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猪价速览:生猪稳中有跌,仔猪持续承压
(一)生猪:均价持平略跌,区域分化显著
2025 年 9 月 29 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为 12.46 元 / 公斤,与前一日持平,较上月下跌 12.3%,创下近 4 年同期最低价。这一价格走势,无疑对众多养殖户的经营状况产生显著影响。从区域视角分析,各地猪价表现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
在北方主产区,辽宁省猪价为 12.54 元 / 公斤,较前一日上涨 0.13 元 / 公斤;山东省猪价为 12.84 元 / 公斤,与前一日持平。近期,集团猪场缩量出栏,加之临近中秋、国庆双节,市场备货需求增加,促使该地区生猪价格短期内止跌。以辽宁省部分养殖场为例,原本因担忧猪价持续下跌而计划加快出栏,但集团猪场的缩量操作致使市场生猪供应量减少,进而为价格提供了支撑。山东省养殖户虽价格未上涨,但能维持当前价位,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亦属相对有利局面。
反观南方低价区,广西猪价为 11.36 元 / 公斤,较前一日下跌 0.05 元 / 公斤;云南猪价为 11.94 元 / 公斤,较前一日下跌 0.24 元 / 公斤。台风 “小犬” 的影响较为显著,养殖户因担心后续运输及生猪健康问题而纷纷提前出栏。同时,屠宰场趁机压价收购,导致该地区猪价持续走低。在广西部分农村地区,养殖户面对辛苦养殖的生猪价格不断下跌,深感无奈。其原本期望在节日前获得较好收益,却因台风影响打乱计划。
海南省则成为全国猪价的高价标杆,猪价达到 15.23 元 / 公斤,较前一日上涨 0.01 元 / 公斤。本地供应缺口较大,加上节日消费的拉动,使得海南猪价溢价超过 30%。在海南省,由于生猪养殖规模有限,市场猪肉大多依赖外地调入。节日期间,消费需求大增,供不应求局面更为突出,价格因而居高不下。
(二)仔猪:价格跌破成本线,补栏意愿低迷
仔猪市场形势同样不容乐观,15 公斤外三元仔猪均价为 334 元 / 头,周环比下跌 6.7%,同比暴跌 31.4%。这样的价格走势导致众多养殖户对补栏持谨慎态度。
在华北地区,河北省 10 公斤外三元仔猪价格为 25 元 / 公斤。中小散户补栏成本在 150-200 元 / 头,低于集团场 280 元 / 头的成本线。这使得中小散户在补栏决策时格外审慎,毕竟成本因素至关重要,若后续猪价无明显起色,补栏将增加亏损风险。部分中小散户表示,当前市场行情不明朗,不敢轻易补栏,只能先进行观望。
西南地区的四川省,10 公斤外三元仔猪价格为 24 元 / 公斤。二育持续疲弱,据统计,17 个省份二育栏舍利用率仅为 37%,仔猪需求降至极低水平。在四川省一些养殖村,原本热闹的仔猪交易市场如今较为冷清。养殖户担心补栏后仔猪养大却难以获得理想售价,故而选择持币观望。
二、区域市场特征:北稳南跌背后的供需博弈
(一)北方市场:惜售情绪升温,屠宰场被动提价
在北方市场,近期生猪价格走势出现一些微妙变化,惜售情绪升温成为影响市场的关键因素。山东、河北等地散户出栏均重降至 124.66 公斤,环比下跌 0.05%。大体重猪源的减少,使得市场生猪供应结构发生改变。对于屠宰场而言,原本充足的大体重猪源变得稀缺,无疑增加了收购难度。为满足自身生产需求,屠宰场不得不被动提价,提价幅度在 0.1-0.2 元 / 公斤。
青岛某屠宰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节前白条订单增加 10%,这原本是积极信号,意味着市场对猪肉需求增加。但出乎意料的是标猪难收,养殖户似乎均在观望,不愿轻易出售手中生猪。我们只能接受养殖户小幅加价,否则无法保证生产正常进行。” 从该负责人话语中,可感受到屠宰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无奈。养殖户的惜售情绪使其在市场博弈中占据一定主动地位。这种惜售情绪的产生,一方面源于养殖户对未来猪价预期的改变,期望等待更优价格;另一方面,大体重猪源的减少也为其惜售提供了条件。
(二)南方市场:消费疲软叠加供应过剩,价格持续承压
与北方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方市场,这里生猪价格持续承压,消费疲软和供应过剩成为主要制约因素。广东、广西等地生猪均价较北方低 2-3 元 / 公斤,这一价格差距充分反映出南方市场的困境。
黄羽鸡和水产等低价替代品的出现,对猪肉市场造成较大冲击。在广东省,黄羽鸡价格为 6.5 元 / 斤,价格相对较低,加之其独特口感和营养价值,吸引不少消费者。水产市场亦如此,丰富的水产品种类和相对较低的价格,使消费者在选择肉类时有更多选择。据相关调查显示,家庭采购量因此下降 15%。消费者在购买肉类时,会综合考虑价格、口感、营养价值等因素。在黄羽鸡和水产的价格优势面前,猪肉的吸引力相对不足。
