是蛋鸡养殖行业的高盈利年份,平均利润飙升至 1.52 元 / 斤,达到近五年峰值。这一丰厚利润激发了养殖户的扩张热情。2025 年 4 - 5 月,蛋鸡苗市场出现爆发式增长,月度供应量分别飙升至 4704 万羽和 4532 万羽。这些新生鸡苗在 2025 年上半年集中开产,按照平均每只鸡年产蛋 300 枚估算,新增产能超过 1 亿只,在为市场供应提供动力的同时,也为后续的产能过剩危机埋下隐患。
(二)规模化企业逆周期扩张
在中小散户因亏损纷纷收缩产能的情况下,头部规模化企业将 2025 年视为 “市场份额收割期”,开启逆势扩张。以牧原为代表,在河南新建 100 万羽智能化蛋鸡场,凭借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与精细化管理,将养殖成本压低至行业领先的 2.8 元 / 斤。温氏则通过集中采购策略,将饲料成本较市场均价压低 15%,并以低于市场价 0.1 元 / 斤的价格直供商超,凭借价格优势迅速抢占市场份额,进一步压缩了中小散户的生存空间。
(三)养殖户博弈心态延缓产能去化
面对持续亏损,养殖户的决策心态成为影响产能去化的关键因素。调研数据显示,超过 60% 的中小养殖户在亏损超过 3 个月后,仍选择拖延淘汰老鸡,期望 “熬到同行退出” 后行情反转。这种 “囚徒困境” 式的博弈心态在行业内广泛存在,导致全国可淘老鸡中,仅 25% 在 8 月完成出栏,较正常年份减少 12%。在山东菏泽,部分养殖户甚至将老鸡饲养至 600 日龄,远超出正常 500 日龄的淘汰标准,使得产能去化进程严重受阻。
(四)饲料成本下行提供缓冲
饲料成本的波动对蛋鸡养殖的成本结构和产能决策有着关键影响。今年以来,玉米价格从年初的 2800 元 / 吨逐步回落至 2400 元 / 吨,单斤鸡蛋饲料成本随之下降 0.3 元,使得养殖户的盈亏平衡点从 3.5 元 / 斤降至 3.2 元 / 斤。成本压力的减轻虽暂时缓解了养殖户的生存危机,但也使产能去化缺乏 “刚性驱动”。许多原本可能因成本压力而淘汰产能的养殖户,选择继续观望,等待市场行情的转机,从而阻碍了产能的正常出清。
三、高产能引发的连锁反应:价格低迷与亏损扩大
(一)传统旺季市场表现不佳,蛋价难以突破关键关口
8 月作为中秋备货的关键时期,本应是鸡蛋价格上扬的黄金时段,但在 2025 年却表现不佳。主产区鸡蛋均价始终徘徊在 3.1 - 3.3 元 / 斤,较去年同期暴跌 15%,这一价格甚至低于 2020 年疫情冲击时的水平。在商超渠道,家庭采购量同比减少 10%。北京某大型连锁超市数据显示,8 月鸡蛋日销量较去年同期减少 2000 斤,消费者更多选择鸭蛋、鹅蛋等替代品,以满足家庭蛋白质需求。餐饮渠道更是鸡蛋消费的 “重灾区”,受成本压力影响,鸡蛋使用量锐减 20%。一家中型连锁餐饮企业透露,为控制成本,已将菜单中 20% 的鸡蛋菜品替换为豆制品,如麻婆豆腐替代番茄炒蛋,大幅降低了鸡蛋采购量。
(二)亏损周期延长,行业洗牌加速
截至 8 月 22 日,全国超过 70% 的中小散户处于深度亏损状态,单只蛋鸡月均亏损高达 5 元。山东一位存栏 5 万只的养殖户表示:“现在每卖 1 斤蛋亏 0.5 元,每月净亏 2.5 万元,最多再撑 2 个月就只能清栏了。” 资金链断裂风险严重威胁着中小养殖户,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养殖户低价贱卖蛋鸡、提前淘汰尚未达到正常淘汰日龄鸡群的现象。
相比之下,大型企业凭借完善的产业链协同优势,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温氏通过蛋品加工生产线,将过剩鸡蛋转化为蛋液、蛋粉等产品,消化了 20% 的产能,亏损幅度控制在 0.1 元 / 斤以内。新希望则利用冷链物流优势,将鸡蛋直供大型商超,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稳定市场份额。这种抗风险能力的巨大差距,正加速行业洗牌,中小散户的市场空间被不断压缩,未来或将逐步退出市场舞台。
四、去产能进程:慢周期下的行业拐点探讨
(一)去产能已启动,但速度未达预期
