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筑底反弹:从 “破 5” 恐慌到温和回暖
(一)价格深蹲后回弹,标肥价差拉大强化市场分化
10 月上旬,国内生猪市场价格出现剧烈波动,外三元均价由 12.1 元 / 公斤急剧下跌至 10 月 13 日的 10.3 元 / 公斤,广西等地标猪价格一度跌破 5 元 / 斤,创下 2025 年价格新低。双节期间消费利好未能兑现,叠加集中出栏因素,致使市场处于 “供强需弱” 的困境。自 10 月 14 日起,猪价开始出现修复性反弹,截至 22 日回升至 11.7 元 / 公斤,华北、华东等地单日涨幅达 0.3 - 0.4 元 / 公斤。随着大猪需求转旺,标肥价差从 - 0.4 元 / 公斤扩大至 - 0.8 元 / 公斤。肥猪溢价促使养殖端压栏增重,社会场标猪供应收缩,140 公斤以上大猪出栏占比提升至 35%,市场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
二、二育集中入场:短期强心剂与中期压力并存
(一)中上旬补栏潮涌,区域差异显著
10 月中上旬,二次育肥群体成为生猪市场的关键影响因素,入场比例显著提高。华东、华中地区率先掀起补栏热潮,入场比例攀升至 25%-40%。其中,安徽阜阳、亳州等地养殖户积极布局,大猪存栏占比迅速扩大,130-135 公斤体重段占比超 30%,且部分前期压栏的大猪仍未出栏,市场呈现 “补栏与待出栏并行” 的活跃态势。华南、西南地区也积极跟进,广东虽因区域政策限制,二育群体规模有所收缩,但周边的广西南宁、玉林等地维持 20%-30% 的参与度,产能利用率相对稳定;四川成都、绵阳等地入场比例更是高达 40%-60%,成为西南地区二育的核心区域,瞄准 12 月至次年 1 月的出栏窗口,提前布局节日消费市场。
西北地区同样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陕西渭南、咸阳等地二育占比达 40%,养殖户抓住猪价回调的机会积极补栏。伴随前期空栏猪场的复产以及养殖大户的入场,栏舍利用率迅速恢复至 70%-80%,市场活力明显增强。本次二育补栏以 115-130 公斤标猪为主,部分大体重猪可达 140 公斤,预计 11 月中下旬至 12 月集中出栏,届时将对市场供应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三、规模场出栏节奏:从 “保量快跑” 到压力缓释
(一)双节冲刺后压力减轻,区域完成度分化
双节期间,规模养殖场为把握销售契机,纷纷采取 “保量快跑” 的策略,出栏节奏紧凑。截至 10 月 20 日,全国重点省份养殖企业出栏整体呈现稳中偏快态势。除山西、湖北、广西及重庆等地因散户惜售情绪浓厚,影响了规模场的收猪进度,计划完成稍慢外,其他省份月内计划完成比例大多可达 72%-80%。以河南某大型养殖企业为例,其 10 月计划出栏量为 50 万头,截至 20 日已完成 38 万头,完成度达 76%,远超预期进度。
进入下旬,规模场出栏压力显著缓和。前期的积极出栏使得库存得到有效消化,日均出栏量环比下降 10%-15%。部分规模场看空情绪减弱,开始试探性提价,幅度在 0.1-0.2 元 / 公斤。行业巨头牧原、温氏等虽维持月度出栏目标,但策略上有所调整,出栏均重从 125 公斤降至 122 公斤,主动 “减重降本”,规避过度压栏带来的饲料成本增加和疫病风险,推动市场供应格局从 “量增价跌” 逐步向 “量稳价稳” 转变。
四、需求端:短期脉冲式提振,长期静待 “寒冬催化”
(一)节后消费弱复苏,屠宰端博弈加剧
双节过后,需求端从高位快速滑落,屠宰企业开工率也随之明显回落。随着人员陆续回流以及上班族回归日常节奏,屠宰企业开工率从双节后的 38% 逐步回升至 42%,呈现出跌后小幅反弹的态势。与此同时,白条肉均价也出现一定程度上涨,从双节后的 14.5 元 / 公斤左右,小幅上涨至 15 元 / 公斤。这一价格微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批发商的拿货热情,促使其逢低补货,以满足市场的阶段性需求。
