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三季度行情复盘:从 “开年冲高” 到 “旺季不旺”
(一)价格走势:过山车式波动,创近三年同期新低
截至 9 月 25 日,2025 年全国鸡蛋主产区均价为 3.61 元 / 斤,较 2024 年同期大幅下跌 24.16%,跌幅达到 2020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价格走势呈现出 “两头低、中间弱” 的特征:元旦当日价格触及年内高点 4.45 元 / 斤,随后受春节后需求淡季以及供应过剩的影响,蛋价逐月下滑。6 月中旬,由于梅雨季鸡蛋存储难度增大,终端采购陷入停滞,蛋价跌至 2.64 元 / 斤,为近五年的最低点。8 - 9 月,中秋备货对价格形成短暂提振,价格反弹至 3.8 - 4.0 元 / 斤,但节日过后冷库集中出货,蛋价再度进入下行通道,9 月底已显现出转弱态势。
(二)供需基本面:供应高压贯穿全年,需求韧性持续承压
供应端存在 “新老产能双增” 的矛盾:一方面,2024 年蛋鸡养殖的高盈利刺激了鸡苗补栏,这些补栏鸡苗在 2025 年集中开产。1 - 8 月在产蛋鸡存栏量达到 13.6 亿只,同比增长 6%,创下近十年同期的新高;另一方面,尽管 6 月蛋价跌破成本线,但由于饲料成本高企(单斤饲料成本 2.9 - 3 元),养殖户延缓了老鸡淘汰进程。8 月淘汰量仅增长 5%,远低于去产能所需的 15% 增速,导致大码蛋供应过剩,主产区库存一度超过 5 天(安全线为 3 天)。
需求端则呈现出 “旺季不旺、淡季更淡” 的特点:上半年,家庭及餐饮消费受经济环境影响较为疲软,5 月终端采购量环比下降 15%。8 - 9 月,中秋食品厂备货周期缩短,仅拉动蛋价反弹 12%(2024 年同期涨幅为 25%),且节后需求迅速回落。学校、团膳机构放假致使 10 月前两周采购量骤降 20%,旅游餐饮的增量难以弥补主力消费的萎缩。
二、深度解析:供需失衡背后的三大核心矛盾
(一)产能去化滞后:从 “被动囤货” 到 “恐慌出栏” 的恶性循环
2024 年蛋鸡养殖单斤盈利达到 0.85 元,这一丰厚利润极大地激发了养殖户的补栏热情,促使其大规模扩充养殖规模。进入 2025 年,前期补栏的鸡苗集中开产,上半年鸡苗销量同比增长 12%,市场鸡蛋供应量急剧增加。然而,市场供需关系发生逆转,2025 年蛋价持续低迷,连续 4 个月低于成本线,养殖户陷入严重亏损困境。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中小散户心态从期待市场回暖转变为恐慌,担心亏损进一步扩大,于是在 8 月集中抛售老鸡。这一行为导致淘汰鸡价格在一个月内暴跌 15%,市场陷入 “价格跌 - 加速淘汰 - 短期供应激增 - 价格再跌” 的恶性循环。据钢联数据显示,8 月淘汰鸡日均出栏量飙升至 1200 万只,与 7 月相比激增 40%,大量老鸡集中涌入市场,使本就供过于求的鸡蛋市场形势更加严峻。
更为不利的是,在老鸡集中淘汰的同时,新鸡开产数量同步增加。由于前期补栏基数大,新鸡开产速度并未因老鸡淘汰而减缓,导致市场供应压力未能得到有效缓解,鸡蛋价格持续低位徘徊,养殖户处境愈发艰难。
(二)消费结构变迁:从 “节日驱动” 到 “刚需主导” 的转型阵痛
传统上,鸡蛋消费对春节、中秋等重大节日的备货依赖程度极高。过去,每逢这些节日,食品厂、经销商会大量采购鸡蛋,用于制作节日特色食品或储备货物,通常能显著拉动鸡蛋价格上涨。然而近年来,这种消费结构悄然发生变化。截至 2025 年,节日备货在鸡蛋消费中的占比已从 2020 年的 35% 降至 28%,而家庭日常消费、食品加工(如烘焙、预制菜)等领域的需求占比提升至 62%,成为鸡蛋消费的主力军。
家庭日常消费方面,鸡蛋作为常见的蛋白质来源,本应保持稳定需求。但当前猪肉价格处于 12 - 13 元 / 公斤的低价区间,蔬菜价格也处于低位,这些替代品的价格优势使消费者在选择蛋白类食品时,减少了对鸡蛋的购买,导致鸡蛋在蛋白类消费中的份额下降 3%。
在食品加工领域,虽然烘焙、预制菜等行业的发展为鸡蛋消费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但 2025 年这些企业面临终端产品滞销困境。由于市场需求不振,消费者购买力下降,食品加工企业产品销售不畅,库存积压严重。为减少成本和库存压力,其不得不削减原料采购量,鸡蛋采购量同比减少 10%。这使得鸡蛋在食品加工环节的需求未达预期,进一步削弱了蛋价的上涨动力。在 8 月鸡蛋消费旺季,价格仅达到 4.0 元 / 斤,与 2024 年同期相比低 0.8 元 / 斤,“节日效应” 显著弱化。
(三)成本支撑失效:饲料价格 “天花板” 与蛋价 “地板价” 的博弈
