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日价格速递:全国均价微升,区域分化特征显著
(一)全国均价 17.73 元 / 公斤,结束三日连跌态势
根据 10 月 16 日 14:00 的数据显示,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白条鸡均价为 17.73 元 / 公斤,较昨日上涨 1.3%,成功终结连续三日的小幅回落趋势。其中,拉萨叁康渡口商贸以 46 元 / 公斤的价格维持全国最高价,苏州南环桥市场则以 10 元 / 公斤成为最低价,南北价差高达 4.6 倍,这充分反映出不同区域在消费层级与供应结构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北京新发地大宗价为 14.7 元 / 公斤,上海农产品中心价格为 22 元 / 公斤,二者分别代表北方冻品区与南方鲜品区的主流价格区间。
(二)主产区与销区呈现明显分化态势
北方主产区主要以低价走量策略为主,天津何庄子市场价格为 9.2 元 / 公斤(环比持平),河南万邦价格为 12 元 / 公斤,凭借规模化屠宰优势供应低价冻品;南方销区由于鲜品需求旺盛,普遍存在价格溢价现象,广东佛山价格为 18.5 元 / 公斤,广西新柳邕价格为 23 元 / 公斤,活禽市场 “现杀现卖” 模式使得价格较北方高出 40%-50%。
二、区域市场解析:冻品价格稳定,鲜品市场活跃,供需结构呈现差异化
(一)北方冻品区:以低价策略推动销量,规格价差有所扩大
山东、河南作为北方白条鸡主产区,屠宰企业凭借规模化优势,开工率稳定维持在 85% 的高位水平。在产品规格方面,主要推出两种类型:1700g/8 只装小白条,出厂价为 6.2 元 / 公斤,因其规格小巧、成本较低,契合快餐炸鸡、馅料加工等应用场景,走货量上周环比增长 8%,成为餐饮供应链中的热门产品;2400g/6 只装大白条,定价为 7.2 元 / 公斤,主要面向整鸡零售市场。随着天气逐渐转凉,家庭炖鸡、烤鸡等需求有所回暖,大白条销量提升 5%。然而,受前期集中出栏的影响,冻品库存周转天数延长至 15 天。为避免陷入低价倾销的困境,企业采取 “规格分级定价” 策略,根据不同规格白条鸡的市场需求弹性,进行精准定价,优化库存结构,以维持市场的稳定运行。
(二)南方鲜品区:品质溢价现象显著,活禽消费提供有力支撑
“秋风起,食白切鸡”,广东、福建等地的传统习俗为冰鲜鸡市场注入了强劲动力,冰鲜鸡销量周增幅达到 12%。以清远麻鸡为例,其白条价飙升至 35.8 元 / 公斤,是普通白条鸡价格的两倍有余,凭借肉质紧实、鸡味浓郁等独特品质,赢得了大批忠实消费者。在四川、重庆等地,随着火锅旺季的来临,老母鸡成为煲汤的主要食材,白条价为 30 元 / 公斤,火锅店、炖汤馆订单量环比增长 20%。本地养殖户为追求更高品质与售价,将养殖周期延长至 60 天以上,导致 45 日龄以下鸡苗供应偏紧,进一步增强了鲜品价格弹性,凸显出南方市场对品质与特色的极致追求。
三、价格上涨核心驱动因素
(一)供给端:短期出栏收缩叠加成本支撑
阶段性出栏空档期:9 月的集中出栏导致当前 45-50 日龄肉鸡存栏量下降 10%,山东、江苏等地养殖户为匹配春节前出栏计划,主动延长养殖周期,使得市场进入 “老鸡售罄、新鸡未熟” 的供应真空期,白条鸡日供应量减少 5%。
养殖成本止跌企稳:玉米现货价格为 2350 元 / 吨、豆粕价格为 3000 元 / 吨,虽较上半年下跌 15%,但白羽鸡苗价为 3.5 元 / 羽(环比上涨 5%),叠加人工成本上涨因素,规模场保本价达到 17 元 / 公斤,从而增强了养殖户低价惜售的情绪。
(二)需求端:餐饮复苏与替代消费形成共振效应
终端消费季节性回暖:国庆后团膳、食堂采购量恢复至去年同期的 90%,北京、上海快餐连锁集中补货,带动鸡胸肉、鸡翅原料需求增长 15%;家庭消费因猪肉(28 元 / 公斤)、牛羊肉价格处于高位,鸡肉替代率提升至 30%,农贸市场白条鸡销量周增 3%。
南方腌腊季提前启动:广东、广西地区腊鸡加工企业于 10 月中旬已开始囤货,首批采购量较去年提前 10 天,拉动中规格白条鸡(2-2.5 公斤 / 只)需求激增 20%,成交价较均价高出 5%-8%。
(三)市场情绪:超跌反弹与政策预期升温