然而,在原料成本高企的背景下,屠宰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持续维持在 3000 元 / 吨以上的高位,使得生猪养殖成本居高不下,进而传导至屠宰环节。屠宰企业在收购生猪时,面临着高昂的成本压力,而终端市场的消费复苏又相对缓慢,难以完全消化这部分成本。这导致企业在收购生猪时变得格外谨慎,仅进行少量分割入库,以避免库存积压带来的风险。
从终端消费来看,当前仍高度依赖天气转冷后的腌腊、灌肠等季节性需求。据历史数据统计分析,11 月气温每下降 10℃,猪肉日均消费可增加 5%-8% 。这充分表明,气温变化对猪肉消费有着显著的影响。而目前,南方地区尚未完全进入秋季,气温仍然相对较高,居民对猪肉的消费热情并未被充分激发。在这种情况下,需求提振效果有限,难以改变当前 “旺季不旺” 的市场格局,市场仍在等待气温进一步下降,以带动消费需求的实质性提升。
五、多空交织下的后市研判:震荡筑底与产能去化赛跑
(一)短期:供需僵持下的窄幅震荡(10 月底前)
展望 10 月下旬,供应端形势依然复杂。规模场虽前期出栏节奏偏快,但剩余出栏计划仍相对宽松,部分企业为完成月度目标,可能在下旬适度增加出栏量。而二育补栏情绪或因前期猪价上涨而有所降温,随着利润空间收窄,补栏积极性难以持续高涨,难以对供应端形成强有力的支撑。这使得市场供应仍处于相对充裕状态,对猪价上行构成一定压力,预计下旬猪价上行空间有限。
需求端若无强冷空气刺激,短期内难有突破性利好。尽管人员回流和上班族回归带来了一定的消费支撑,但整体消费复苏步伐缓慢,难以快速消化市场上的过剩供应。当前猪肉消费仍依赖于季节性需求的拉动,而在 10 月底前,气温尚未大幅下降,腌腊、灌肠等传统消费旺季尚未真正到来,需求端难以出现爆发式增长。综合供需两端因素,预计下旬生猪均价或在 11.5-12 元 / 公斤区间震荡运行,市场将维持供需僵持的局面。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猪粮比回升至 3.45:1,养殖亏损状况有所减轻。这使得散户挺价意愿增强,他们更倾向于等待价格进一步上涨,减少了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 “价格底部支撑带”,避免猪价过度下跌。然而,由于缺乏持续上涨的动能,猪价在短期内也难以实现大幅反弹,仍将在相对狭窄的区间内波动。
(二)中期:产能去化加速,春节前或现 “弱反弹”
进入 11 月后,市场供应压力将进一步增大。二育猪逐步进入出栏期,叠加规模场年初补栏仔猪集中上市,理论上供应压力将达到年内峰值。大量生猪集中涌入市场,将对价格形成较大的下行压力。不过,随着气温下降,消费将逐渐进入传统旺季,居民对猪肉的消费需求将有所增加,尤其是腌腊、灌肠等活动的开展,将带动猪肉消费的增长。
若标肥价差能维持在 - 0.6 元 / 公斤以上,养殖端或延长压栏周期,进一步减少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从而形成 “供需错配” 窗口期。在这个窗口期内,市场供应减少,而需求增加,猪价有望获得一定的支撑,出现反弹行情。机构预测,春节前标猪价格或冲击 13 元 / 公斤,但受制于能繁母猪存栏仍高于正常保有量 3.5%,产能去化缓慢,反弹幅度有限。当前庞大的存栏基数使得市场供应始终处于高位,即使在消费旺季,也难以完全消化过剩的产能,限制了猪价的上涨空间。
行业真正拐点需等待 2026 年二季度能繁母猪存栏降至 3950 万头以下。只有当产能去化达到一定程度,市场供需关系得到实质性改善,猪价才能迎来真正的反转,开启新一轮的上涨周期。在此之前,市场仍将在震荡中寻找平衡,养殖户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规划生产和销售策略,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