湛江某养殖户无奈透露:“500 头生猪出栏价 5.6 元 / 斤,每头亏损 200 元,这样的价格令人失望。为减少损失,只能加速淘汰 500 日龄以上老母猪。” 从该养殖户经历可看出南方养殖户面临的巨大压力。在消费疲软和供应过剩的双重打击下,其养殖利润被严重压缩,甚至出现亏损。为维持经营,不得不采取淘汰老母猪、减少养殖规模等措施以降低成本。
(三)政策效应:冻肉收储启动,短期托底市场面
对生猪市场的低迷行情,政策调控作用开始显现。广东省因猪粮比价连续三周低于 6:1,启动冻猪肉收储,预计收购 5 万吨。这一举措对市场产生积极影响,带动华南地区生猪均价止跌。
卓创资讯指出:“收储规模占月消费量的 2%,虽然该比例看似不大,但在当前市场情绪低迷情况下,能缓解短期恐慌,稳定市场信心。不过,从长远看,收储规模相对有限,难以改变产能过剩格局。” 政策调控作用存在一定局限性,仅能在短期内缓解市场压力,稳定市场价格。要从根本上解决生猪市场问题,还需从产能调整、消费提振等方面着手。冻肉收储的启动,对养殖户而言是利好消息,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销售压力,减少亏损;对消费者而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猪肉价格,保障生活需求。
三、价格波动三大核心驱动因素
(一)供应端:产能去化缓慢,大猪集中出栏
在供应端,当前生猪市场面临产能去化缓慢和大猪集中出栏的双重压力,对猪价走势产生重要影响。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数据显示,目前能繁母猪存栏 2912 万头,虽较峰值有所下降,降幅达到 8%,但仍高于合理区间,合理区间上限为 2800 万头。这表明生猪产能依然较为充足,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供应量有望维持在较高水平。
从生猪出栏结构来看,90 公斤以下生猪出栏占比为 3.86%,环比微降。这表明市场小体重生猪供应有所减少,可能是由于养殖户对市场行情预期改变,选择延长生猪养殖周期,以期待更好价格。而 150 公斤以上大猪占比为 5.07%,二次育肥猪集中释放,无疑增加了市场生猪供应量。大量大猪集中出栏,使市场供过于求局面更加突出,拉低了生猪均价,均价被拉低 0.3 元 / 公斤。在一些养殖场,原本进行二次育肥的养殖户,因担心后续猪价继续下跌,纷纷提前将大猪出栏,导致市场大猪供应量在短期内大幅增加。
(二)需求端:双节备货不及预期,终端消费乏力
需求端表现同样不尽人意,双节备货不及预期和终端消费乏力成为制约猪价上涨的重要因素。屠宰企业开工率数据显示,目前屠宰企业开工率为 34.54%,环比仅增长 0.4%。这表明屠宰企业生产积极性不高,对生猪采购需求相对较弱。白条肉批发价也出现下跌情况,目前白条肉批发价为 23 元 / 公斤,同比下跌 18%。这反映出市场对白条肉需求不足,导致价格下跌。
北京新发地市场数据更直观地反映出需求端的疲软。据北京新发地数据显示,“中秋礼盒销量下降 20%,家庭采购偏向低价鸡胸肉、鸭肉,猪肉消费占比缩至 40%。” 在节日期间,本应是猪肉消费旺季,但实际情况是消费者对猪肉需求并不旺盛。这可能是由于消费者消费观念改变,更加注重健康饮食,对肉类选择更加多样化。此外,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导致消费者消费意愿下降,从而减少对猪肉的购买。
(三)成本端:饲料价格趋稳,养殖亏损扩大
成本端情况亦不容乐观,虽然饲料价格趋稳,但养殖亏损却在不断扩大。玉米和豆粕作为生猪养殖的主要饲料原料,其价格走势对养殖成本有着重要影响。目前玉米价格为 2380 元 / 吨,豆粕价格为 3063 元 / 吨,整体价格趋于稳定。然而,由于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单头生猪养殖成本却达到 13 元 / 公斤,而当前生猪均价仅为 12.46 元 / 公斤,这使得自繁自养的养殖户每头猪亏损 54 元,外购仔猪的养殖户亏损更是高达 128 元 / 头。
在这样的亏损情况下,行业已连续两周处于亏损状态,这对养殖户积极性造成严重打击。散户补栏意愿降至近三年最低,其对未来市场行情缺乏信心,不敢轻易增加养殖规模。一些原本打算扩大养殖规模的散户,纷纷放弃补栏计划,甚至减少现有养殖数量。这不仅影响当前生猪市场供应,也对未来生猪市场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后市展望与实操建议
(一)短期走势(10 月上旬):节后或迎阶段性低点随着双节备货结束,生猪市场供需关系将发生新变化,价格走势也面临新挑战。从需求端来看,终端需求预计将出现明显回落,回落幅度可达 20%。这主要是因为节日期间集中消费过后,市场对猪肉需求将进入相对平稳阶段,短期内难以出现大规模采购需求。
