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频道
价格播报  行情分析  
当前位置:首页行情分析价格分析 → 文章内容

猪价反弹两日难改下行压力!秋季生猪行业如何穿越周期寒冬?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10/17 10:09:00 关注:39 评论: 我要投稿

  一、猪价呈现 “冰火两重天” 态势:17 省反弹背后的短期救市与长期困境

  近期,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剧烈,宛如经历过山车般起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 17 个省份猪价集体上扬,全国标猪均价报价为 11.16 元 / 公斤,较前一日上涨 0.11 元 / 公斤,重回 11 元 / 公斤以上水平。资本市场方面,生猪主力合约期价 14 日低开高走,日内涨幅超 2%;15 日跳空高开后,先涨后跌,终盘减仓收涨 0.4%,两日累计反弹幅度超 2%。然而,这看似向好的行情,并不意味着猪价已触底反弹并开启上涨通道。
  回顾 9 月以来猪价走势,呈现单边加速下挫态势。养殖企业加大出栏力度,致使国内生猪市场供应压力急剧增加。进入 10 月,适重猪源供应充足,集团猪企补充出栏,进一步加剧猪价跌势。生猪主力合约期价在国庆中秋假期后首个交易日跳空低开超 5%,跌破 12000 元/吨关口,并在随后两个交易日持续走低,将上市以来低点刷新至 11120 元/吨。截至 15 日收盘,本月生猪期价累计跌幅超 12%,9 月全月生猪期价跌幅达 11.36%。
  现货市场同样形势严峻。据卓创资讯监测,9 月份以来,产能持续释放,养殖端生猪出栏量大幅增加,但需求跟进不足,猪价加速下滑。由于 9 月养殖端出栏计划完成情况欠佳,部分生猪延后至 10 月出栏,叠加 10 月份产能释放,猪价继续下探,并于 10 月 13 日触及 10.72 元/公斤,为 2021 年 10 月份以来最低价。
  猪价持续下跌,给养殖户带来沉重压力,养殖亏损风险显著增大。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15 日发布,根据广东省价格监测中心监测,10 月 15 日广东全省平均猪粮比价为 4.98∶1,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信息显示,截至 10 月 8 日当周,全国生猪出场价格周环比下跌 4.67%,而主要批发市场玉米价格跌幅仅为 0.85%,导致猪粮比价进一步降至 5.46。从上市猪企披露数据来看,9 月份主要上市猪企商品猪销售均价与销售收入普遍同比明显下跌。例如,牧原股份 2025 年 9 月份商品猪销售均价 12.88 元 / 公斤,同比变动 - 30.94%;商品猪销售收入 90.66 亿元,同比变动 - 22.46%。温氏股份 9 月份毛猪销售均价 13.18 元 / 公斤,同比变动 - 15.16%,收入 49.75 亿元,同比变动 - 30.81% 。
  此次猪价反弹,更多是受短期市场情绪和临时性因素影响。供应端方面,养殖户惜售情绪增强,同时二次育肥热度上升,截留部分标猪,对短期价格形成一定支撑。但这些因素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生猪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从长期视角来看,生猪行业产能过剩压力依然存在,尽管政策调控下的产能去化是未来猪价上涨的潜在动力,但这一过程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因此,此次 17 省猪价反弹,更像是暴风雨中的短暂停歇,生猪行业的困境或许还远未结束。
  二、短期反弹三大驱动因素:供应收缩、二育抄底与政策托市

  本次猪价短期反弹,主要由供应收缩、二育抄底与政策托市三大关键因素推动。
  (一)适重猪源阶段性断档,供应端出现 “真空期”
  从供应端分析,9 月养殖端出栏计划完成率仅 85%,不少养殖户因对后续猪价抱有期望而压栏惜售,致使部分生猪延后出栏。10 月上旬,适重猪(110 - 120 公斤)存栏量环比下降 12% ,市场上符合屠宰标准的生猪数量显著减少。加之散户惜售情绪升温,日均出栏量减少 8%,导致市场出现短期供应缺口。
  二次育肥户趁机抄底,截留约 15% 标猪进行短期育肥。以全国每月约 1500 万头标猪出栏量计算,相当于从流通市场抽走 200 万头生猪,短期内极大缓解了过剩压力。在山东,二次育肥户李明(化名)于 10 月中旬一次性收购 500 头标猪,计划养至春节前再出售。其表示:“当前猪价较低,正是抄底的良好时机,待元旦、春节消费旺季,有望获取丰厚利润。” 这种二次育肥抄底行为,短期内改变了市场供需关系,推动猪价反弹。
  (二)政策组合拳密集实施,冻猪肉收储激发市场信心