2025 年,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致使单斤鸡蛋的饲料成本飙升至 2.9 - 3 元,与 2024 年相比上涨 15%。饲料成本是鸡蛋生产的主要成本之一,其大幅上涨给养殖户带来沉重负担。然而,市场蛋价却长期低于成本线,尤其是在 6 - 8 月,整个行业全面亏损,单斤亏损达到 0.1 - 0.3 元。
面对亏损,养殖户为降低成本,普遍采取 “减料降本” 策略。减少饲料投喂量,或使用价格较低但质量相对较差的饲料替代品。这种做法虽在短期内降低了成本,但对鸡蛋质量产生负面影响。5 - 7 月,鸡蛋平均单重下降 2%,蛋壳质量问题愈发突出,消费者对鸡蛋质量的投诉量同比增加 25%。质量下降导致鸡蛋在终端市场接受度降低,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质量更好的鸡蛋或选择其他替代品,进而导致鸡蛋价格下跌,养殖户亏损进一步扩大,形成 “质量降 - 价格跌 - 亏损扩” 的恶性循环。
三、四季度展望:供需双弱下的 “成本线保卫战”
(一)供应端:淘汰加速与新开产放缓形成边际改善
随着蛋价持续低于成本线,养殖户亏损状况日益严重,这将促使其加快淘汰老鸡的步伐。预计 10 - 12 月老鸡淘汰量将显著增加,日均可达 1500 万只,相较于 8 月的日均 1200 万只,增长 25%。大量老鸡的淘汰将带动在产蛋鸡存栏量逐步回落,有望降至 13 亿只以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供应压力。
同时,鸡苗市场的变化也将对未来鸡蛋供应产生影响。9 月鸡苗销量同比下降 20%,这预示着 2026 年春节后新开产蛋鸡数量将相应减少。由于鸡苗生长周期通常为 5 - 6 个月,9 月鸡苗销量的下降意味着 2026 年 2 - 3 月新开产蛋鸡数量会减少。中小码蛋供应紧张的局面可能在 12 月开始显现,这将对蛋价形成一定支撑。
然而,当前冷库库存仍然处于高位,约占总产量的 8%。这主要是因为前期蛋价低迷时,部分养殖户和经销商将鸡蛋存入冷库,期望在价格回升时出货获利。但随着蛋价持续低位震荡,冷库库存积压严重。大量冷库蛋在市场上流通,使得短期供应压力难以明显缓解,即便老鸡淘汰加速和新开产放缓,也需要一定时间来消化这些库存,蛋价回升仍面临较大阻力。
(二)需求端:“两节” 备货有限,替代效应持续压制
在四季度,国庆和春节前的备货行情将是影响鸡蛋需求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这两个节日前,食品厂、商超等会进行备货,增加对鸡蛋的采购量,进而拉动蛋价上涨。预计 10 月蛋价或在 3.5 - 3.7 元 / 斤区间震荡,这一价格区间是基于对节日备货量以及市场供需关系的综合判断。但受当前经济环境影响,家庭及餐饮采购量难超预期。消费者购买鸡蛋时更加谨慎,注重性价比,对价格敏感度提高。同时,餐饮行业虽然在国庆期间有所回暖,但整体复苏仍较为缓慢,对鸡蛋采购量增长有限。
此外,猪肉价格的波动对鸡蛋需求的替代效应也不容忽视。若猪肉价格回升至 15 元 / 公斤以上,消费者对鸡蛋的替代需求或增加 5% - 8%,这将成为四季度鸡蛋需求的唯一增量变量。当猪肉价格上涨时,消费者会倾向于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鸡蛋作为蛋白质来源,从而增加对鸡蛋的需求。
长期来看,终端消费者对 3.5 元 / 斤以上价格的接受度有限,高价抑制需求的 “天花板” 效应显著。一旦蛋价超过这一价格区间,消费者购买意愿会明显下降,转而选择其他替代品,这将限制蛋价的上涨空间。
(三)价格区间:成本线附近震荡,跌破 3 元 / 斤概率低
综合供需及成本因素,四季度蛋价将呈现 “弱反弹、强震荡” 格局。10 月受国庆假期消费停滞影响,市场需求大幅减少,均价或下探至 3.4 - 3.5 元 / 斤。在国庆假期期间,学校、企事业单位放假,集体采购需求消失,家庭消费也相对减少,导致市场上鸡蛋销量大幅下滑,价格随之下降。
11 月随着冷库库存消化、新开产减少,市场供应压力逐渐减轻,价格或小幅反弹至 3.6 - 3.8 元 / 斤。冷库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出货后,库存逐渐减少,市场上鸡蛋供应量也相应减少。同时,新开产蛋鸡数量的减少,使得未来供应预期降低,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蛋价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
12 月春节前备货拉动下,高点或达 3.9 元 / 斤,但难以突破 4.0 元 / 斤关口。春节前,食品厂、商超等会加大备货力度,市场需求旺盛,这将推动蛋价上涨。然而,由于整体市场仍处于供大于求的格局,且消费者对高价鸡蛋的接受度有限,蛋价难以突破 4.0 元 / 斤。
