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肉鸡市场行情分析:苗价稳中有异,毛鸡供需双疲
(一)肉鸡苗:南北价差扩张,规模场稳固报价
2025 年 10 月 9 日,全国白羽肉鸡苗价格总体保持平稳态势,主流报价区间为 2.50 - 3.55 元 / 羽,呈现出 “北强南弱” 的显著格局。北方主产区如辽宁、山东等地,大厂苗价稳定维持在 3.25 - 3.55 元 / 羽(例如沈阳为 3.50 元 / 羽、烟台为 3.50 元 / 羽),规模养殖场按既定计划补栏,有力支撑了价格稳定。南方中小厂苗价相对较低,河北衡水为 2.50 元 / 羽、江苏淮安为 2.90 元 / 羽,低价苗占比提升至 30%,这充分反映出散户补栏态度较为谨慎。种蛋成本对苗价形成了坚实的底部支撑,全国均价为 3.15 元 / 羽,较节前微幅上涨 0.32%,但大小厂实际成交价差异超过 1 元 / 羽,市场分化特征极为明显。
(二)肉毛鸡:区域报价胶着,终端销售低迷
白羽肉毛鸡全国均价为 3.51 元 / 斤,与节前持平,实际成交以稳定为主,但缺乏上行动力。北方冻品区山东、河北主流收购价为 3.35 - 3.45 元 / 斤,屠宰场开工率降至 65%,库存周转天数延长至 12 天;南方活禽区浙江金华价格为 4.90 元 / 斤、江苏南通为 4.75 元 / 斤,环比微降 0.05 元 / 斤。国庆后餐饮订单减少 25%,农贸市场销量回落至日常水平。817 杂交鸡等小众品种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河南、江苏等地均价为 3.40 元 / 斤,受饲料成本制约,养殖户盈利空间收窄至 0.2 - 0.5 元 / 斤。
二、三大核心因素主导当前市场走势
(一)供应端:出苗量高位回调,鸡源结构分化
鸡苗供应 “量减价稳”:2025 年 10 月白羽鸡孵化企业出苗量环比减少 5%,主要原因是中秋后种蛋利用率下降。然而,山东、辽宁等地大厂出苗保持稳定,中小厂因亏损而缩产,致使市场优质苗供应偏紧,低价苗多由散户承接。从全国范围来看,种禽企业种蛋上孵积极性降低,部分中小种禽场减少种蛋储备,导致可孵化种蛋数量减少。以山东烟台某大型孵化场为例,本月出苗量较上月减少 8 万羽,但其凭借稳定的客户群体与品牌优势,苗价依旧维持在较高水平;而河北衡水一些小型孵化场,因资金周转困难,减少种蛋上孵量,出苗量环比下滑 15%,为促进销售,不得不降低苗价以吸引散户,苗价波动较为明显。
毛鸡出栏节奏错配:国庆前养殖户压栏的大体重鸡(均重 5.5 斤以上)集中出栏,山东、河南单日屠宰量突破 150 万只,短期内供应过剩,对价格形成压制。而 45 日龄以内中雏鸡存栏同比减少 8%,远期供应预期偏紧。养殖户前期看好国庆期间毛鸡价格,压栏惜售,导致国庆前集中抛售大体重毛鸡,市场一时供大于求。但同时,受前期鸡苗价格波动及养殖利润不稳定影响,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不高,使得 45 日龄以内中雏鸡存栏量下降,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内毛鸡出栏量或减少,供应偏紧。在河南郑州周边,国庆前一周养殖户集中出栏大体重毛鸡,当地屠宰企业收购价从 3.5 元 / 斤降至 3.3 元 / 斤;而据市场调研,周边养殖场 45 日龄以下中雏鸡存栏量较去年同期明显减少,养殖户担忧后续养殖风险,补栏较为谨慎。
(二)需求端:节后消费乏力,深加工观望加剧
终端需求 “断崖式” 回落:根据美团数据显示,节后一周全国鸡肉餐饮订单量环比下降 30%,白条鸡批发价为 5.8 元 / 斤,虽低于猪肉(11.5 元 / 公斤),但家庭采购量仅为节前的 60%,农贸市场成交较为清淡。国庆假期结束后,消费者回归日常消费模式,对鸡肉餐饮需求大幅下降。在价格方面,尽管鸡肉相对猪肉价格较低,具备一定价格优势,但家庭采购量并未因价格优势而显著提升,主要原因在于消费者节日期间肉类储备充足,节后消费意愿不高。以北京某大型农贸市场为例,节后白条鸡销量明显下滑,摊主反映,与节前相比,每日白条鸡销售量减少约 40%,消费者购买频次降低,多为少量购买。
