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生猪市场周度全景:价格持续下行,亏损面不断扩大
(一)生猪价格:旺季行情未显,多地价格重回 “5 元时代”
本年度生猪市场呈现出价格持续下行的态势,仿佛陷入难以摆脱的价格下行区间。截至 9 月 28 日,全国生猪均价为 12.36 元 / 公斤(约 6.18 元 / 斤),此价格虽看似为单一数值,却反映出养殖户面临的严峻形势。该价格环比下降 0.18% ,已连续 15 日下跌,累计跌幅达 4%,为 2022 年 5 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从区域表现分析,市场呈现明显分化特征。海南、上海等地,因消费刚需的有力支撑,猪价仍维持在 6.5 - 7.6 元 / 斤,在价格下行趋势中保持相对稳定。然而,西南、西北 8 省的猪价则纷纷跌破 6 元 / 斤。其中,广西猪价低至 5.6 元 / 斤,新疆、云南等地再现 “5 元猪”。整体市场格局表现为 “南强北弱、销区抗跌” ,南方消费市场需求相对稳定,对猪价形成一定支撑;北方产区由于产能过剩,猪源供应充足,导致价格持续下滑。
(二)仔猪价格:价格大幅下跌,7 公斤仔猪价格降至 210 元 / 头
仔猪市场同样未能幸免,价格出现大幅下跌。10 公斤外三元仔猪均价为 25 - 38 元 / 公斤,较上月下降 12%,跌幅显著。其中,河北、四川等地 7 公斤仔猪价格低至 210 元 / 头,创下 2023 年以来的新低。
以河北某村庄为例,养殖户老李面对圈中的仔猪表示担忧。以往同期,仔猪价格较为可观,补栏积极性较高。但今年仔猪价格极低,补栏意愿大幅下降,反映出众多散户的忧虑。数据显示,50 头以下规模户补栏量同比下降 35%,这直观体现出市场对远期产能的悲观预期。养殖户担心当前补栏,待仔猪育肥后,猪价仍处于低位,将导致严重亏损。
二、价格走势的三大核心特征
(一)供应端:产能集中释放,出栏 “踩踏” 现象加剧
从供应端来看,当前生猪市场产能处于集中释放阶段,出栏 “踩踏” 现象日益严重。
集团猪企作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行为对价格产生重大影响。以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为例,9 月出栏计划高达 1332 万头,日均出栏 44.4 万头,环比增长 4.8%。这意味着市场生猪供应量大幅增加,如同在已满负荷的市场供应体系中继续增加供应,必然导致供过于求,价格被压低。部分企业为达成年度目标,不惜低价抛售,引发市场价格战,进一步推动价格下滑。在河南、山东等地,标猪出栏均重降至 123.47 公斤,企业采取 “减重增量” 策略,增加出栏数量的同时降低单头重量,使得市场生猪供应更加充裕,加剧市场恐慌情绪。养殖户因价格持续下跌,担心销售受阻或价格进一步下滑,纷纷急于出栏,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市场供应压力不断增大。
散户方面,自繁自养亏损扩大至 57 元 / 头,外购仔猪育肥每头亏损 244 元。巨大的亏损促使超过 60% 的散户选择提前出栏。以散户老张为例,其养殖几十头猪,原计划待猪生长至更大体重、价格更好时出售,但经核算成本后发现继续养殖将导致更大亏损,无奈只能提前出栏。随着大量散户提前出栏,300 斤以上大猪存栏占比降至 15%,标猪供应占比达 75%。市场生猪供应大幅增加,而需求并未相应提升,导致市场均价进一步被压低,养殖户经营压力增大。
(二)需求端:节日利好效应未充分显现,替代消费分流明显
在需求端,原本预期中秋、国庆双节将带动市场消费热潮,但实际情况是节日利好效应未充分显现,替代消费分流明显。
从双节备货情况来看,屠宰场开工率提升至 34.5%,看似市场需求旺盛。然而,冻品库存达 17.65%,鲜品猪肉走货量仅增长 5%,增幅远低于往年 15% 的水平。在北京、上海的农贸市场,摊主普遍反映居民采购量同比下降 10%。此外,牛羊肉、禽肉凭借价格优势,占据了 25% 的蛋白消费市场。以上海某菜市场为例,消费者李阿姨原计划购买猪肉制作红烧肉,但考虑到牛肉价格与猪肉相差不大且营养价值更高,最终选择购买牛肉。此类消费者不在少数,他们在选择肉类时综合考虑价格、营养等因素,导致猪肉市场份额被其他肉类抢占。
从二育抄底情况来看,原本作为市场重要力量的二育抄底信心受挫。5 - 6 月补栏的二育猪当前亏损超 200 元 / 头,导致游资观望情绪浓厚。全国二育存栏量环比下降 20%,标猪市场缺乏承接力,屠企压价态势明显。屠企鉴于市场生猪供应充足、需求不旺,趁机压低收购价格,养殖户只能被迫接受低价。
(三)区域分化:南北价差缩小,流通壁垒加剧市场恐慌
在区域方面,生猪市场呈现明显分化,南北价差缩小,流通壁垒加剧市场恐慌情绪。
北方主产区如山东、河北等地,猪价在 3.35 - 3.50 元 / 斤。由于跨省调运受限,猪源滞留,屠宰场压价 0.1 - 0.2 元 / 斤。养殖户面临猪价低迷且无法将猪运往高价地区销售的困境。南方销区如广东、浙江等地,凭借 “白斩鸡”“腊肉” 等本地消费刚需,猪价可达 4.75 - 4.95 元 / 斤。但目前南北价差缩小至 1.5 元 / 斤,跨区套利空间消失,南北市场联系减弱。北方养殖户无法通过向南方销售获取更高利润,南方市场也难以引入北方低价猪源降低成本,进一步加剧产区抛售压力,市场恐慌情绪蔓延。
三、深层驱动因素:产能过剩与周期筑底的双重影响
