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生猪与仔猪价格周度走势:旺季不旺,跌幅扩大
(一)生猪价格:全国均价跌破 6.2 元 / 斤,超 10 省进入 “5 元时代”
2025 年 9 月 30 日,全国生猪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下行态势。外三元生猪均价已降至 12.36 元 / 公斤,换算为每斤 6.18 元 ,较周初跌幅达 0.8%,创下自 2022 年 3 月以来近 3 年半的最低价,对养殖户的经营状况产生了显著影响。
从区域分布来看,北方作为主要生猪产区,辽宁、河北的生猪均价在 11.8 - 12.2 元 / 公斤区间波动。山东、河南因散户集中出栏,市场供应大幅增加,价格承受较大压力,均价降至 12.0 元 / 公斤。在南方销区,广西、云南价格跌破 11.0 元 / 公斤,养殖户面临较大经营压力。海南凭借其独特的市场环境与需求,成为全国唯一均价超过 7 元 / 斤的省份,达到 7.7 元 / 斤 ,在整体低迷的市场中表现较为突出。
内三元和土杂猪价格跌幅更为显著。土杂猪全国均价已降至 11.70 元 / 公斤,在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部分县市,价格低至 10.5 元 / 公斤 。养殖端亏损持续加剧,自繁自养的养殖户每出栏一头猪,平均亏损扩大至 80 元,对养殖行业的稳定性造成了冲击。
(二)仔猪价格:二元杂仔猪领跌,规模场与散户分化显著
仔猪市场同样面临严峻形势,15 公斤三元仔猪全国均价为 281.5 元 / 头,环比微跌 0.08%,但同比暴跌 46%,价格跌幅较为惊人。在河北、辽宁等地,散户的仔猪价格低至 230 - 260 元 / 头 ,山东淄博更是低至 256 元 / 头,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大幅下降。
规模场和散户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温氏、牧原等大型养殖企业,凭借先进的防疫体系和养殖技术,其良种仔猪报价仍能维持在 320 - 350 元 / 头 ,在市场上获得 15% 的溢价。7 公斤断奶仔猪均价为 236 元 / 头 ,按照当前养殖成本和市场价格计算,每头仔猪亏损 54 元。受此影响,养殖户补栏信心严重受挫,北方地区仔猪成交量较上周下降 20% ,部分中小猪场暂停外购仔猪计划,市场活跃度明显降低。
(三)区域分化加剧:南北价差收窄,低价区集中抛售
当前,生猪市场区域分化现象日益突出。北方冻品区由于屠宰场库存持续处于高位,周转率降至 60%,为降低成本,屠宰场加大压价收购力度。东北生猪均价较南方低 1.2 元 / 公斤 ,养殖户为实现销售,不得不接受低价。
南方活禽市场在中秋国庆备货的提振下,广东、福建生猪价格暂时稳定在 6.5 元 / 斤 。然而,西南地区受到边贸猪的冲击,云南、贵州生猪价格跌破 5.6 元 / 斤 。养殖户因担忧价格进一步下跌,恐慌性出栏量较上周增加 15% ,导致市场陷入 “越跌越卖,越卖越跌” 的恶性循环,市场秩序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
二、价格暴跌核心驱动因素:供应过剩与需求疲软共振
(一)供应端:产能集中释放,出栏均重创历史新高
供应端产能过剩是导致本轮猪价暴跌的关键因素之一。从母猪存栏数据来看,10 个月前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 4080 万头的高点 ,表明当前市场生猪供应处于高位。按照生猪生长周期推算,9 月生猪理论出栏量同比增加 8% ,充分体现了市场供应的充裕。
大型集团猪企出栏计划增加,9 月重点集团猪企出栏计划量达到 1331.95 万头 ,环比增长 1.3%。集团猪企在市场供应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出栏决策对市场价格具有关键影响。
散户抛售行为加剧了供应过剩压力。由于对节后行情普遍持悲观态度,散户纷纷提前抛售大体重猪 。数据显示,全国出栏均重达到 128.55 公斤 ,创下近五年同期最高水平。其中,散户出栏均重高达 143.92 公斤 ,已逼近 2024 年冬季水平。大量大体重猪集中涌入市场,使得市场猪肉供应远超需求,价格受到明显抑制。
(二)需求端:双节备货不及预期,替代消费分流明显
在需求端,国庆中秋双节备货情况未达预期。尽管双节带动终端需求短暂回升,样本屠企开工率提升至 35.33% ,但市场实际表现欠佳。
白条肉批发价仅为 16.5 元 / 公斤 ,与去年同期相比下跌 20%。食品厂和商超备货量明显减少,同比下降 10% 。这表明消费者在采购猪肉时更加谨慎,市场需求并未因节日而大幅增长。