饲料成本(2.9 - 3 元 / 斤)将成为蛋价的坚实底部,跌破 3 元 / 斤的概率低于 20%。饲料成本是鸡蛋生产的主要成本,当蛋价低于饲料成本时,养殖户将面临严重亏损,这会促使其减少养殖规模或加快淘汰老鸡,从而减少市场供应,支撑蛋价回升。
四、产业启示:从 “规模扩张” 到 “效率突围” 的关键窗口期
(一)养殖户:以 “精准淘汰 + 成本管控” 穿越周期
淘汰策略:建议对 PSY(每只母鸡年供蛋量)低于 280 枚的低效产能,在 10 月进行集中淘汰,以降低饲料消耗。养殖户可通过对鸡群的日常观察和生产数据记录,精准识别这些低效蛋鸡。例如,记录每只鸡的产蛋数量、蛋重、产蛋间隔等指标,对连续一段时间产蛋量明显低于平均水平的鸡,进行重点关注和评估。10 月集中淘汰,既能减少饲料成本的浪费,又能为新鸡养殖腾出空间,优化鸡群结构。
成本管控:借助期货工具锁定玉米、豆粕采购价格,并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将单斤饲料成本控制在 2.8 元以内。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提前锁定饲料原料采购价格,规避因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风险。例如,在玉米、豆粕价格相对较低时,通过期货合约买入一定数量的原料,确保未来一段时间内以稳定价格采购。同时,积极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在保证蛋鸡营养需求的前提下,合理调整饲料配方,降低蛋白原料使用量,进而降低饲料成本。
结构调整:适度提高高品质蛋(如无抗蛋、富硒蛋)的比例,对接商超、电商等高端渠道,提升产品溢价空间。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对高品质鸡蛋的需求逐渐增加。养殖户可依据市场需求,调整养殖结构,增加无抗蛋、富硒蛋等高品质鸡蛋的养殖比例。与商超、电商等高端渠道建立合作关系,将高品质鸡蛋直接推向终端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的利润损耗,提升产品溢价空间。例如,与盒马鲜生、京东生鲜等电商平台合作,开设线上旗舰店,直接销售高品质鸡蛋;与大型商超合作,设立专柜,展示和销售特色鸡蛋产品。
(二)产业链:以 “库存管理 + 消费场景” 破解困
局贸易商:建立 “淡储旺销” 机制,在 11 月蛋价低点时适度增加冷库采购(建议库存不超过 15 天销量),避免节前集中囤货引发价格踩踏。贸易商可根据历史价格数据和市场供需情况,准确判断蛋价的低点和高点。在 11 月蛋价相对低位时,适量增加冷库采购,储存一定数量的鸡蛋,以待价格回升时销售。要严格把控库存规模,避免过度囤货导致库存积压和资金占用。例如,通过对过去几年 11 月的蛋价走势进行分析,结合当年的市场供需状况,确定合理的采购量和库存水平。同时,加强市场监测,及时掌握市场动态,灵活调整库存策略。
加工企业:开发即食蛋制品(如卤蛋、蛋干)、烘焙专用蛋等差异化产品,拓展早餐、便利店等新兴消费场景,消化过剩产能。加工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具有差异化的蛋制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例如,针对早餐市场,开发方便快捷的卤蛋、蛋干等即食产品;针对烘焙行业,开发专用蛋,提高烘焙产品的品质和口感。与早餐店、便利店等合作,将蛋制品引入这些新兴消费场景,扩大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例如,与 7 - 11、全家等便利店合作,将卤蛋、蛋干等产品作为便利店的即食商品进行销售;与巴比馒头、永和豆浆等早餐品牌合作,将烘焙专用蛋应用于其产品中,提高产品竞争力。
结语:在 “去产能” 阵痛中孕育新周期
2025 年鸡蛋市场的深度调整,本质上是 2024 年过度扩产的 “代价释放”。当前行业已进入 “产能去化加速期”,尽管四季度仍面临供需双弱的压力,但淘汰进度、成本支撑及消费结构转型等信号表明,市场正从 “无序竞争” 迈向 “效率为王” 的新阶段。对于养殖户而言,应理性看待短期波动,聚焦提升单产、降低成本,方能在周期底部积蓄突围力量;对于消费者,当前蛋价低位正是 “菜篮子” 减负的窗口期,可适度增加鸡蛋消费以平衡膳食。(数据支持:钢联数据、Mysteel 农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