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冲击:猪价跌穿成本线,“6 元时代” 席卷全国
1.1 全国猪价创近三年新低,区域价差拉大
2025 年 9 月,生猪市场呈现低迷态势,并未如养殖户预期般迎来 “金秋” 行情。国家统计局 9 月 14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 年 9 月上旬生猪(外三元)价格为 13.7 元 / 公斤,折合成斤两计算,每斤为 6.85 元,然而,此价格同比暴跌 30.8%,与去年同期相比,呈现 “断崖式” 下跌。
一线市场监测情况显示,截至 9 月 17 日,全国标准体重生猪平均价格已跌至 6.48 元 / 斤,多地猪价持续下跌。广东地区猪价跌破 7 元 / 斤,价格防线崩溃;广西猪价全面进入 “5 字头”,每斤生猪价格不足 5 元,养殖户面临困境;东北猪价仅 6 元出头 ,当地养殖户艰难维持价格。
在此轮跌势中,区域价差不断拉大,海南等高价区与广西价差达 2.5 元 / 斤 ,创下近年区域分化极值。超 80% 产区价格触及 2022 年以来最低水平,生猪市场整体笼罩在低迷价格的阴影下。
1.2 行业进入全面亏损,头部企业承压
当前猪价已显著低于行业平均现金成本,据了解,行业平均现金成本约为 13 元 / 公斤(6.5 元 / 斤) ,而当前猪价远低于该数值,部分上市猪企单头亏损超 100 元。以牧原股份为例,尽管其在成本控制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但在低迷猪价下,利润空间仍被大幅压缩。今年上半年,牧原股份盈利 105 亿元 ,但面对猪价下跌,利润受到严重影响。
中小散户的处境更为艰难,由于人工、设备摊销等成本较高,其每公斤成本大约在 13.5 元左右 ,亏损面达 60%。仔猪销售利润也缩窄至成本线。在河南某村庄,有着多年养殖经验的散户老张表示:“以往养一头猪可盈利几百元,如今却养一头亏一头,长此以往,经营难以为继。” 类似老张这样的散户数量众多,他们的现金流压力不断加剧,部分散户被迫清栏,无奈退出养殖行业。
二、深度拆解:猪价暴跌的 “供需双杀” 逻辑
2.1 供应端过剩:五大因素叠加,猪源 “堰塞湖” 形成
2.1.1 产能滞后释放:仔猪增量兑现,出栏压力持续至明年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5 年 2 - 7 月,全国新生仔猪数量较上年同期增长 9.3% ,为后续生猪出栏量带来隐患。按照生猪 6 个月育肥周期推算,2025 年 9 月至 2026 年 1 月,生猪出栏量仍将同比增长 8% - 10% 。山东某大型养猪场负责人李场长表示:“年初补栏大量仔猪,原预期下半年行情向好,未料到价格暴跌,如今这些仔猪即将出栏,面临巨大压力。” 众多养殖场面临类似情况,大量仔猪转化为出栏生猪,给市场带来沉重供应压力。
从能繁母猪存栏量来看,2024 年 10 - 11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 4080 万头 ,超过正常保有量的 4.6% 。能繁母猪作为生猪生产的源头,其存栏量直接决定未来生猪供应量。目前,超量的能繁母猪存栏使得当前标猪供应处于近三年峰值 。河南某种猪场负责人王经理称:“前两年能繁母猪存栏量多,导致现在仔猪出生量大,市场生猪数量增多,价格必然下跌。” 产能的滞后释放,正逐步影响整个生猪市场。
2.1.2 压栏抛售 + 集团增量:短期供应 “踩踏”
上半年,网络主播对下半年猪价上涨的炒作,以及 7、8 月猪价的短暂反弹,使部分养殖户坚信中秋国庆行情大好,从而出现明显压栏行为。当时 400 斤大猪占比达 15% ,养殖户期待价格上涨获利。然而,进入 9 月份后,行情急转直下,养殖户信心受挫,认卖积极性大幅提高,400 斤大体重猪大量涌入市场。据统计,9 月大猪流通量环比增加 30% ,市场猪源过剩。
与此同时,集团猪企为完成季度目标,持续增量出栏。数据显示,本月集团猪出栏计划环比增加 1.3% ,日均出栏环比增加 4.7% 。四川某大型集团猪企负责人表示:“公司有既定出栏计划,为完成目标只能按计划出栏,未预料市场行情如此糟糕。” 集团猪企的大量出栏进一步加剧市场饱和,部分地区出现 “猪源堆积、屠宰拒收” 现象,养殖户面临销售困境。
2.1.3 二次育肥熄火:政策严管 + 市场悲观,投机性需求退潮