  政策层面,相关部门推出一系列组合措施。继 8 月、9 月中央两次收储 2.5 万吨后,广东省于 10 月 15 日启动地方冻猪肉收储 ,年内累计收储量达 3.5 万吨。尽管从绝对数量看,3.5 万吨收储量仅占月度消费量的 1.2%,看似作用有限,但所释放的 “托市信号” 意义重大。
  这一举措使市场看到政府稳定猪价的决心,带动期货市场多头资金净流入 3269 万元 。屠宰企业也受到鼓舞,开工率小幅回升 2.3 个百分点,加大生猪采购量。河南一家大型屠宰企业负责人表示:“政府收储给予我们信心,我们也愿意在此阶段多收购一些猪,以稳定市场供应。” 政策的引导作用,在短期内稳定了市场情绪,为猪价反弹提供支撑。
  (三)资本市场提前布局 “周期拐点”,资金逆势流入资本市场

  在此次猪价反弹中也发挥重要作用。畜牧养殖 ETF 连续 5 日获得资金净流入 ,反映市场对 “四季度产能去化加速” 的预期。中邮证券指出,当猪粮比价跌破 5.5:1(当前 5.46:1) ,中小散户加速退出,10 月能繁母猪存栏预计环比下降 0.8%。这些长期利好因素被短期资金提前兑现,推动股价和期货价格上涨。一些敏锐的投资者已提前布局,他们认为,尽管当前猪价低迷,但随着产能去化,未来猪价必将回升。在他们看来,当下正是逢低买入的时机,畜牧养殖板块的股票和相关 ETF 成为其投资选择。
  三、中期压力犹存:三大矛盾制约猪价反弹空间

  尽管猪价短期内出现反弹,但从中期来看,生猪市场仍面临诸多压力,三大矛盾严重制约猪价反弹高度。
  (一)产能过剩 “堰塞湖” 高悬,11 月出栏量或再增 8%

  从产能数据来看,2024 年 2 月 - 2025 年 5 月能繁母猪存栏维持高位,对应 2025 年四季度生猪理论出栏量达 2.8 亿头,较三季度增长 12% 。这犹如高悬在市场上方的 “堰塞湖”,随时可能对猪价形成巨大压力。卓创资讯监测显示,10 月规模场出栏计划量环比增加 15%,叠加 9 月延后出栏的 800 万头生猪,11 月供应压力将达年内峰值。
  在河南,一家大型养殖企业原计划 9 月出栏 5 万头生猪,因当时猪价不理想,仅出栏 3.5 万头,剩余 1.5 万头积压至 10 月。而 10 月新的出栏计划又有 4 万头,致使该企业 10 月出栏压力剧增。这种情况在行业内较为普遍,大量生猪的延后出栏和新增出栏计划,导致市场上生猪供应量远超预期。
  (二)消费端 “旺季不旺”,终端需求疲软难以支撑涨价

  消费端表现不佳,出现 “旺季不旺” 现象。国庆后猪肉消费迅速回落,北京新发地白条猪日均成交量下降 18% ,批发市场猪肉均价跌破 19 元 / 公斤。南方高温推迟腌腊启动,10 月中旬广东、广西腌腊订单同比减少 30% ,屠宰企业库容率攀升至 28%,创 2023 年以来新高,显示库存消化压力巨大。
  以广东为例,往年 10 月中旬,当地腌腊活动陆续开展,猪肉需求量大幅增加。但今年因持续高温,消费者腌腊热情不高,许多腌腊加工企业订单量大幅减少。一家位于广州的腌腊加工厂老板表示:“往年此时,我们订单排满,工人需加班加点。今年至今,订单量还不到去年一半,仓库猪肉积压严重。”
  (三)养殖成本刚性上涨,亏损面持续扩大
  养殖成本刚性上涨也是突出问题。玉米、豆粕价格虽环比回落 5%,但生猪养殖完全成本仍达 14 元 / 公斤,较 2023 年上涨 12% 。上市猪企中,牧原股份 9 月养殖成本 13.5 元 / 公斤,温氏股份 14.2 元 / 公斤,中小散户成本普遍超过 15 元 / 公斤,意味着当前价格下超 70% 养殖户陷入深度亏损。
  许多中小养殖户反映,虽然饲料价格有所下降,但养殖过程中的人工、防疫、设备维护等费用不断增加,导致养殖成本居高不下。一位来自四川的养殖户李大叔表示:“我养猪多年,从未遇过如今这般艰难时刻。猪价低,成本高,养一头猪亏损几百元,不知还能坚持多久。” 在这种情况下,养殖户亏损面持续扩大,经营压力日益增大。
  四、长期趋势向好:去产能周期开启,2026 年下半年迎来转机