加工企业谨慎补库:预制菜、调理品企业原料采购周期延长至 15 天(节前为 10 天),优先消化库存,对毛鸡采购压价意愿强烈,仅少数大厂按刚需补货。屠企冻品库存较节前增加 12%,达到 18 万吨。由于终端需求疲软,预制菜、调理品等加工企业销售速度放缓,库存积压,为降低成本与风险,延长原料采购周期,谨慎补库。部分企业甚至采取低价收购策略,与养殖户、屠宰企业展开博弈。例如,江苏某知名预制菜企业,节前采购周期为 10 天,节后延长至 15 天,且在采购毛鸡时,压价幅度达 0.2 - 0.3 元 / 斤;而屠企因加工企业采购减少,冻品销售不畅,库存不断增加,面临较大的库存管理压力。
(三)成本端:饲料价格高企,养殖利润受压
玉米、豆粕现货均价分别为 2360 元 / 吨、3050 元 / 吨,肉鸡养殖成本攀升至 3.40 - 3.60 元 / 斤,北方部分散户处于盈亏平衡线边缘。种禽企业因种蛋成本高企(每枚 1.2 - 1.5 元),挺价意愿强烈,形成 “苗价稳、毛鸡弱” 的成本传导不畅局面,产业链利润集中在上游种禽环节。饲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主要受玉米、豆粕等原料价格上涨影响,导致肉鸡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户利润空间被压缩。种禽企业由于种蛋成本上升,为保证利润,对鸡苗价格保持坚挺态度,然而下游毛鸡市场因供需关系,价格难以提升,使得成本无法有效向下游传导,产业链利润分配不均衡。在东北地区,某散户养殖一批白羽肉鸡,按照当前饲料成本与毛鸡收购价格计算,每斤利润仅 0.1 元左右,处于盈亏平衡线边缘;而上游种禽企业,凭借种蛋资源优势,尽管面临一定市场风险,但在种蛋与鸡苗销售上仍保持较高利润水平,鸡苗价格稳定在 3.2 - 3.5 元 / 羽,挺价意愿强烈 。
三、短期走势研判与产业应对策略
(一)短期行情:鸡苗稳中小幅震荡,毛鸡难破供需僵局
未来 1 - 2 周,肉鸡市场将延续 “苗强毛弱” 格局:
鸡苗:规模场补栏需求稳定,在种蛋成本支撑下,大厂苗价维持在 3.2 - 3.6 元 / 羽,中小厂低价苗或下探至 2.3 元 / 羽,需重点关注 10 月中下旬北方育雏旺季启动信号;毛鸡:屠宰场库存消化缓慢,活禽市场受气温下降影响略有回暖,预计均价为 3.5 - 3.6 元 / 斤,突破 3.7 元 / 斤需依赖深加工集中备货。
(二)产业链各环节操作建议
养殖户:补栏时应优先选择大厂优质苗,合理控制养殖规模,在 45 日龄内及时出栏,以降低饲料消耗;密切关注玉米、豆粕期货价格,通过与饲料企业签订锁价协议,对冲成本上涨风险。
屠宰加工企业:利用当前毛鸡低价期,增加冻品储备,重点布局调理品、即食食品生产线,提升产品附加值;与规模养殖场签订 “保底 + 浮动” 收购协议,稳定原料供应。
消费者:现阶段白羽鸡肉性价比突出,建议通过商超促销、社区团购等方式采购分割品(如鸡胸肉、鸡翅根);若选择活禽消费,可选择本地三黄鸡、麻鸡等品种,以保障口感与安全性。
四、长期视角:产能优化与消费升级催生行业变革
尽管短期供需博弈激烈,但肉鸡产业长期增长逻辑并未改变:
消费结构转型:白羽鸡肉低脂高蛋白特性契合健康饮食趋势,2025 年全国消费量预计达 1500 万吨,年增速 2.8%,调理品、快餐渠道将贡献主要增量;产业集中度提升:在环保政策推动下,年出栏 5 万只以下散户加速退出,规模化养殖占比已达 65%,龙头企业通过 “公司 + 农户” 模式增强价格调控能力;政策红利释放:农业农村部将肉鸡养殖纳入乡村振兴重点扶持产业,山东、河南等地出台苗种补贴、疫病防控专项政策,助力降低养殖风险。2025 年国庆后的肉鸡市场,是产能过剩与消费淡季的阶段性调整,也是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鸡苗市场依赖规模场补栏支撑价格,毛鸡需等待深加工需求回暖破局。对于从业者而言,应理性看待短期波动,聚焦成本管控与品质升级,方能在周期震荡中占据先机;对于消费者来说,当前正是逢低采购优质鸡肉产品的良好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