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猪价格 “跌跌不休”:供需错配下的周期困境
(一)价格连跌 15 天,养殖端全面亏损
近期,“猪周期” 再度引发广泛关注,养猪行业面临严峻挑战。截至 9 月 22 日,全国瘦肉型生猪均价降至 12.54 元 / 公斤 ,较月初大幅下跌 10.3%,创下 2023 年同期以来的最低水平。在部分生猪主产区,价格更低,养殖户处境艰难。
依据卓创资讯数据,自繁自养每头生猪目前亏损 222.01 元,仔猪育肥每头亏损 82.76 元。中小散户亏损情况尤为突出,超 70% 处于 “卖一头亏一头” 的困境。有散户反映:“历经大半年养殖,本期望盈利,结果不仅血本无归,还需额外投入大量饲料成本。”
屠宰企业同样面临困境。尽管毛利达到年内高点 39.04 元 / 头,但终端市场销售缓慢,被迫限制产能。部分小型屠宰厂甚至采取裁员措施,以降低运营成本。整个生猪产业链上下游呈现 “双输” 局面,各方均未获得理想收益。
(二)历史对比:本轮下跌为何更 “磨人”?
回顾过往猪周期,本轮价格下跌具有独特特征。与 2020 年非洲猪瘟后的周期低谷相比,当前猪价跌幅相对较小,从峰值下跌 40%,而 2020 年那次跌幅达 55%。然而,此次下跌持续时间显著更长,自 2024 年第三季度高点起,已连续 13 个月震荡下行,且暂无止跌迹象。
规模化养殖占比大幅提升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目前,规模化养殖占比达 65%,而 2020 年仅为 50%。规模化养殖企业虽在技术和资金方面具备优势,抗亏损能力增强,但也致使产能去化速度极为缓慢。市场预期的快速出清,即大量中小养殖户退出市场、产能迅速减少从而推动猪价快速回升的情况并未出现。这种缓慢的产能去化使得猪价长期处于低位震荡,给养殖户带来较大压力。
二、供应端 “三高” 压顶:存栏、出栏、库存齐发力
(一)13 亿头存栏创五年新高,产能去化 “雷声大雨点小”
供应端压力是本轮猪价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7 月份全国生猪存栏量达 4.3 亿头,同比增长 3.2%,创下近五年新高。能繁母猪存栏量达 4042 万头,仅环比减少 1 万头,与 5 月份水平基本持平 ,远超 4100 万头的正常保有量。
卓创资讯监测的 196 家样本企业数据也显示出严峻形势,能繁母猪存栏量虽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但降幅极小,不足 1%。更为严峻的是,5 月份补栏的 4000 万羽仔猪现已进入开产期,每日新增生猪出栏量超 20 万头。这导致市场生猪供应量持续增加,而需求端未见相应增长,进而压低价格。
某大型养殖企业负责人表示:“我们深知产能过剩问题,但淘汰母猪意味着前期投入化为泡影,同时还需承担重新补栏成本。各方均在观望,期望其他企业率先减产,自身得以度过困境 。” 这种 “囚徒困境” 致使产能去化进程极为缓慢,市场供需失衡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善。
(二)企业散户 “抢跑出栏”,体重下降暴露恐慌面对持续下跌的猪价,养殖企业和散户纷纷选择 “抢跑出栏”,以减少损失。某头部猪企出栏体重从 130 公斤急剧降至 110 公斤,部分散户甚至提前出栏体重仅 105 公斤的 “标猪”。这种 “以量换价” 策略虽在短期内增加了市场供应量,但导致终端猪肉批发价进一步下跌。9 月份,屠宰量环比增长 5%,但终端猪肉批发价反而下跌 3%,形成 “越卖越亏” 的恶性循环。
一位散户养殖户称:“原本计划养至 120 公斤再出售以获取更高收益,然而当前猪价持续走低,若继续等待,可能连饲料成本都无法收回,只能尽快出售。” 这种恐慌性出栏不仅未缓解市场压力,反而加剧了价格下跌,使整个行业陷入更深困境。
(三)冷库猪肉库存高企,二次育肥彻底熄火
