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现状:出栏超预期,价格承压下探
2025 年 8 月,河北生猪市场呈现 “量增价跌” 的典型特征:卓创资讯监测显示,9 家规模养殖企业出栏量超计划 8.47%,环比 7 月大增 11.57%,推动当月瘦肉型生猪均价降至 13.76 元 / 公斤,环比下跌 5.99%,创下近三个月低位。进入 9 月,产能释放趋势未改,样本企业出栏计划环比再增 2.92%,全省供应增幅预计达 5%-8%,过剩压力持续加码。从价格走势看,月初养殖端短暂缩量挺价,推动均价小幅反弹至 13.95 元 / 公斤,但社会猪源跟涨乏力,终端消费疲软迅速压制涨幅,截至 9 月 5 日,均价回落至 13.73 元 / 公斤,陷入 “涨三天、跌两天” 的拉锯怪圈。
二、供应端:产能释放加速,规模企业主导市场
出栏计划持续扩容,产能进入 “井喷期”:河北作为生猪养殖大省,8 月出栏量已达 1315.04 万头,日均 42.42 万头;9 月计划出栏 1331.95 万头,日均 44.40 万头,环比增幅 4.66%。卓创资讯指出,规模企业凭借 “公司 + 农户” 模式稳定输出,如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 8 月出栏完成度均超 105%,9 月继续扩大产能,中小散户受成本压力被动减量,市场呈现 “头部增量、尾部收缩” 的马太效应。
二次育肥集中出栏,大猪压栏风险释放:前期补栏的二次育肥猪集中在 9 月出栏,超 150 公斤大猪存栏占比提升至 20%,较 8 月增加 5 个百分点。这类大猪集中上市加剧短期供应过剩,据测算,每增加 10% 大猪出栏,标猪价格将承压下跌 0.3-0.5 元 / 公斤。
三、需求端:屠宰量温和回暖,消费提振力度有限
屠宰量或增 3%-5%,季节性回暖遇 “中秋错位”:9 月河北生猪屠宰量有望因天气转凉、开学季备货小幅回升,历史周期显示,2020-2023 年同期屠宰量环比涨幅在 6.51%-27.10%,但 2025 年中秋备货延迟至 10 月初,叠加餐饮消费疲软,预计本月屠宰量增幅收窄至 3%-5%,日均宰量或从 8 月的 42 万头增至 43.5 万头。
白条走货不畅,终端消费 “旺季不旺”:下游白条市场呈现 “量价双弱”:批发市场日均成交量环比下降 8%,部分屠企因猪价与肉价倒挂(每头亏损 150 元)减少采购,冻品入库量同比降 25%,丧失 “蓄水池” 调节功能。家庭消费受蔬菜低价替代影响,猪肉采购量下降 12%,仅团餐渠道因开学略有提振,整体需求难抵供应增幅。
四、价格走势研判:震荡下滑为主,下旬或现短时反弹
上半月:供应放量压制价格,或再下探 0.5 元 / 公斤:9 月初养殖端出栏节奏加快,社会猪源集中抛售,叠加二次育肥猪集中上市,预计上半月均价将回落至 13.5 元 / 公斤附近。屠企趁低价加大采购,但白条批发价同步下跌,形成 “量增利减” 的恶性循环。
下半月:国庆备货托底,价格或小幅反弹至 13.8 元 / 公斤:随着集中出栏告一段落,生猪供应量短时收窄,叠加国庆前屠宰端备货需求,下旬价格或迎来阶段性反弹。但卓创资讯提醒,反弹力度有限 —— 当前生猪均价较 8 月已跌 0.88 元 / 公斤,且产能过剩格局未改,月均价大概率低于 8 月的 13.76 元 / 公斤。
五、后市展望:产能去化迫在眉睫,静待周期拐点
短期来看,河北生猪市场陷入 “供需双增、供强需弱” 的困局,9 月价格难改震荡下滑趋势,养殖端盈利空间进一步压缩(头均亏损扩大至 100 元)。中长期需关注两大信号:1. 产能去化进度:仔猪价格持续下行(部分地区跌破 300 元 / 头),若 9-10 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 1% 以上,预示产能去化加速;2. 消费复苏强度:10 月中秋、国庆双节备货能否带动屠宰量增幅超 5%,成为价格能否止跌的关键。对于养殖户而言,建议趁短期反弹逢高出栏,避免压栏赌市;对于屠宰企业,可逢低储备低价猪源,平衡中秋后需求淡季的成本压力。河北生猪市场的真正转机,仍需等待产能深度去化与消费实质性回暖的双重共振。9 月的河北生猪市场,是一场 “供应放量” 与 “需求迟滞” 的正面交锋。数据背后,既有规模养殖的产能释放惯性,也有消费升级缓慢的现实制约。当 “量增价跌” 成为常态,行业正加速从 “规模竞争” 转向 “成本比拼”—— 唯有具备高效产能调控能力与终端渠道优势的主体,才能在周期低谷中筑牢生存壁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