屠宰场在这种情况下,将拥有更大压价空间,压价幅度在 0.2-0.3 元 / 公斤。这是因为屠宰场采购需求也会随着终端需求回落而减少,其会通过压价来降低采购成本,以保证自身利润空间。在北方地区,生猪价格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预计将跌至 12-12.3 元 / 公斤。北方作为生猪主产区,市场供应量较大,在需求回落情况下,价格下跌压力更为明显。而南方低价区情况也不容乐观,生猪价格可能会跌破 5.5 元 / 斤。南方地区原本就面临消费疲软和供应过剩问题,节日后需求减少将进一步加剧价格下跌。
仔猪市场同样面临困境,由于补栏窗口关闭,仔猪价格将继续承压。15 公斤外三元仔猪价格可能会跌破 300 元 / 头。养殖户在当前市场行情不明朗情况下,对补栏持谨慎态度,这使得仔猪市场需求大幅减少,价格自然难以维持高位。对于养殖户来说,在这个阶段,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安排生猪和仔猪的出栏与补栏计划,以降低市场风险。
(二)中长期逻辑:产能去化加速,11 月或现转机
从长期来看,生猪市场的产能去化将成为影响价格走势的关键因素。卓创资讯预测:“若 10 月能繁母猪存栏降 100 万头,11 月生猪供应压力将得到缓解。” 这是因为能繁母猪存栏量减少,将直接导致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供应量下降。当市场供应量减少,而需求相对稳定或有所增加时,价格就有望出现反弹。叠加冬季腊肉制作的拉动,这将进一步增加市场对猪肉的需求,价格有望反弹至 13-13.5 元 / 公斤。在一些南方地区,冬季有制作腊肉的传统,这一时期对猪肉的需求量会大幅增加,从而推动猪价上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四季度整体市场仍将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这将限制价格的反弹幅度。虽然 11 月可能会出现价格反弹,但由于前期产能过剩的影响,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依然较大,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供需平衡。所以,养殖户在期待价格反弹的同时,也要理性看待市场,不要盲目乐观。
(三)产业建议
养殖户:应尽快淘汰 450 日龄以上老母猪,以避免亏损进一步扩大;可在 50 公斤以下仔猪价格较低时逢低补栏,错峰布局 2026 年春节行情。老母猪养殖成本相对较高,且生产性能逐渐下降。在当前市场行情下,继续养殖老母猪会增加亏损。因此,养殖户应果断淘汰 450 日龄以上的老母猪,降低养殖成本。而对于 50 公斤以下的仔猪,养殖户可在价格较低时进行补栏。这样可以错峰布局 2026 年春节行情,因为春节期间是猪肉消费旺季,市场对猪肉需求较大,价格相对较高,有望获得较好收益。
屠宰企业:北方产区可趁价格低位储备标猪,并开发即食卤味、预制菜等产品;南方企业则应控制库存,等待 10 月中旬学校团膳需求回暖。北方产区在生猪价格低位时储备标猪,可降低采购成本,保证后续生产需求。同时,开发即食卤味、预制菜等产品,能够拓展市场,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利润空间。而南方企业由于面临消费疲软问题,需要控制库存,避免因库存积压造成损失。等待 10 月中旬学校团膳需求回暖后,再增加采购量,以满足市场需求。
政策关注:应密切跟踪农业农村部能繁母猪存栏数据,若 10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降速超预期(月降 1.5%),可适度增加现货采购。能繁母猪存栏量是影响生猪市场供应的重要指标,养殖户和屠宰企业都应高度关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相关数据。如果 10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降速超预期,这意味着未来生猪供应量将大幅减少,市场价格有望上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适度增加现货采购,以获取更多利润。
结语
当前猪市处于 “产能去化阵痛期 + 消费淡季” 的双重压力之下,短期内难以改变震荡偏弱的走势。养殖户应理性安排出栏,避免恐慌性抛售;从中长期来看,可关注政策引导的产能优化进度,在行业洗牌过程中提前布局高效产能。毕竟,每一轮周期低谷,都是优质产能逆势扩张的重要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