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肉牛价格态势:区域分化显著,南北价差扩大
(一)主产区价格呈现明显差异
2025 年 10 月 17 日,全国育肥牛均价为 14.5 元 / 斤,环比微降 0.3%,同比增长 1.2%,市场表面看似平稳,实则暗流涌动,“北弱南强” 的格局尤为突出。
北方主产区肉牛价格处于下行区间。内蒙古赤峰林西育肥牛价格降至 12.3 元 / 斤,一周内跌幅达 1.2 元,价格走势急剧下滑,给养殖户带来较大压力。河北张家口普通草地公牛价格区间为 12.2 - 13.5 元 / 斤,达近三个月最低水平。山东聊城育肥牛价格约 13 元,由于规模场集中出栏,市场供应增加,导致价格下行。
南方销区肉牛价格则表现强劲。上海育肥牛均价在 16.5 - 17.1 元 / 斤,优质西门塔尔牛享有 15% 的价格溢价。广东揭阳育肥牛均价 15.5 元 / 斤,环比持平,当地餐饮行业复苏,牛肉需求稳定。江西赣州育肥牛均价 15.8 元 / 斤,本地消费市场需求旺盛,加工企业采购量大,支撑价格稳定。
(二)批发市场牛肉价格同步分化
肉牛价格的区域差异,也反映在批发市场牛肉价格上。北方地区,北京新发地牛肉大宗价为 55.75 元 / 公斤,天津韩家墅为 66 元 / 公斤。因生猪价格低至 11.12 元 / 公斤,消费者倾向购买猪肉,致使牛肉终端销售放缓。
南方地区,广州中南市场牛肉价格为 73.5 元 / 公斤,深圳海吉星为 75 元 / 公斤。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高品质牛肉需求增加,高端冰鲜牛肉需求旺盛,溢价率可达 20%,精品超市的雪花牛肉、和牛等高端品种,虽价格较高,但仍受追求品质生活的消费者青睐。
二、解析当前价格走势的三大核心因素
肉牛价格波动受供应、需求、成本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
(一)供应端:产能收缩与出栏节奏相互作用
从供应端看,肉牛市场面临产能收缩与出栏节奏的双重影响。能繁母牛存栏量已连续 18 个月下降,截至 2025 年三季度,全国肉牛存栏量降至 9817 万头,同比下降 2.97%。内蒙古、河南等主产区母牛淘汰率超 30%,优质犊牛供应缺口扩大至 35%,导致 500 斤的西门塔尔架子公牛价格涨至 18 - 19 元 / 斤,创历史新高。
北方养殖户出栏节奏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中秋、国庆双节后,河北、山东等地养殖户为规避冬季育肥高成本,集中出栏 1200 斤以上育肥牛,一周出栏量较上周增加 15%。但屠宰企业开工率不足 60%,趁机压价采购,使价格承受下行压力。
(二)需求端:淡季效应与消费升级并存
需求端呈现淡季效应与消费升级并存的局面。北方地区气温下降较往年缓慢,牛肉消费旺季的火锅、烧烤市场热度未达预期,北京、天津农贸市场牛肉销量环比下降 10%。南方地区受台风和阴雨天气影响,餐饮堂食恢复不佳,团体采购量减少 8%,市场需求阶段性疲软。
然而,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高端牛肉市场逆势增长,商超有机牛肉、雪花牛肉销量增长 12%,价格较普通牛肉高出 30% - 50%。年轻家庭和中产阶层对高品质牛肉的追求,成为南方市场的重要支撑,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三)成本与政策面:饲料成本高企及进口冲击的双重压力
成本和政策因素对肉牛价格影响显著。养殖成本居高不下,玉米价格为每吨 2311 元,豆粕价格为每吨 3215 元,育肥牛综合成本达 15 - 16 元 / 斤。北方部分散户因每头牛亏损 200 - 300 元,被迫提前出栏,陷入 “价跌量增” 的恶性循环。
进口牛肉对国内市场产生不同影响。云南、广西受边贸牛低价冲击,均价在 12.8 - 13.7 元 / 斤,本地牛价受压。华东、华南地区进口牛肉到岸价上涨 10%,国产牛肉性价比提升,价格抗跌性增强。
三、后市展望:短期震荡筑底,中期供需格局变化
(一)短期走势(10 月底前):北方价格或达阶段性低点
短期内,肉牛市场波动较大。北方产区因集中出栏压力,育肥牛价格可能下探至 12 - 13 元 / 斤,接近成本线,养殖户面临较大压力。南方市场优质牛源短缺,价格相对坚挺,预计维持在 15 - 17 元 / 斤区间,南北价差可能进一步扩大,超过 4 元 / 斤。
屠宰企业可能抓住北方价格下跌时机逢低补库,带动局部地区价格小幅反弹,但反弹持续时间取决于市场整体供需状况。
(二)中期机会(11 月后):供应收紧推动价格中枢上移
11 月后,随着冬季来临,育肥成本上升,养殖户惜售情绪增强。11 月能繁母牛存栏数据可能再创新低,肉牛供应将更加紧张。春节前加工企业备货启动,将带动牛肉价格季节性反弹。据机构预测,12 月育肥牛均价有望回升至 15 - 15.5 元 / 斤,高端牛肉品种涨幅可达 8% - 10%。
(三)长期挑战:产能修复与消费升级的赛跑
长期来看,肉牛市场面临产能修复和消费升级的双重挑战。能繁母牛存栏恢复周期长达 2 - 3 年,2026 年肉牛供应仍可能偏紧,母牛补贴政策对产能修复至关重要。
消费端,牛肉市场需突破猪肉、鸡肉等替代品低价压制,通过品牌化、精细化分割提升附加值,实现 “量价齐升”,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四、给市场参与者的操作建议
(一)养殖户策略
北方养殖户可在育肥牛价格降至 15 元 / 斤以下时,逢低补栏优质犊牛。随着能繁母牛存栏量下降,优质犊牛未来将更加稀缺,当前投入有望获得长期回报。南方养殖户可适度压栏 500 - 600 斤的架子牛,春节临近,市场需求增加,价格有望上涨,通过压栏可获取更高收益。
(二)贸易商策略
北方市场价格波动大、供应压力大,贸易商应采取快进快出策略,避免高库存风险。南方市场对高端牛肉需求增长,贸易商可布局高端牛肉冷链物流,对接商超及餐饮渠道,开拓业务潜力。
(三)消费者策略
北方地区牛肉价格性价比高,消费者可趁此时机多购买并进行家庭储备,将牛肉分成小份冷冻保存。南方消费者可选择本地特色牛肉品种,同时关注电商平台促销活动,以获取更优惠价格。
结语
10 月中旬肉牛市场正经历 “产能去化” 与 “消费淡季” 的激烈博弈。短期价格分化是市场出清的必然过程,中期供应紧平衡格局决定牛肉长期向好趋势。养殖户、贸易商和消费者需把握区域差异与结构机会,以在震荡行情中占据优势。 (数据支持:布瑞克农业数据、Mysteel 农产品、饲料行业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