除活体生猪供应压力外,冷库猪肉库存也处于高位。据农业农村部监测,全国冻猪肉库存已达 85 万吨,同比增长 18%,相当于 20 天的全国消费量。这些库存猪肉对市场价格构成潜在冲击。
曾经在猪周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二次育肥户,今年秋季已集体停止行动。二元母猪价格稳定在 3000 元 / 头左右,仔猪价格在一个月内下跌 15%。这表明市场对远期行情信心受挫,养殖户不再愿意冒险进行二次育肥,进一步加重了市场的悲观情绪。
三、需求端 “旺季不旺”:消费疲软成最大痛点
(一)传统旺季需求 “腰斩”,终端走货举步维艰
按照惯例,中秋、国庆双节是猪肉消费的传统旺季,需求通常会迎来显著增长。然而今年市场表现与预期大相径庭。在双节备货期,白条肉日均销量仅增长 2%,与往年 15% 的平均增幅相比差距巨大 。北京新发地一位商户表示:“五花肉批发价仅 11 元 / 公斤,低于许多蔬菜价格,但消费者囤肉热情大幅降低,日均销量下降 30%,以往一天可销售半头猪,如今仅能销售四分之一头。”
这种需求疲软现象在各大超市和农贸市场均有明显体现。某大型连锁超市负责人称:“双节期间,我们推出多种促销活动,如满减、打折、买一送一等,但猪肉销量仍未明显提升,消费者对猪肉的兴趣似乎有所减弱。”
(二)替代品分流需求,猪肉性价比优势不再
除消费意愿下降外,猪肉还面临来自替代品的激烈竞争。禽肉价格今年下跌 12%,牛肉进口量增长 15%,蔬菜价格持续处于低位。消费者选择更加多样化,“弃猪选禽”“素食主义” 趋势日益明显。
一家连锁餐饮企业数据显示,猪肉菜品销量占比从 2023 年的 45% 骤降至 32%,而鸡胸肉、鸭腿肉菜品占比飙升至 58%。在部分城市,“轻食餐厅” 大量涌现,以蔬菜、水果、鸡胸肉等为主的健康餐成为新的消费潮流,进一步压缩了猪肉的市场空间。
(三)腌腊预期落空,南方市场提前 “入冬”
南方地区的腌腊需求向来是支撑猪价的重要因素。然而今年,广东、四川等主销区气温较常年偏高 3 - 5℃,传统 10 月启动的腌腊季至少推迟 20 天。
一家位于四川的腊肉加工厂老板表示:“目前订单量不足去年同期的 40%,若 11 月气温仍未下降,今年腌腊需求恐创下十年最低纪录。往年此时,工人正加班加点赶制腊肉,如今机器闲置,形势严峻。”
腌腊需求推迟使得市场对猪肉的消化能力进一步减弱,原本期望通过腌腊季拉动猪价上涨的养殖户再次陷入困境。
四、产能去化 “双轨制”:市场调节失灵,政策托底发力
(一)市场调节陷入 “囚徒困境”
在产能去化过程中,养殖企业面临 “囚徒困境”。去产能意味着前期投入无法收回,且需承担重新补栏的高额成本;不去产能则要承受持续亏损压力。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行业龙头凭借雄厚现金流和成本优势,选择放缓去产能步伐,等待市场自然出清。牧原在今年上半年不仅未减少产能,还通过优化养殖技术降低单位成本,以应对市场挑战 。
而中小散户因资金链紧张,补栏意愿低迷,只能被动淘汰能繁母猪。一位散户表示:“当前仔猪价格较低,补栏风险较大,只能出售老母猪以保住本金。” 这种 “非对称去化” 导致行业产能去化速度比正常周期慢 40%,市场出清时间大幅延长 。
(二)宏观调控升级为 “关键变量”
面对市场调节失灵,宏观调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7 月,中央办公厅明确提出 “地方党政一把手对生猪环保和产能调控负总责”,各地迅速响应。山东、河南等生猪大省立即启动 “生猪产能红线” 制度,要求能繁母猪存栏量不得超过 4100 万头,对超出部分进行有序淘汰。
9 月,国家收储计划正式启动,计划收购 5 万吨冻猪肉,旨在通过政策手段稳定市场信心。尽管收储量仅占全国月消费量的 2%,但市场反应积极,猪价在收储消息公布后一度反弹 3%。有专家指出:“收储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供需格局,但能在心理上给予养殖户一定支持,稳定市场预期 。”
(三)产业升级加速 “马太效应”