8 月以来,去产能进程虽已开启,但步伐较为缓慢。鸡苗销量环比下降 12%,这一数据预示着 2026 年上半年新增产能将减少 8000 万只,为产能去化带来一定希望。但淘汰鸡出栏量仅增长 5%,未能形成补栏放缓与淘鸡加速的协同局面。目前产能去化率每月仅 1.2%,与 2017 年周期低谷期 2.5% 的去化率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这表明产能去化之路仍面临较大挑战。
(二)行业拐点或现于 2026 年上半年
业内普遍认为,2026 年上半年有望成为行业拐点。若 2025 年四季度蛋价持续低于 3 元 / 斤,养殖户将面临更大的亏损压力。在这种情况下,450 日龄以上老鸡淘汰量预计将在 12 月激增 30%,推动存栏量环比下降 2%。同时,2024 年高价补栏的鸡苗将进入淘汰期,进一步加速产能去化。预计 2026 年 3 月,在产蛋鸡存栏量有望回落至 12.5 亿只,届时蛋价或修复至 3.5 - 3.8 元 / 斤,行业将逐渐走出低谷。
(三)规模化进程不可逆转,散户需寻求差异化发展
本轮周期正加速行业洗牌,规模化进程不可逆转。未来 3 年,年出栏 10 万只以下的散户产能占比将从 70% 降至 50%,而存栏 50 万只以上的智能化养殖场将崛起,其生产成本可控制在 2.6 元 / 斤以下,抗周期能力提升 40%。 散户需寻求 “差异化生存” 路径,如发展特色蛋品,像富硒蛋、虫草蛋等,满足高端市场需求;或通过电商平台直销,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利润空间,以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五、养殖户应对策略:从维持现状到实现突破
(一)中小散户:精准止损与特色转型
止损策略: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中小散户应果断实施止损措施。对于 450 日龄以上、产蛋率低于 80% 的老鸡,继续饲养往往难以获得经济效益。以山东某存栏 3 万只的散户为例,若保留此类老鸡,单只每月亏损 8 元,月均亏损达 24 万元;而果断淘汰,虽单只亏损 15 元,但一次性止损后,可避免后续持续亏损,释放养殖空间,用于补栏更具生产效益的鸡苗。
差异化发展路径:发展特色养殖是中小散户实现差异化竞争的关键。如江西某养殖户转型养殖绿壳蛋鸡,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绿壳蛋售价达到普通鸡蛋的 1.5 倍,月均利润提升 30%。此外,与加工企业合作开展 “订单农业” 也是可行途径。河南部分养殖户与当地蛋糕厂签订保价收购协议,以高于市场价 0.2 元 / 斤的价格供应鲜蛋,不仅稳定了销售渠道,还保障了利润空间。
(二)规模化企业:强化内部管理与拓展业务版图
成本管控:规模化企业在成本管控方面具有更大的操作空间。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利用菜籽粕、棉籽粕等替代 30% 的豆粕,可使饲料成本降低 10%。智能环控系统的应用同样重要,通过实时监测鸡舍温度、湿度、氨气浓度等指标,精准调控环境参数,将蛋鸡死淘率降至 2% 以下,相当于每万只鸡减少 200 只损耗,按每只鸡成本 30 元计算,可节约成本 6000 元,进一步压缩成本 0.2 元 / 斤。
全产业链布局:加速蛋液、蛋黄粉等深加工项目投产,是规模化企业消化过剩鲜蛋、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举措。江苏某大型蛋企投建的蛋液生产线,日产蛋液 50 吨,可转化 150 吨鲜蛋产能,产品附加值提升 30%。通过与食品企业合作,将蛋液直供烘焙、餐饮行业,拓展了销售渠道,增强了市场抗风险能力。
互动话题
面对 12.92 亿只的历史高存栏,有观点认为 “去产能需要 1 年以上”,也有人认为 “四季度将现集中淘鸡潮”。您认为蛋鸡行业的拐点是否会提前到来?中小养殖户还有哪些破局之策?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数据来源:中研普华、卓创资讯、企业公开财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