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全国均价呈窄幅震荡态势,品种差异显著
(一)主流品种价格出现分化,西门塔尔牛领涨市场
截至 2025 年 10 月 24 日,全国肉牛均价为 13.62 元 / 斤,较上周微幅上涨 0.3%,持续保持窄幅震荡的走势。从品种维度分析,西门塔尔牛均价达 13.59 元 / 斤,涨幅为 1.72%。因其具备 “出肉率高、适应性强” 的显著优势,在吉林、山东等主要产区,其成交价处于 14 - 16 元 / 斤区间。而黄牛肉价为 13.17 元 / 斤,跌幅 2.01%。受进口低价牛肉的冲击,河南、河北等地散户大量抛售,致使价格承受较大压力。
(二)区域价差扩大至 3 元 / 斤,南北分化趋势加剧
北方主产区呈现 “量增价跌” 的态势:内蒙古赤峰育肥牛价格为 12.3 元 / 斤,跌幅 1.6%;河北张家口普通肉牛价格在 12.2 - 13.5 元 / 斤,较全国均价低 10%。南方销区价格则稳中有升:广东珠三角育肥牛价格在 14.2 - 16.2 元 / 斤,福建福州优质牛源价格高达 16.8 元 / 斤。价格溢价的核心因素在于本地屠宰场的刚性采购需求以及活牛外销限制。
二、三大驱动因素主导当前市场行情
(一)供应端:存栏量处于高位与优质牛源紧缺现象并存
全国肉牛存栏量达到 9800 万头,同比增长 2.3%,但结构矛盾较为突出。其中,500 - 800 斤架子牛供应过剩,占比 40%,成交价在 13 - 14 元 / 斤;1300 斤以上育肥牛供应紧俏,占比 25%。在山东临沂、河南商丘等地出现 “抢牛” 情况,价格突破 16 元 / 斤。吉林某养殖场反馈:“优质育肥牛出栏量减少 15%,屠宰场不得不提高收购价格。”
(二)需求端:终端消费疲软与屠宰场补库行为
并存受经济环境影响,家庭消费同比下降 3%,北京、上海等地商超牛肉销量连续两个月下滑。然而,屠宰企业库存周转天数降至 22 天(正常水平为 30 天),河北、山东等地屠企趁价格较低集中采购架子牛,促使短期价格止跌。数据显示,全国屠宰开工率提升至 65%,分割品入库量增长 10%,旨在对冲春节前的消费旺季需求。
(三)成本端:饲料价格回落缓解养殖成本压力
玉米均价为 2337 元 / 吨,跌幅 0.5%;豆粕均价 3202 元 / 吨,跌幅 0.2%。育肥牛养殖成本降至 12.8 元 / 斤,相较于 8 月下降 0.5 元 / 斤。内蒙古养殖户表示:“成本下降使我们拥有了一定的挺价空间,400 斤以下牛犊惜售率达 30%,等待春节前行情好转。”
三、区域市场特写:北方 “量增价跌” 与南方 “稳价缩量”
(一)北方主产区:恐慌性抛售拉低市场均价
在河北、山东等地出现 “小牛低价甩卖” 现象,500 斤以下西门塔尔牛犊价格为 12 - 13 元 / 斤,较正常价格低 1 元 / 斤。主要原因是散户资金链紧张,提前出栏以降低亏损。山西文水肉牛交易市场数据表明,单日成交牛只中,400 - 600 斤牛只占比达 55%,创下近三年同期新高。
(二)南方销区:在进口牛肉冲击下展现韧性支撑
广东、福建等地受进口牛肉(主要来自巴西、阿根廷,到岸价 12 元 / 斤)冲击,普通肉牛价格受到限制,但高端品种价格逆势上涨。例如,潮汕地区飞水牛均价为 16 元 / 斤,涨幅 2%,依托 “火锅食材” 这一细分场景,溢价率达 20%。云南、贵州等地因越南边贸牛入关受限,本地牛价较上月上涨 0.5 元 / 斤,呈现 “外紧内稳” 的格局。
四、后市展望:短期弱势震荡,中期关注两大关键拐点
(一)短期(11 月上旬):供强需弱格局难以改变
屠宰企业库存消化较为缓慢(全国冻品库存超过 80 万吨),加之北方新季玉米上市对饲料成本形成压制。预计均价将维持在 13.5 - 13.8 元 / 斤,500 - 800 斤架子牛价格或下探至 13 元 / 斤。建议养殖户优先出栏低效牛只(日增重<1.2 斤),降低养殖密度。
(二)中期(11 月中下旬 - 12 月):消费旺季或引发价格反弹
随着北方灌肠、南方腌腊等需求启动,终端消费预计增长 10% - 15%,将带动育肥牛价格反弹至 14 - 14.5 元 / 斤。同时,若饲料原料因寒潮出现阶段性涨价,可能促使屠宰场提前囤货,形成 “成本 + 需求” 的双重利好局面。
(三)长期警示:品种改良与全链协同成为破局关键
当前国产肉牛出肉率(55% - 58%)较进口牛(62% - 65%)低 5 个百分点,养殖成本高 15%。业内建议:规模化养殖场应加速引入西门塔尔、安格斯等优质品种(当前占比仅 35%),同时布局 “养殖 - 屠宰 - 深加工” 一体化产业模式,提升牛腩、牛腱等分割品附加值(溢价可达 30%)。
结语:在分化中探寻结构性机遇
2025 年 10 月的肉牛市场,既暴露出低端牛源过剩的短期压力,也彰显了优质品种、南方销区的抗跌韧性。对于养殖户而言,需摒弃 “普涨普跌” 的传统思维,聚焦品种优化与精准出栏;对于从业者来说,南北价差扩大带来的跨区域调运、分割品深加工,正逐渐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消费升级与产业整合的加速推进,肉牛市场正从 “量的扩张” 向 “质的比拼” 转变。唯有把握结构性机会,方能穿越周期的重重迷雾。(数据支持:惠农网、布瑞克农业数据、现代畜牧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