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发:商务部针对欧盟猪肉采取行动,冻品市场迅速反应
9 月 5 日,商务部发布公告,在猪肉行业引发显著影响。经初步裁定,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猪肉及猪副产品存在倾销行为。自 9 月 10 日起,将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保证金比率区间为 15.6% - 62.4%。公告发布后,国内冻品贸易商迅速做出响应。多家企业紧急采取 “封盘” 举措,即停止对外报价并暂停销售,以观察市场动态。某冻品贸易商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告发布后我们即刻封盘,与多家同行沟通后,计划先观望 2 - 3 天。” 封盘策略旨在通过观察买方需求及同业行为,灵活调整经营策略。另有企业称:“周末大概率暂停销售,在涨价预期下先稳定市场。” 这种集体性的交易暂停,反映出市场对后续价格上涨的强烈预期。
二、剖析产业痛点:欧盟低价猪肉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机制
此次反倾销调查并非无因之举。数据表明,欧盟低价猪肉长期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导致行业亏损加剧。2020 年,各类产品价格大幅下降;2021 年,除肥猪肉外,占进口量 97% 的产品价格被削减,致使国内同类产品价格暴跌 48%。到 2023 年,国内产业亏损进一步扩大 3 倍,除 2022 年外,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连续三年呈现净流出状态。欧盟能够长期进行低价倾销,关键在于其内部供需结构失衡。欧盟居民对猪副产品(如猪肠、猪耳等)消费较少,大量冻品依赖中国市场消化。2023 年,欧盟对华猪肉出口占其总出口量的 30% 以上。低价进口直接压缩了国内猪副产品价格空间,2023 年国内猪肠、猪肚等冻品价格较 2020 年下跌超过 30%,给养殖户和加工企业带来较大经营压力。
三、国产猪肉迎来利好:短期价格提振与产业信心修复
反倾销初裁落地,对国产猪肉市场产生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价格提升和产业信心恢复两方面。业内人士分析,欧盟猪副产品在中国进口量中占比超过 50%。临时反倾销措施实施后,进口成本将大幅增加,进而推动国内同类产品价格上涨。以冻猪耳为例,欧盟进口价约为 12 元 / 公斤,加征保证金后,价格可能升至 15 - 18 元 / 公斤,与当前国产冻品价格(16 元 / 公斤)基本相当,使得国产产品的性价比优势更为突出。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当晚发布声明,称此举 “有助于减轻欧盟进口产品的冲击,缓解行业困境,增强养殖产业信心”。对于养殖户而言,进口猪肉价格优势减弱,国内生猪需求有望向本土产品转移,尤其是对猪副产品产量占比较高的中小散户形成利好。数据显示,2025 年 8 月国内猪肉批发均价为 19.94 元 / 公斤,同比下降 22%,反倾销措施有望成为价格止跌的关键支撑因素。
四、调查细节披露:明确被调查产品范围及临时措施
执行方式根据商务部公告,被调查产品涵盖生猪屠宰加工后的多个品类,包括鲜、冷、冻猪肉;猪杂碎(如猪肝、猪心、猪蹄等);盐渍、熏制猪肠、膀胱、胃等。在具体执行方面,不同企业适用不同的保证金比率。配合调查的企业(如西班牙里泰拉、丹麦皇冠),保证金比率为 15.6% - 32.7%;未配合调查的企业,统一适用 62.4% 的较高比率。这意味着,欧盟低价冻品若要进入中国市场,需额外缴纳相当于货值 15% - 62% 的保证金,从而彻底改变其此前 “低价倾销” 的竞争态势。
五、专家解读:合法反制背后的产业保护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大学教授史晓丽指出,此次调查严格遵循 WTO 规则,是维护公平贸易秩序的必要举措。欧盟长期利用农业补贴进行低价出口,2023 年其农业补贴达到 1940 亿欧元,其中畜牧业占比 82%,本质上是以补贴手段挤压中国市场空间。此次反倾销初裁,是对这种不公平贸易行为的有力回应。值得关注的是,中方强调 “愿与欧盟协商解决贸易摩擦”,为双方谈判预留了空间。2024 年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最高 35.3% 的关税,此次猪肉反制可视为对等回应,但核心目的是保护国内产业,而非加剧贸易冲突。
结语:猪价走势与产业发展展望
短期内,反倾销措施将直接推动猪副产品价格上升,带动国产猪肉需求回升,对屠宰加工企业和中小养殖户具有积极影响。然而,长期来看,仍需警惕产能过剩问题。2025 年国内生猪存栏量仍处于较高水平,猪价全面反弹仍需产能进一步优化。对于行业从业者而言,当前是难得的调整期。贸易商可关注国产冻品价格上涨机遇,养殖户应借此机会优化存栏结构,加工企业可加大本土原料采购力度。此次 “产业保卫战” 后续发展如何,欧盟是否会做出调整,我们将持续关注 12 月 16 日的最终裁决结果。反倾销措施能否真正扭转国内猪价低迷态势,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