曾经在猪市发挥重要作用的二次育肥,如今全面熄火。政策层面,对二次育肥实施严厉监管,明确违规者将面临出栏检疫限制。广东等地政府加强监管,对违规养殖户进行严厉处罚。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头部猪企迅速响应,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生猪,并停开饲养检疫票,压缩二次育肥生存空间。
从市场角度看,当前二育头均亏损超过 200 元 ,养殖户投机情绪全面退潮。目前二育补栏量同比下降 90% ,二次育肥市场冷清。江苏养殖户老张原计划进行二次育肥,他表示:“当前行情下,二育难以盈利,还可能亏损更多,不敢冒险。” 二次育肥熄火使其失去 “缓冲供需” 作用,市场供需关系进一步失衡。
2.1.4 跨区调运新规:流通受阻加剧区域过剩
9 月实施的生猪跨区调运新规对生猪市场产生较大冲击。新规加强检疫监管,虽保障生猪质量安全,但导致区域生猪流通效率下降 30% ,散户卖猪难度大幅增加。广西散户养殖户小李称:“以往猪养大后可卖到其他地方,如今调运新规实施,卖猪困难,价格被压低。”
由于区域流通受阻,广西、东北等主产区猪价跌幅超过主销区。主产区本地消化能力较弱,生猪大量积压,而主销区供应相对稳定,价格相对平稳,形成 “产区积压、销区价稳” 的失衡格局 ,进一步压制全国均价,推动猪价下跌。
2.2 需求端疲软:旺季不旺,消费提振 “有心无力”
2.2.1 餐饮 + 家庭消费双低迷,屠宰开工率不足
9 月本应是中秋国庆备货黄金期,但生猪市场遭遇困境。持续高温导致餐饮复苏缓慢,消费者倾向清淡食物,对猪肉消费热情不高。统计显示,团餐、宴席等大宗需求同比下降 12% ,餐饮市场对猪肉采购量大幅减少。某大型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天气炎热,客人点肉类菜品较少,猪肉采购量随之减少。”
家庭消费方面,受到低价替代影响。当前外三元生猪价格为 6.48 元 / 斤 ,而白羽肉鸡价格仅为 3.3 元 / 斤 ,价格差异使不少家庭采购肉类时倾向白羽肉鸡。调查显示,家庭猪肉采购量环比仅增加 5% ,远低于预期。
在需求不振情况下,重点屠宰企业开工率明显不足。截至 9 月 16 日,重点屠宰企业开工率为 31.89% ,环比仅回升 0.54% ,与往年同期 38% 的平均水平差距显著。河南某屠宰场负责人无奈表示:“订单太少,只能减少开工时间,降低成本。” 屠宰开工率不足反映市场对猪肉需求疲软。
2.2.2 冻品库存高企,终端消化能力受限
当前屠宰企业冻品库存处于高位,同比增加 15% ,库龄超过 60 天的冻品占比达 32% 。大量冻品积压使企业面临巨大库存压力,为去库存,企业压价收购标猪,降低成本,形成恶性循环:冻品低价出售导致白条价走弱,白条价弱又使猪价承压。
山东某屠宰企业负责人表示:“仓库冻品众多,为销售只能降价,收购生猪价格也需降低,否则难以盈利。” 这种恶性循环极大限制终端市场对猪肉的消化能力,削弱需求对猪价的支撑,猪价在该市场环境下缺乏回升动力。
三、政策发力:100 万头母猪调减,产能去化启动 “硬约束”
3.1 双轨调减任务:头部企业 + 地方协同去产能
面对生猪市场严峻形势,政策迅速响应。9 月 16 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紧急召开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牧原、温氏、双胞胎、新希望、德康、大北农等 25 家头部猪企代表参会,共同商讨应对策略。
会议明确两大核心目标:一是要求 25 家头部企业在 2026 年 1 月底前合计减少能繁母猪 100 万头 ,任务量参考企业前期能繁母猪增量确定。以牧原股份为例,计划从目前的 431 万头能繁母猪降至 330 万头 ,调减幅度较大。牧原作为行业龙头,其行动具有示范作用。
二是各省份同步实施能繁母猪调减 ,调减幅度根据 2024 年《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划定的本省存栏红线与当前实际存栏差距确定。这一举措使全国生猪产能调控紧密相连,形成 “上下一盘棋” 局面。山东作为生猪养殖大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详细调减计划,预计将能繁母猪存栏量调减至合理区间。通过双轨调减方式,叠加头部企业任务,预计可有效覆盖当前超 4042 万头存栏的过剩部分 ,从源头缓解生猪产能过剩问题。
3.2 配套管控:从出栏到资金的全链条约束
3.2.1 稳体重 + 限二育:短期压制供应弹性
为稳定生猪市场,政策对生猪出栏体重和二次育肥做出严格规定。要求生猪出栏体重稳定在 120 公斤左右 ,过去部分养殖户为追求更高利润,常通过 “压栏增重” 变相扩大产能,导致市场生猪供应量短期内大幅增加,加剧供需失衡。如今政策明确限制出栏体重,严禁 “压栏增重” 行为,有效抑制市场供应弹性。
