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0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三季度经济数据,对生猪养殖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数据背后,反映出生猪市场供需之间的激烈博弈,也使得未来猪价走势充满不确定性。作为密切关注行业动态的研究者,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些数据,探讨生猪市场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一、出栏存栏双创新高,供应压力显著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前三季度全国生猪出栏 52992 万头,同比增长 1.8%,且增速持续扩大,已连续三个季度上升。截至三季度末,生猪存栏量达到 43680 万头,同比增长 2.3%,环比增长 2.9%,创下 2022 年以来同期的最高纪录。与之相应的是猪肉产量,前三季度猪肉产量 4368 万吨,同比增长 3.0%,达到近 10 年的峰值。这一增长不仅源于出栏数量的增加,生猪出栏体重的提升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截至 10 月 16 日,生猪出栏平均体重 128.25 公斤,比去年同期增加 1.91 公斤,仅体重增长就为猪肉产量增长贡献了 1.2 个百分点的增量。
从这些数据可以明显看出,生猪供应端面临巨大压力。市场上猪肉供应过剩,价格受到明显压制,出现了 “量增价跌” 的局面。养殖户虽出栏量和存栏量不断增加,但收益并未相应提高,面临较大困境。
二、能繁母猪去化启动,但去化效果受效率对冲
在生猪养殖产能调控中,能繁母猪存栏量是关键指标,直接决定未来生猪供应量。9 月末数据显示,能繁母猪存栏 4035 万头,同比下降 0.7%,环比下降 0.2%。这一下降趋势与涌益咨询、上海钢联等专业咨询机构样本数据一致,标志着行业正式进入被动去产能阶段。
然而,情况较为复杂。头部企业在养殖技术上不断突破,PSY(每头母猪年供仔猪数)大幅提升至 26 头,同比增长 4%。这意味着,尽管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但每头母猪提供的仔猪数量增多,实际生猪供应能力并未明显减弱。卓创资讯测算表明,实际生猪供应能力仍同比提升 2.8%。因此,短期内产能去化效果受到削弱,养殖户通过去产能改善市场供需仍需经历艰难过程。
三、产能周期见顶:从 “扩张惯性” 到 “去化阵痛”
从产能周期角度分析,多样本数据显示,能繁母猪存栏在 2025 年 8 月达到 4038 万头的阶段性高点,随后进入环比下降通道。按照 “能繁母猪存栏后推 10 个月为理论生猪出栏” 的规律推算,2026 年 6 月生猪出栏量有望见顶。这表明未来 8 个月内,市场需消化超过 2000 万头的过剩产能,供应端 “堰塞湖” 效应显著。
从养殖主体来看,规模场和散户分化明显。牧原、温氏等行业龙头凭借强大实力,三季度出栏量同比增长 12%,即便市场行情不佳,凭借成本优势(完全成本控制在 13 元 / 公斤)仍逆势扩产。而中小散户存栏占比降至 38%,市场压力下生存艰难。9 月仔猪销售每头亏损 150 元,被迫被动淘汰低效母猪,比例超过 20%。这种 “规模挺价、散户出清” 的结构调整虽会提高行业集中度,但也拉长了产能去化节奏,行业快速恢复供需平衡难度较大。
四、猪价筑底特征明显:历史 “W 型” 周期再现
国庆后,生猪现货价格大幅下跌,10 月 13 日最低触及 10.84 元 / 公斤,创下新低。随后市场出现积极因素,二次育肥入场支撑价格,反弹至 11.18 元 / 公斤。但屠宰企业开工率周降 2.15%,表明终端消费市场依然疲软,对价格反弹形成较大压制,反弹空间有限。
回顾历史,猪周期底部多呈现双底 “W” 型特征。以 2018 年和 2021 年为例,底部间隔时间为 6 - 8 个月。按照此规律,当前价格低点可能只是首次情绪性筑底。展望未来,预计 2026 年上半年,由于供应压力持续存在且处于需求淡季,猪价大概率会二次探底,养殖户需做好应对更严峻挑战的准备。
五、政策与市场的双向博弈:去产能路径解析
面对生猪市场的严峻形势,政策层面率先采取行动。农业农村部迅速启动 “生猪产能调控专项行动”,向 25 家头部企业下达硬任务,要求 2026 年前调减能繁母猪 100 万头,从源头控制产能。同时,积极试点 “期货 + 保险” 模式,赔付率高达 364%,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殖户的顾虑。此外,中央冻肉收储 3.5 万吨,虽短期内对市场价格起到托底作用,但收储量仅占日消费量的 1.2%,对于庞大的市场供需失衡格局而言,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现状。
在政策引导的同时,市场自身也在调整。仔猪价格在短短两个月内暴跌 40%,7 公斤仔猪价格从 420 元 / 头降至 240 元 / 公斤,反映出养殖端补栏意愿降至冰点,养殖户不敢轻易增加养殖数量。能繁母猪淘汰价格涨至 16 元 / 公斤,同比增长 25%,预示着被动去化正在加速,养殖户不得不淘汰多余母猪以减少损失。卓创资讯预测,到 2025 年底,能繁母猪存栏将降至 4000 万头以下,这或许能为周期反转积累一定动能,给市场带来一丝希望。
六、未来展望:在 “去产能” 中寻找周期拐点
展望未来,短期来看,2025 年四季度生猪市场形势依然严峻。预计四季度生猪出栏环比将增长 3% - 5%,加上进口冻肉的冲击(如哈萨克斯坦猪肉价格低至 3.5 元 / 斤),价格突破 12 元 / 公斤的可能性极小。建议养殖户抓住 11 月腌腊旺季时机,及时出栏大猪,避免 12 月规模场集中出栏时价格再次受到打压,减少损失。
从中长期来看,2026 年生猪市场走向主要取决于产能出清程度。若能繁母猪存栏顺利降至 3900 万头(正常保有量),2026 年下半年生猪出栏量有望见顶回落。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复苏,消费市场可能逐渐回暖,猪价或许会开启温和反弹,行业迎来转机。在此过程中,头部企业凭借智能化改造(如 AI 巡检技术可使疫病率降低 20%)和成本优势,市场占有率有望进一步提升至 40%,引领行业进入效率竞争的新时代,而部分跟不上发展步伐的小养殖户可能会被市场淘汰。
2025 年三季度的生猪数据,既是对产能过剩的一次 “压力测试”,也是产业升级的 “洗牌倒计时”。对于养殖户而言,应摒弃赌行情的心态,认清现实,加速淘汰低效产能,提升自身竞争力。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重点关注抗跌性强的龙头企业,以及产业链上游的饲料、疫苗等领域,这些领域或许能在市场波动中带来投资机会。毕竟,每一次深度调整都孕育着下一轮增长的希望,只有提前做好准备、适应市场变化的参与者,才能在周期拐点来临时抢占先机,取得成功。(数据支持:国家统计局、国投期货、卓创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