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肉牛价格整体走势:区域分化加剧,成本支撑显著
(一)均价窄幅震荡,触底反弹信号初现
2025 年 10 月 23 日,全国育肥牛均价为 14.2 - 16.6 元 / 斤,较上周微涨 0.8%,结束连续两周的下跌态势。从周度数据来看,近七日均价为 14.8 元 / 斤,最高价(宁夏中卫 15.3 元 / 斤)与最低价(新疆 12.7 元 / 斤)价差达 2.6 元 / 斤,创近三个月新高。河北石家庄、山东潍坊等地主流报价为 13.6 - 15.1 元 / 斤,优质西门塔尔公牛因品种优势存在 10%-15% 的溢价,500 斤小公牛可达 17 - 18 元 / 斤,彰显出市场对高品质牛源的旺盛需求。
(二)南北价差拉大,主产区呈现 “北稳南强” 格局
北方主产区价格以稳定为主,内蒙古、辽宁等地育肥牛价格维持在 13.6 - 14.9 元 / 斤。华北地区受牧草减产影响,出栏量同比减少 15%,养殖户惜售情绪增强,低价抛售现象减少。南方销区表现强势,广东珠三角地区因终端消费回暖,价格攀升至 14.2 - 16.2 元 / 斤;云南、广西等地受边贸牛冲击,均价为 13 - 14.2 元 / 斤,低于全国均价 10% 以上,南北价差扩大至 3 元 / 斤。
二、区域市场深度解析:供需博弈下的价格分化
(一)北方产区:供应收缩与惜售支撑价格韧性
北方作为我国肉牛主产区,其市场动态对全国肉牛市场走向影响深远。以河北、山东等地为例,当下能繁母牛存栏量同比减少 8%-10%,犊牛缺口扩大至 35%。新补栏成本高昂,一头优质犊牛价格动辄数千元,导致养殖户延长育肥周期。由此,市场上适重牛源供应紧张,推动价格上涨。
在河北石家庄,育肥牛报价已攀升至 13.6 - 15 元 / 斤,较上月上涨 0.5 元 / 斤。屠宰企业为保证收购量和生产线运转,不得不接受养殖户的议价。部分企业收购价与成本线(15.5 - 16 元 / 斤)仅相差 0.5 元 / 斤,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处于微利甚至亏损边缘,但因担心收不到足够牛源造成更大损失,只能维持现状。
(二)南方销区:消费驱动与边贸冲击下的冰火两重天
南方销区牛肉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广东、福建等地,受益于餐饮复苏,火锅、烧烤等热门餐饮场景火爆,牛肉需求增长 12%。在佛山、中山等地,优质牛源报价突破 16 元 / 斤,商家为保证食材供应,高价抢购优质牛源,推动价格持续上扬。
而云南、贵州地区,受越南边贸牛低价冲击陷入困境。边贸牛均价仅 13 元 / 斤,本地养殖户为销售被迫降价促销,部分地区 500 斤以下小牛价格跌至 13.5 元 / 斤,低于养殖成本 1 元 / 斤。中小散户亏损面达 60%,大量养殖户退出市场,养殖场经营状况不佳。
三、三大核心驱动因素分析
(一)供应端:产能去化深化,短期缺口凸显
肉牛市场供应端面临严峻挑战,能繁母牛存栏量持续下滑,产生连锁反应。数据显示,全国能繁母牛存栏已连续 18 个月下滑,2025 年三季度较峰值减少超 1000 万头。能繁母牛数量锐减导致新生犊牛数量同比下降 8%,未来肉牛供应面临短缺风险。
在北方,华北、东北地区作为重要肉牛养殖基地,牧草减产加剧供应紧张局面。受极端天气影响,今年这些地区牧草减产 20%,引发饲料短缺问题。养殖户无奈延长育肥牛育肥周期 15 - 20 天,致使市场上适重牛源供应同比减少 12%,进一步加剧供需失衡。
市场上养殖户普遍存在惜售心理,400 - 500 斤的优质小牛惜售比例高达 30%。养殖户期待市场价格进一步上涨以获取更高利润,这种惜售心理导致市场牛源更加稀缺,加剧短期供应紧张局面。
(二)需求端:节后补货回暖,中长期压力犹存
国庆双节后,牛肉市场需求端出现短期回暖。食品加工企业、商超等为补充节日期间消耗的库存,开启补库模式,交易量周增 15%,推动价格短期反弹,市场交易氛围活跃。
然而,这波回暖只是短暂现象,终端消费仍处于淡季。猪肉、鸡肉等替代品价格持续低迷,猪肉均价 11 元 / 公斤,鸡肉 7.5 元 / 公斤,这些低价替代品分流了牛肉需求,全国牛肉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 3%。
餐饮企业作为牛肉重要消费终端,为控制成本,转向采购低价进口冻肉,国产鲜肉市场份额被压缩至 60%,国产牛肉市场竞争压力巨大。
(三)成本端:饲料高位运行,养殖利润承压
肉牛养殖成本居高不下,给养殖户带来较大压力。虽然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较 9 月高点回落 5%,但育肥牛养殖成本目前仍达 15.5 - 16 元 / 斤,与市场均价基本持平。养殖户每卖出一斤牛肉利润微薄,自繁自养户头均利润不足 50 元,与去年同期的 300 元相比大幅下降,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在成本压力下,部分养殖户因资金链紧张提前出栏。450 斤以下小牛出栏比例达 25%,这些小牛未达最佳出栏体重,过早出栏拉低市场整体均价 0.8 元 / 斤,影响牛肉品质和市场口碑,使肉牛产业陷入恶性循环。
四、后市展望:短期震荡筑底,中长期关注产能修复
(一)短期走势:供需博弈下延续窄幅震荡
未来 1 - 2 周,肉牛市场将继续处于供需博弈的胶着状态,价格大概率延续窄幅震荡走势。随着北方新季牧草上市,饲料供应紧张局面有所缓解,部分养殖户可能选择逢高出栏,这将对价格上行形成一定压制。预计全国均价将在 14 - 15 元 / 斤区间波动。
在南方销区,若终端消费未能持续回暖,边贸牛的持续冲击将加剧市场竞争,价格存在二次探底风险,低价区价格甚至可能下探至 12.5 元 / 斤。
不过,屠宰企业库存目前处于中低位水平,仅约 15 天销量,其逢低补库需求可能成为市场的稳定因素,支撑价格小幅反弹。
(二)中长期拐点:产能去化与消费旺季共振
从长远来看,若 11 月能繁母牛存栏止跌回升,将标志着肉牛产业产能去化进入尾声,产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叠加元旦、春节前食品加工企业的备货潮,市场需求将大幅增长,牛价有望在 12 月迎来季节性回升,优质牛源价格或突破 17 元 / 斤。
对于市场参与者,建议养殖户着眼长远,优化存栏结构,适时补栏优质犊牛,为未来市场竞争奠定基础;屠宰企业应加强与规模化养殖场合作,建立稳定供应渠道,锁定低价牛源,保障企业稳定运营;终端消费者可关注近期低价窗口期,储备高品质牛肉,以节省开支。(数据支持: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一亩田农业网、卓创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