在二次育肥方面,监管力度全面升级。通过 GPS 轨迹追踪猪源流向 ,违规者将被暂停检疫 ,这对养殖户影响重大,无法检疫意味着生猪无法正常进入市场销售,将造成经济损失。河南某养殖县加强对二次育肥监管,通过 GPS 轨迹追踪发现几家违规养殖户,立即进行处罚并暂停检疫资格,引起强烈反响,其他养殖户不敢再违规。从流通端切断投机性供应,使市场供应更加稳定,减少市场波动。
3.2.2 控信贷 + 减补贴:从资金端遏制扩产
政策从资金端入手,严格限制生猪产能扩张。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要求严控产能扩张类信贷 ,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再轻易为新建、扩建生猪养殖场项目发放贷款,存量养殖企业贷款仅允许用于饲料采购、防疫等生产周转用途 ,严禁用于能繁母猪补栏等产能扩张类支出。江苏某养猪企业计划扩大养殖规模申请贷款,因政策限制被银行拒绝,企业负责人表示扩产计划只能搁置。
财政部要求清理地方 “出栏补贴”“建场补贴” ,这些补贴过去刺激部分企业盲目扩张产能,如今取消补贴,减少企业盲目扩产动力。四川某县原本对新建养殖场给予补贴,吸引企业投资建厂,取消补贴后企业投资热情下降,部分新建项目搁置。这一系列举措倒逼低效产能企业退出市场,优化生猪市场产能结构,为市场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四、行业分化:大企业与中小散户的 “危” 与 “机”
4.1 大型养殖企业:短期阵痛与长期卡位
在生猪价格暴跌形势下,大型养殖企业虽不至于被轻易击垮,但也受到巨大冲击。短期内,需按照政策要求调减产能,以 PSY(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量)低于 20 头的低产母猪为主要淘汰对象,淘汰率预计达 23% 。湖北某大型养殖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每天对母猪进行评估,产仔量低、生产成绩不佳的母猪均在淘汰名单。”
对于高负债、高成本企业而言,压力雪上加霜,现金流压力急剧增大,生存面临严峻考验。统计显示,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已超过 70% ,在猪价低迷、产能调减双重压力下,资金链断裂风险日益增加。河南某大型猪企因前期大规模扩张负债累累,在产能调减过程中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四处寻求融资维持运转。
然而,成本控制能力优秀的企业迎来机遇。以牧原股份为例,其现金成本仅为 14 元 / 公斤 ,处于行业领先。此类企业可通过优化种群结构,将 PSY 提升至 32 头 ,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加大技术研发、设备升级投入,降低养殖成本。牧原养殖场内智能化养殖设备广泛应用,提高养殖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待 2026 年产能去化完成,市场供需关系逐渐恢复平衡,猪价有望回升。成本控制优秀的企业将凭借强大实力抢占更多市场份额,盈利弹性更大,如同在寒冬积蓄力量的猛兽,等待时机在市场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4.2 中小养殖户:退出压力与转型机遇
中小养殖户在此次危机中面临巨大退出压力。环保门槛提升成为难以跨越的障碍,月度粪污抽查常态化,养殖环境要求日益严格。广西某小村庄许多散户因环保不达标被责令整改,一位养殖户表示:“为达到环保要求需投入大量资金,但盈利微薄,实在困难。”
资金方面,信贷收紧使中小养殖户处境艰难,银行贷款难度加大,融资渠道变窄,资金链面临断裂风险。统计显示,500 头以下散户退出率同比增加 15% ,许多人无奈退出行业。
不过,危机中也存在机遇。头部企业减产为中小养殖户腾出局部市场空间,部分原本被大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如今中小养殖户有了竞争机会。政策积极鼓励 “公司 + 农户” 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将大企业资源与中小养殖户灵活性相结合。四川通过订单养殖方式,仔猪成活率增加 12% ,保障养殖户收益。