  尽管当前猪价面临短期和中期压力,但从长期来看,生猪行业出现积极信号,去产能周期启动为 2026 年下半年猪价回升带来转机。
  (一)政策 “精准施策” 加速产能出清
  国家发改委针对生猪产能过剩问题,实施 “控产能、降体重、限二育” 组合政策 。要求大型猪企 10 月底前出栏体重控制在 120 公斤以内,对二次育肥规模设限 30%。政策还通过金融、环保政策与产能调控联动机制,对未按时完成减产任务的企业,采取停补贴、停信贷等措施予以惩戒;加大对环保不达标、疫病风险高的猪场的劝退力度,推动劣质产能加速退出。
  在政策引导下,卓创资讯预计,四季度能繁母猪存栏将下降 2.5% ,2026 年一季度生猪供给量同比减少 5% 。这将形成 “政策引导 + 市场倒逼” 双重去化机制,有效缓解产能过剩压力。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龙头,已率先响应政策,计划年底前累计调减 32 万头能繁母猪,年底前将能繁母猪存栏从峰值的 362 万头降至 330 万头 。这一主动调减相当于减少 800 多万头肥猪供给,为行业产能出清起到示范作用。
  (二)周期规律显示 “4 年一反转”,产能传导

  进入后半程从历史数据观察,猪周期存在一定规律,通常为 “4 年一反转” 。能繁母猪存栏见顶后 10 - 12 个月猪价触底 。2024 年 11 月能繁母猪存栏达 4080 万头峰值 ,按周期推算,2025 年 9 月后猪价进入 “磨底期” 。随着时间推移,2026 年二季度随着 2025 年一季度仔猪供给减少,价格有望迎来趋势性反转。
  这一周期规律在过去几轮猪周期中得到验证。2015 年能繁母猪存栏见顶后,2016 年猪价触底反弹;2019 年受非洲猪瘟影响,能繁母猪存栏大幅下降,2020 年猪价大幅上涨。虽然每一轮猪周期具体情况有所差异,但这种产能传导和价格波动规律依然存在。 因此,从周期规律判断,2026 年下半年猪价有望迎来转机。
  (三)头部企业 “优化布局”,行业格局加速重塑

  在猪价低迷时期,头部企业通过 “优化结构、降低成本” 应对周期,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牧原股份 9 月主动调减出栏体重至 118 公斤 ,温氏股份淘汰低效母猪比例提升至 15% 。这些企业通过优化产能结构,降低成本,提升自身竞争力。
  数据显示,头部 5 企生猪市占率已达 28% ,较 2023 年提升 8 个百分点 。这预示着 “去产能” 后行业集中度将突破 35% 。头部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能够更好应对市场波动。在产能去化过程中,头部企业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行业格局将加速重塑。未来,头部企业有望通过整合资源,提高行业整体效率,推动生猪行业向高质量发展。
  五、给养殖户的应对建议:短期保现金流,中期强自身实力

