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价 “高台跳水”:15 个月盈利周期后迎调整
(一)价格大幅下滑,养殖端压力显著增加
9 月第 3 周,全国生猪均价为 13.85 元 / 公斤,较前一周下降 1.8%;猪肉均价为 24.51 元 / 公斤,较 6 月高点回落 12%。自 2024 年 5 月起,生猪养殖首次从连续 15 个月的盈利周期进入阶段性调整,前 7 个月头均盈利 108 元的 “黄金期” 暂时结束。
(二)供给过剩与消费疲软的矛盾冲突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二季度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43 万头,虽较去年高点减少 37 万头,但仍高于 3900 万头的调控目标。加之 2024 年扩张的产能集中释放,8 月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 9.3%。而消费端受高温淡季、蛋白替代品分流等因素影响,家庭采购量下降 15%,餐饮需求停滞,形成 “供给增速超过需求增速” 的核心矛盾。
二、三大主因揭秘价格下行逻辑
(一)产能调控 “缓冲期” 内的自然回调
尽管农业农村部提前 10 个月发布产能过剩预警,对激进扩产起到一定抑制作用,但在 2024 年盈利驱动下,全国新生仔猪量增长 12%,对应 2025 年 8 月后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 8%。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出栏量占比达 30%,规模化养殖的 “惯性放量” 致使市场短期内供过于求。
(二)效率提升放大供给弹性
行业在提升生产效率方面成效显著,全国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从 2023 年的 26 头提升至 29 头,优秀企业达 35 头,这意味着相同数量的能繁母猪可多提供 10% 的仔猪。同时,饲料成本因豆粕价格回落下降 15%,企业能够承受短期价格下跌,进一步延缓了市场自发去产能的节奏。
(三)消费升级下的需求 “换挡期”
猪肉在居民肉类消费中的占比已从 2019 年的 62% 降至 58%,禽肉、牛肉的分流效应明显。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禽肉消费量增长 10%,而猪肉加工品(如火腿、香肠)需求因餐饮复苏不及预期,同比仅增长 2%,消费结构的变化促使生猪市场重新定位。
三、养殖企业 “精准拆弹”:从去产能到降体重
(一)龙头企业带头缩减产能,能繁母猪进入 “调减阶段”
牧原集团率先启动产能调减工作,能繁母猪存栏量从年初的 362 万头降至 343 万头,计划年底降至 330 万头,相当于减少 900 万头生猪的潜在供给。温氏、新希望等企业同步淘汰低产母猪,行业预计半年内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将存栏量压减至 3950 万头的调控目标区间。
(二)“降低体重” 策略缓解短期压力
针对生猪宰前均重过高(6 月初 131 公斤)的问题,牧原将出栏均重降至 119 公斤,温氏、正邦等企业跟进至 120 公斤左右,单头猪肉产量减少 8%,相当于每月减少 20 万吨猪肉投放。这一举措直接改善了短期供需比例,为中秋国庆消费旺季预留了价格上涨空间。
(三)技术驱动下的成本优势构建
头部企业 PSY 提升至 29 头,料肉比降至 2.8:1,养殖成本控制在 12 元 / 公斤,即便猪价跌至 13 元仍有微利。牧原的智能喂料系统、温氏的疫病 AI 监测平台,使死亡率降至 5% 以下,抗风险能力较散户提升 3 倍,为行业树立了 “效率优先” 的转型典范。
四、政策组合拳:从 “预警” 到 “精准干预”
(一)逆周期调控提前防范风险
自 2024 年 9 月起,农业农村部每月发布产能过剩预警,对河南、山东等养猪大省和前 20 强企业开展 “窗口指导”,将能繁母猪存栏量控制在绿色区间(3900 万头的 92%-105%)。此举有效避免了 2018 年非洲猪瘟后 “盲目扩产” 的乱象,实现了产能的平稳调整。
(二)100 万头去化目标背后的产业升级
本轮调控明确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并非单纯压缩产能,而是淘汰低效产能 ——PSY 低于 20 头的养殖场被列为重点去化对象,推动资源向 PSY 超 25 头的高效产能集中。河南省率先将能繁母猪目标从 400 万头压减至 370 万头,并配套每周发布价格信息,引导养殖户理性养殖,避免 “压栏惜售” 和 “盲目赌市”。
(三)构建 “政策 + 市场” 双轨调节机制
国家启动 5 万吨冻猪肉收储,托市价格为 13.5 元 / 公斤,同时试点 “保险 + 期货” 工具,为中小散户提供价格风险对冲。农业农村部将生猪产能调控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压实 “菜篮子” 市长负责制,防止 “价跌伤农” 与 “价涨伤民” 的极端价格波动。
五、未来展望:四季度迎 “弱反弹”,长期看效率决胜
(一)短期:消费旺季或引发 14-14.5 元 / 公斤价格反弹
中秋国庆双节将拉动 10%-15% 的终端需求,叠加出栏均重下降、二次育肥降温等因素,预计猪价短期内将反弹至 14-14.5 元 / 公斤。但由于高存栏量(4.24 亿头生猪)的压制,反弹幅度有限,行业仍处于 “量增价稳” 阶段。
(二)中长期:产能去化决定周期拐点
若 2025 年底能繁母猪降至 3850 万头,2026 年二季度生猪供给压力将得到缓解,猪价有望回升至 15-16 元 / 公斤。反之,若去化不及预期,猪价或在 13-14 元 / 公斤区间持续低位运行至 2026 年中,迫使更多中小散户退出市场(当前散户存栏占比已从 2021 年的 47% 降至 32%)。
(三)产业启示:从 “周期博弈” 到 “价值创造”
牧原、温氏的实践表明,穿越周期的关键在于 “效率提升与多元化发展”:前者通过育种技术将 PSY 提升至国际一流水平,后者拓展生猪屠宰加工业务,毛利率提升 5 个百分点。当猪价回归成本线,唯有构建 “育种 - 养殖 - 加工 - 零售” 全产业链的企业,才能在 “后猪周期” 时代占据主动地位。
结语:猪价下跌是 “阵痛” 更是 “洗牌”
13.85 元 / 公斤的生猪价格,既是 15 个月盈利周期的自然调整,也是生猪产业从 “规模扩张” 转向 “质量竞争” 的重要转折点。当政策调控与市场规律形成合力,当头部企业通过技术构建成本壁垒,这场价格回调正在加速淘汰低效产能,为中国生猪产业提升 “全球竞争力” 清除障碍。对于养殖户而言,摒弃 “赌行情” 的传统思维,积极拥抱 “降本增效” 的发展理念,才能在即将到来的周期反转中把握先机。(数据支持:农业农村部、国家统计局、牧原集团公开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