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影响了消费者购买选择。随着猪肉价格降低,居民更多转向低价猪肉消费,牛肉、鸡肉等替代品的替代效应减弱 。终端市场呈现 “量增价跌” 的被动去库存状态,市场消费动力不足,难以有效支撑猪价上涨。
(三)市场情绪:养殖端认卖积极,二育抄底信心不足
市场情绪在本轮猪价暴跌中起到了推动作用。养殖端因长期面临饲料成本高企和亏损压力,已加速淘汰低效母猪,9 月母猪淘汰率达到 12% 。然而,生猪供应过剩预期仍使市场笼罩在悲观氛围中。
二次育肥户在这种情况下变得谨慎,观望情绪浓厚。全国二育补栏量同比下降 30% ,表明其对市场前景信心不足,不敢轻易抄底。标猪承接能力不足,屠宰场趁机压价收购,进一步压低猪价。市场形成 “供应增、需求弱、心态慌” 的负向循环,导致猪价持续下跌,养殖户处境愈发艰难。
三、后市展望与行业应对策略
(一)短期(10 月上旬):底部震荡为主,关注政策托市信号
短期内,即 10 月上旬,生猪市场预计将维持底部震荡态势。生猪均价大概率在 12.0 - 12.5 元 / 公斤区间波动 。节前最后交易日,受短期备货需求影响,价格可能出现短暂止跌企稳,但持续性存疑。
节后,需求进入真空期,市场猪肉需求明显减少,前期养殖户积压的生猪可能集中抛售 ,极有可能引发新一轮价格下跌,价格甚至可能下探至 11.5 元 / 公斤 。
在此市场情况下,养殖户应避免集中出栏,优先出售 120 公斤以上大猪,以减少饲料成本损耗,及时回笼资金。对于仔猪市场,当前是逢低补栏优质二元母猪的时机,优质二元母猪价格在 1500 - 1800 元 / 头 ,补栏可为远期产能布局奠定基础。
(二)中期(10 月中下旬):产能去化加速,关注消费边际改善
10 月中下旬,随着猪价持续低迷,行业亏损将进一步扩大,甚至进入深度亏损阶段。在此压力下,中小散户将加速退出市场,预计 10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有望环比下降 1.5% 。这意味着生猪供应压力可能在此阶段见顶,市场供需关系有望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若北方冬季腌腊需求提前启动,将为猪肉市场带来新的需求增长点。加之饲料价格回落,养殖成本降低,猪价可能迎来阶段性反弹 。但由于市场生猪供应依然较为充足,反弹幅度预计有限,可能反弹至 13.5 元 / 公斤 。
对于加工企业而言,这是逢低收购低价生猪、储备分割肉的时机。目前五花肉分割利润率能达到 10% ,通过合理收购和储备,可在未来市场波动中获取一定利润。
(三)长期策略:降本增效与产能优化双管齐下
养殖户:在长期市场竞争中,养殖户需推广 “精准饲喂 + 疫病防控” 模式。通过精准饲喂,依据生猪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科学合理投喂饲料,将料肉比控制在 2.8:1 以内 ,以降低养殖成本。同时,高度重视疫病防控,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减少疫病损失。此外,养殖户可参与生猪期货套保,通过期货市场锁定远期销售价格,提前规避价格风险,保障自身收益。
规模场:规模场具有资源和技术优势,应加快淘汰高胎龄母猪,将 5 胎以上母猪占比降至 15% 以下 。通过引入优良种猪,优化繁殖技术,提升 PSY 至 26 头 / 年 ,提高母猪繁殖效率。注重品种改良,提高生猪瘦肉率,目标设定为达到 65% 以上 。如此不仅可提高生猪市场竞争力,还能增加养殖收益。
政策端:国家政策在生猪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养殖户和企业应密切关注国家收储启动信号,当前生猪养殖亏损已达预警线,国家可能适时启动收储政策,以稳定市场价格。同时,利用补贴政策升级环保设施至关重要。通过建设沼气池、有机肥生产设备等,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既能减少环境污染,又能获得政策补贴,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
结语
9 月生猪市场以 “旺季暴跌” 收官,仔猪与生猪价格的双重下跌,本质是产能过剩周期与消费淡季的深度博弈。进入 10 月,市场核心矛盾转向产能去化速度与需求回暖强度,建议从业者密切跟踪能繁母猪存栏、屠宰场开工率及饲料原料价格三大指标,秉持 “降本求生存、优化谋发展” 的策略,等待行业周期筑底反转的机会。短期价格低迷既是挑战,也是产能出清、行业洗牌的关键时期,唯有通过精细化管理与风险对冲双轮驱动,才能跨越行业周期的低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