中小养殖户还可通过发展生态养殖实现转型,如养殖地方土猪。土猪肉质鲜美,市场需求逐渐增加,且在环保方面更容易达标。浙江某山区养殖户通过养殖当地土猪,不仅解决环保问题,还获得不错经济效益,他表示:“土猪受欢迎,价格高于普通猪,虽养殖规模不大,但收入可观。” 通过对接大企业、发展特色养殖,中小养殖户可在市场中立足,降低市场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后市展望:短期承压,2026 年中期或迎拐点
5.1 短期(9-12 月):供需难改,猪价低位震荡
未来几个月,生猪市场仍将处于低谷。9 - 10 月为生猪出栏旺季,供应过剩格局短期内难以扭转。前期能繁母猪存栏量较高,大量生猪将在此期间集中出栏。相关数据预测,这两个月生猪出栏量环比将增长 1.3% ,日均出栏计划提升 4.8% 。市场需求方面,开学季和双节虽会短暂提振屠宰开工率至 31.3% ,但南方持续高温抑制鲜肉消费,白条走货速度缓慢,屠宰企业压价,猪价难以回升。预计此阶段猪价将在 6 - 6.5 元 / 斤区间波动,养殖户经营困难。
11 - 12 月情况或有转机。气温降低,北方进入腌腊季,带动猪肉消费需求增长。供应端,10 月后集团猪企出栏计划减少,反倾销政策使欧盟进口猪肉减 30% - 50% ,折算减少生猪供应约 535 万头 。需求端,四季度为传统消费旺季,腌腊、年货备货将拉动猪肉消费增长 5% 以上 。成本方面,饲料成本回落,自繁自养成本降至 1640.47 元 / 头 ,养殖端抗价情绪增强,猪价下行空间受限。但反弹幅度有限,预计猪价不会超过 7 元 / 斤 ,难以根本改变市场弱势格局。
5.2 长期(2026 年):产能去化见效,供需逐步平衡
长远来看,随着 100 万头能繁母猪调减任务逐步落实,市场产能将逐渐回归合理区间。调减效果需 10 个月左右传导至商品猪供应端 ,预计 2026 年二季度后,商品猪供应将同比下降 5% 。若需求恢复至往年正常水平,猪价有望回升至 7.5 - 8 元 / 斤 ,行业重回盈利区间。
成本控制、养殖技术等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将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可通过优化养殖流程、提高养殖效率等方式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2026 年,生猪市场将形成新格局,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只有适应市场变化、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脱颖而出,获得更高盈利水平。
5.3 面向养殖户的实用建议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养殖户需采取切实可行之举措以有效应对。短期内,应避免恐慌性抛售,秉持理性态度。合理规划出栏节奏,优先安排 400 斤以上大猪出栏,以降低养殖成本的进一步攀升。例如,湖北养殖户老李原计划将大猪继续压栏待价而沽,在充分了解市场行情后,果断决定优先出栏大猪,从而避免了更大损失。
从中期视角来看,应聚焦于降本增效。优化饲料配方,充分挖掘并利用本地资源,以降低饲料成本。部分养殖户开发本地低成本饲料资源,将农村秋季的花生秧、豆荚皮粉碎后,混入 15% 的豆饼、骨粉等添加剂,制成优质粗饲料,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同时,需强化疫病防控工作,定期对猪舍进行清洁与消毒,降低猪群患病风险。此外,切勿盲目补栏,应依据市场行情及自身养殖能力审慎决策。
从长期发展考量,需密切关注政策动态,把握与大企业合作的契机。中小散户可积极参与 “公司 + 农户” 合作模式,借助大企业的技术与资源优势,提升自身养殖水平及抗风险能力。还可探索差异化养殖路径,发展特色土猪养殖、生态养殖等,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如浙江某山区的一位养殖户,通过养殖当地土猪,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在市场中站稳脚跟。通过上述方式,养殖户能够降低市场周期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长期发展角度,密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