生猪市场价格暴跌并非偶然,而是产能过剩与周期筑底双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给整个行业带来严峻挑战。
(一)产能去化 “快产慢调”,供应过剩超出预期
在产能方面,当前生猪市场面临 “快产慢调” 问题,供应过剩程度超出预期。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8 月能繁母猪存栏 4280 万头,虽环比下降 1.2%,但仍高于正常保有量的 12%。集团猪企凭借成本优势逆势扩产,1 - 8 月全国生猪出栏量增长 4.5%,导致市场生猪供应量大幅增加。而散户退出速度不及预期,形成 “规模户增量、散户被动跟出” 的供应格局。预计四季度生猪供给仍将过剩 5% - 8% ,巨大的供应压力抑制价格上涨。
(二)饲料成本 “剪刀差” 缩小,养殖端丧失价格支撑能力
从饲料成本角度分析,饲料成本与猪价之间的 “剪刀差” 缩小,使养殖端丧失价格支撑能力。目前,玉米价格为 3.48 元 / 公斤,豆粕价格为 4.5 元 / 公斤,虽较上半年下降 10%,但生猪养殖成本仍高达 13 元 / 公斤,与当前猪价形成 0.64 元 / 公斤的倒挂。这意味着养殖户每销售一头猪即面临亏损。中小散户因资金链紧张,无法承受长期亏损,被迫 “认亏出栏”。规模场为维持现金流,采取 “以量补价” 策略,增加出栏量以弥补价格下跌损失,进一步拉低市场均价,形成价格与出栏量的恶性循环。
(三)政策与情绪面:产能去化路径明确,市场预期转向悲观
从政策与情绪面来看,官方明确 2025 年母猪存栏去化 100 万头,传递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明确信号。加之四季度冻肉储备投放预期,市场对 “供应过剩→价格下跌→加速去化” 的周期逻辑形成共识。在期货市场,生猪主力合约贴水现货 5%,反映出资金对 10 月标猪均价跌破 6 元 / 斤的担忧。这种情绪面的恐慌进一步加剧现货市场价格下跌,打击养殖户信心,引发对未来猪价走势和养殖前景的担忧。
四、后市展望:短期难改下行趋势,冬季或现阶段性反弹
(一)短期走势:国庆前或迎 “最后一跌”
展望未来,生猪市场短期内仍面临较大压力,价格走势不容乐观。国庆前,市场可能迎来 “最后一跌”。
进入 10 月上旬,集团猪企出栏计划完成率已达 85%,但为完成年度目标,仍有大量生猪待出栏,导致节前集中抛售压力持续存在。而屠企因市场需求不旺,采取控量收购策略。在此情况下,预计标猪均价将下探至 12 - 12.2 元 / 公斤(5.9 - 6.1 元 / 斤) 。西南、西北低价区情况可能更为严峻,猪价或跌破 5.5 元 / 斤。
不过,10 月中旬市场情况或现转机。随着大猪存栏降至 12%,散户出栏节奏放缓。同时,高校开学、企业食堂备货等因素将带动市场猪肉需求增加。预计猪价将小幅反弹 0.1 - 0.2 元 / 斤,重回 6.2 - 6.3 元 / 斤区间。虽反弹幅度有限,但为市场带来一定积极信号。
(二)中长期变量:产能去化进度决定价格反转时机
从中长期来看,产能去化进度是决定猪价反转时机的关键因素。
若 11 月能繁母猪存栏降至 4100 万头以下,表明市场生猪产能开始得到有效控制。叠加冬季腊肉制作旺季,终端需求预计增长 10%,将有力推动市场需求增加。在此情况下,猪价有望反弹至 13 - 13.5 元 / 公斤(6.5 - 6.75 元 / 斤) 。
然而,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若巴西冻猪肉进口关税维持 12%,到岸价低至 12 元 / 公斤,将凭借低价优势冲击华南、华东市场。此外,若 H5N1 禽流感局部爆发,消费者可能减少猪肉消费,转向其他肉类,进一步分流猪肉消费,延长市场筑底周期。
(三)操作建议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不同市场参与者需采取不同操作策略以降低损失或把握机会。
养殖户应保持理性,逢高出栏 300 斤以上大猪,暂停补栏仔猪,避免因市场不确定性带来更大风险。同时,优化饲料配方以降低成本,如用小麦替代 30% 玉米。
屠宰场可趁低价收购标猪入冻库,囤货待价。并对接预制菜企业开发 “卤猪耳”“酱肘子” 等高毛利产品,拓展业务渠道,增加利润来源。
投资者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重点关注 10 月能繁母猪存栏数据。若环比下降 2% 以上,表明市场产能去化速度加快,猪价可能反弹,此时可布局生猪期货反弹多单。同时,应设置止损参考,若猪价跌破 12 元 / 公斤,及时止损以控制风险。
五、结语:在 “至暗时刻” 寻找周期拐点
9 月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下行,是产能过剩周期的必然表现,也是行业加速出清的信号。养殖户应理性看待短期亏损,注重降本增效,如将 PSY 提升至 26 头 / 母猪 / 年。产业链上下游可利用价格低谷整合资源,布局标准化养殖与深加工领域。尽管当前 “金九” 旺季表现不佳,但随着产能去化深入,2026 年春季或现周期反转契机。在市场低谷期,坚守基本面、避免盲目博弈是应对市场挑战的关键。猪价跌破 6 元 / 斤,究竟是抄底补栏的机会,还是产能过剩的进一步释放?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