在这场危机中,头部企业迎来逆周期扩张机遇。新希望在 9 月新增 50 万头产能,布局西南地区高端猪肉市场;牧原股份生猪出栏量环比增长 8%,凭借成本优势进一步挤压中小养殖户生存空间。
相反,年出栏 500 头以下的散户正加速退出市场。据统计,预计到 2025 年底,散户存栏占比将跌破 30%,行业集中度将提升至 45%。产业升级的 “马太效应” 愈发显著,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一些大型养殖企业通过智能化养殖、冷链物流等手段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中小散户因资金和技术限制难以竞争,只能逐渐退出市场 。
五、后市展望:短期看 “去体重”,长期等 “去母猪”
(一)四季度:猪价或筑底反弹,目标 13-13.5 元 / 公斤
展望四季度,生猪市场有望出现积极变化。部分企业提前出栏策略虽在短期内增加了供应压力,但从 11 - 12 月时间来看,将减少大猪存栏量。随着元旦、春节等传统消费旺季临近,居民采购需求将逐步回升,为猪价提供一定支撑 。
然而,也需保持谨慎态度。冷库中的高库存猪肉对市场价格构成潜在威胁,随时可能打压猪价。且当前消费市场整体疲软态势未得到根本改善,居民消费意愿仍较低。因此,预计猪价触底后将出现小幅反弹,但幅度有限,月均价难以超过 13.5 元 / 公斤 。
(二)2026 年:产能去化成果决定 “反转强度”
从长远来看,2026 年猪价走势主要取决于产能去化程度。若能繁母猪存栏量在 2025 年底降至 3800 万头,即较峰值去化 6%,那么到 2026 年二季度,生猪出栏量将相应减少 8% 。在需求稳定情况下,供应减少将推动猪价回升至 15 - 16 元 / 公斤,使养殖户有望实现盈利。
反之,若产能去化未达预期,能繁母猪存栏量仍维持高位,猪价可能在 12 - 14 元 / 公斤区间继续徘徊,养殖户仍将面临亏损困境。因此,未来几个月的产能去化速度将成为决定 2026 年猪价走势的关键因素 。
(三)养殖户生存指南:三招应对周期寒冬
在当前艰难的市场环境下,养殖户需采取有效策略应对。首先是优化猪群结构,以质换价。主推 70 - 80 公斤的乳猪,此类猪肉质鲜嫩,市场需求大,价格相对较高;对于 120 公斤以上的大猪,可通过适当育肥提高肉质品质,获取更好价格。同时,应避免养殖 100 - 110 公斤的猪,因其既无乳猪价格优势,也无大猪肉质优势,销售价格往往不理想 。
其次是降本增效,这是应对猪周期的关键。采用豆粕替代方案,如使用杂粕、发酵饲料等,既能降低饲料成本,又能提高饲料利用率。将育肥成本控制在 12 元 / 公斤以下,可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优化养殖环境,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提高猪的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也能有效降低养殖成本 。
最后是充分利用国家扶持政策,实现政策套利。申请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单场最高可获 500 万元补贴,为养殖户提供重要资金支持。参与 “保险 + 期货” 试点,通过期货市场锁定价格风险,即便猪价下跌,也能保障一定收益。这些政策工具可帮助养殖户减少损失,平稳度过市场寒冬 。
结语:猪周期正在 “变形”,谁能穿越寒冬?
当猪价跌破 12.5 元 / 公斤,行业考验的不再仅是 “熬周期” 能力,更包括养殖端对产能节奏的把控、对政策红利的把握以及对消费趋势的预判。本轮 “慢熊” 式下跌或许是中国生猪产业从 “规模扩张” 向 “价值竞争” 转变的重要节点 —— 只有那些既能承受短期亏损,又能提前布局智能化养殖、冷链加工的企业,才能在周期反转时实现良好发展。(数据支持:卓创资讯、农业农村部、国家统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