  (一)短期策略:灵活安排出栏与严格管控成本协同推进

  在当前猪价波动的市场环境下,养殖户需制定合理短期策略以应对挑战。灵活出栏和成本管控是关键环节。
  出栏方面,体重管理尤为重要。对于 120 公斤以上大猪,养殖户应在价格上涨时及时出售。因为 11 月通常是生猪集中出栏时期,若此时大猪仍未出栏,易遭遇集中出栏导致价格下跌风险。对于标猪(110 - 120 公斤),应参考屠宰厂当日报价,避免盲目压栏。例如,河南养殖户老张原本计划将一批标猪再饲养一段时间待价格上涨,但随着市场行情变化,发现猪价有下跌趋势,遂果断参考屠宰厂报价及时出栏,避免压栏损失。
  成本优化也是短期策略重要部分。采用低蛋白饲料配方是降低成本有效方式之一,将豆粕比例降至 18%,既能满足生猪营养需求,又可降低饲料成本。提升仔猪成活率也能有效降低单头成本。每提升 5% 仔猪成活率,可降低单头成本 40 元。建议引入 AI 称重系统实时监控料肉比。该系统可精确记录生猪体重变化和饲料摄入量,帮助养殖户及时调整饲养策略,提高饲料利用率。江苏一家养殖场引入 AI 称重系统后,通过实时监控料肉比优化饲养方案,使饲料成本降低 15% 。
  (二)中期规划:关注两大 “反转指标” 并积极把握政策机遇

  从中期来看,养殖户需密切关注仔猪价格和能繁母猪存栏量这两个核心数据,它们是猪价反转重要信号。当 15 公斤仔猪价格低于 300 元 / 头且持续超过 2 周时,往往预示短期市场行情不容乐观。这表明市场仔猪供应过剩,未来生猪出栏量可能较大,对猪价形成下行压力。
  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同样关键。若能繁母猪存栏连续 3 个月环比下降 0.5% 以上,则可确认产能去化加速 。这意味着未来生猪供应量将逐渐减少,为猪价上涨提供支撑。例如,2018 年非洲猪瘟爆发后,能繁母猪存栏量大幅下降,随后猪价迎来大幅上涨。
  此外,把握政策机遇也是中期规划重要策略。养殖户可积极参与 “公司 + 农户” 订单养殖模式 。以温氏股份为例,其保价收购协议覆盖 80% 出栏量 ,能有效规避 70% 价格波动风险 。养殖户还可申请地方政府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 ,每头补贴 50 - 100 元不等 。通过对接这些政策,养殖户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风险,保障自身收益。
  (三)风险提示:警惕 “二次育肥风险” 与 “财务杠杆隐患”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养殖户需警惕两大风险,即 “二次育肥风险” 与 “财务杠杆隐患”。
  二次育肥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供需关系,推动猪价短期反弹,但存在巨大风险。当前二次育肥成本已达 14.5 元 / 公斤 ,若 11 月猪价未达 13 元 / 公斤 ,单头亏损将超 200 元 。建议养殖户将二次育肥规模控制在正常存栏 20% 以内 ,避免过度投入。2024 年,部分养殖户盲目扩大二次育肥规模,在猪价下跌时遭受严重损失。原本期望通过二次育肥赚取差价,却因市场行情变化导致成本无法收回,负债累累。
  财务杠杆也需谨慎对待。要注意控制资产负债率,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 57.7% ,养殖户应避免过高负债。正邦科技、雏鹰农牧等企业,因过度依赖财务杠杆,在市场行情不佳时资金链断裂,最终走向破产。养殖户应吸取教训,合理规划资金,避免陷入财务困境。
  结语:反弹是前奏还是终章?关键关注两个时间节点本轮两日反弹更似周期底部的 “试探性波动”:10 月底的能繁母猪存栏数据将揭示产能去化真实情况,11 月中旬的腌腊启动强度决定短期价格上限。对于养殖户而言,与其纠结短期价格涨跌,不如利用市场低谷期做好三件事:精确核算成本(明确自身盈亏平衡点)、密切关注政策动态(跟踪收储与补贴信息)、坚守资金安全底线(确保现金流至少覆盖 3 个月支出)。毕竟,穿越猪周期依靠的并非运气,而是 “在困境中提前谋划” 的理性决策。那么,这轮猪价反弹能否持续到月底?面对亏损,应选择提前出栏还是压栏等待后市?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策略与见解。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四川省生猪及饲料价格监测周报(10月16日)2025/10/17 19:11:58
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关于召开相关猪肉及猪副产品反倾销案听证会有关事项的通知2025/10/17 19:06:08
猪价暴跌10%!1.1亿资金逆势抄底养殖ETF,猪周期到底了吗?2025/10/17 14:36:00
海南猪(临高猪)抢救性保护效果交流会2025/10/17 11:55:04
2025年10月16日浙江及各地市白条猪价格2025/10/17 10:47:21
2025年10月16日浙江及各地市活猪收购价格2025/10/17 10:46:56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