近期白条鸡均价较 9 月高点下跌 8%,部分地区价格低于养殖成本线,触发贸易商逢低补库行为;叠加农业农村部强调 “稳定禽肉供应”,市场对四季度消费旺季的看涨预期增强,期货市场近月合约持仓量增加 12%,资金流入带动现货市场短期出现价格溢价。
四、产业链影响评估与操作建议
(一)养殖端:把握短期溢价机会,优化出栏节奏
短期:45 日龄以上、体重达 2 公斤的肉鸡可抓住市场高价时机出栏,对接加工企业锁定 17.5 元 / 公斤以上的价格,避免因压栏至冬季而增加饲料成本。
中长期:关注优质品种补栏(如黄羽鸡苗),积极对接商超建立 “鲜品直供” 渠道,提升单只鸡的溢价空间。
(二)加工端:采取差异化采购策略应对价格波动冻品企业:趁北方低价区(10-12 元 / 公斤)加大鸡胸肉、鸡腿的采购力度,储备元旦、春节前的加工原料。
鲜品企业:与南方养殖户签订 “保底收购 + 溢价分成” 协议,锁定 60 日龄以上老鸡货源,开发白切鸡、盐焗鸡等即烹产品,毛利率可达 40%。
(三)消费端:错峰采购与品质选择指南
性价比之选:北方消费者可关注 12-14 元 / 公斤的冻品白条鸡,适合卤制、红烧等烹饪方式,家庭一次采购 5-10 公斤冷冻保存。
鲜品体验:南方居民优先选择 18 元 / 公斤以上的冰鲜鸡,可通过观察鸡皮颜色(微黄为佳)、触摸肉质紧实度等方式,辨别新鲜度与养殖周期。
五、后市展望:短期反弹延续,中长期看产能与消费双升级
(一)短期(10 月底前):供需错配支撑价格高位运行
当前在栏肉鸡中 40 日龄以下占比达 60%,这意味着短期内可出栏的肉鸡数量有限。随着 10 月 20 日后新鸡陆续出栏,市场供应将有所增加,但屠宰企业库存消化速度成为关键制约因素。目前冻品库存高达 32 万吨,同比增长 8%,企业需要一定时间来消化这些库存,这将限制其对新出栏肉鸡的采购热情,从而导致价格涨幅收窄。预计价格涨幅将收窄至 1%-2%,全国均价有望触及 18 元 / 公斤,在供需错配的背景下,价格仍将维持在相对高位。
(二)中长期(11 月起):产能去化与消费旺季形成共振
随着 12 月春节备货启动,市场需求将迎来大幅增长。加工企业为满足节日市场需求,将新增 25% 的原料采购,这将极大地拉动白条鸡的需求。而从供应端来看,祖代种鸡存栏量同比下降 3%,这预示着 2026 年一季度优质鸡源供应将偏紧。因为祖代种鸡存栏量的变化会经过一定的养殖周期传导到商品代肉鸡的供应上,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内,优质鸡源的供应可能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与此同时,进口鸡肉到岸价上涨 5%,以巴西 300 公斤级冻鸡为例,其价格已达 55 元 / 公斤,这使得国产白条鸡的性价比优势更加凸显。在市场需求增加而供应相对偏紧的情况下,国产白条鸡均价有望上移至 18.5 - 19 元 / 公斤,创下近半年新高。
此次白条鸡价格的小幅反弹,既是短期供需错配的结果,也反映了市场对四季度消费旺季的乐观预期。产业链各环节需把握 “鲜品溢价、冻品走量” 的结构性机会,养殖户应聚焦效率提升,通过优化养殖流程、提高养殖技术等方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加工端则应深耕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更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鸡肉制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消费者则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性价比区间。在产能去化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白条鸡市场正从 “价格博弈” 转向 “价值竞争”,稳健应对波动的主体将占据长期优势,只有那些能够适应市场变化、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和养殖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