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市场回顾:旺季不旺态势确立,持续下行后现短暂反弹
(一)“金九银十” 传统旺季预期落空,价格加速下探至阶段新低
2024 年生猪市场打破了对 “金九银十” 传统旺季的预期。自 8 月中旬起,猪价呈持续下行态势,进入 9 月,价格不仅未上扬,反而加速下探。据相关数据,9 月初至 10 月 13 日,生猪出栏均价大幅下跌 3.15 元 / 公斤,降幅达 22%,刷新自 2023 年 7 月以来的低点。国庆、中秋双节作为猪肉消费高峰期,市场预期猪价回升,但节前养殖户集中出栏导致生猪供应严重过剩,猪价被进一步压低,一度逼近养殖成本线。此次猪价暴跌使生猪养殖行业陷入困境,行业亏损面超 70%,众多养殖户面临巨大经济压力,部分小型养殖户甚至濒临破产。
(二)多重因素共振引发反弹,10 天涨幅 1 元 / 公斤彰显市场韧性
10 月中旬,市场普遍预期猪价继续下跌之际,猪价迎来修复性反弹。短短 10 天内,生猪出栏均价上涨约 1 元 / 公斤。这一反弹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持续亏损使养殖户心态转变,惜售情绪升温,中小散户资金与抗风险能力较弱,减少出栏量等待猪价回升,部分地区生猪周出栏量环比下降 15%-20%,支撑了猪价。其次,10 月中旬华北、华东等地持续降雨,交通受阻,生猪运输困难,屠宰企业日均收猪量下降 10%-15%,为保证运营提高收购价格,推动猪价上涨。此外,标肥价差扩大至 0.8 - 1 元 / 公斤,吸引投机者入场,华东、华中地区二次育肥入场比例达 25%-40%,栏舍利用率回升至 70%,减少了市场标猪供应,加剧供应紧张局面,推动猪价上涨。
二、反弹驱动因素解析:短期博弈下的供需错配
(一)供应端:短期收缩与结构分化并存
生猪市场供应端呈现短期收缩与结构分化态势。中小散户在价格下跌与亏损加剧情况下,采取 “被动压栏” 策略,延缓生猪上市周期以减少损失。以往出栏均重稳定在 120 公斤左右,当前提升至 125 - 130 公斤,上市周期延缓 1 - 2 周。河南、四川等生猪养殖大省超 60% 中小散户参与压栏,导致当地短期内生猪供应量大幅减少,支撑猪价。
头部企业前期因市场形势判断偏差或经营策略考虑,出栏进度过快致库存减少。10 月下旬主动放缓出栏节奏,全国规模场周度出栏量环比下降 8%,温氏、牧原等大型养殖集团周度出栏量减少幅度达 10% - 15%,市场供应出现 20 - 30 万吨缺口,推动猪价上涨。
二次育肥投机性补栏为市场供应增添变数。标肥价差扩大激发二次育肥群体博弈心态,安徽、山东等地养殖户和投机者集中采购 115 - 130 公斤中大猪,瞄准冬至前后消费小高峰短期育肥获利。按当前养殖进度,二次育肥生猪预计 11 月中下旬出栏,均重可达 140 - 150 公斤。但这种 “快进快出” 策略虽短期内减少标猪供应,却埋下隐患,12 月集中育肥生猪集中出栏将使市场供应面临巨大压力,猪价可能再次下跌。
(二)需求端:边际改善难掩长期疲弱
需求端对生猪市场走势影响深刻,当前呈现边际改善难掩长期疲弱态势。短期来看,全国气温下降,季节性消费回升,南方地区提前启动零星腌腊活动,白条肉日均交易量环比增长 5% - 8%,市场猪肉需求增加。屠宰企业开工率从 28% 小幅回升至 32%,加大生猪收购量。学校、企事业单位集中采购也支撑猪价反弹。
长期视角下,终端消费仍处于历史低位。与 2023 年同期相比,今年 10 月前 20 天全国猪肉零售量下降 12%,反映市场需求疲软。居民收入预期谨慎是关键因素之一,当前经济环境下,居民对未来收入不确定性增加,消费更谨慎,倾向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抑制猪肉消费。肉禽等替代品低价竞争也冲击猪肉市场,鸡肉、鸭肉价格相对较低,满足消费者部分需求,分流猪肉市场份额。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消费疲弱现象明显,当地商超鲜猪肉销量同比减少 15% - 20%。短期季节性因素和集中采购虽能提振猪价,但终端消费长期疲弱制约猪价持续上涨。
三、短期支撑与长期压力:反弹背后的多空博弈
(一)三大短期支撑因素筑牢价格底部
生猪市场虽整体低迷,但存在短期支撑因素。从养殖成本看,当前自繁自养头均成本约 13 - 14 元 / 公斤,外购仔猪育肥成本高达 14 - 15 元 / 公斤,而生猪均价反弹后仅 11.5 - 12 元 / 公斤,多数养殖户每出栏一头生猪承受 100 - 200 元亏损。深度亏损下养殖户利润空间压缩殆尽,杀跌动力不足,产业资本护盘意愿强烈,通过优化养殖管理、降低饲料成本等措施,谨慎选择出栏时机等待猪价回升。
政策与资本双重托底稳定猪价。农业农村部启动年内第二次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计划收储 3 - 5 万吨,释放稳定猪价信号。部分上市猪企回购股份、减少出栏稳定市场预期,如某知名上市猪企回购大量股份。期货市场多头资金入场推动基差修复,为猪价反弹提供资金支持。
存栏结构被动优化也是支撑因素。7 - 9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下降 0.8%,生猪产能逐步调整,中小散户去化速度加快至 1.5%,市场生猪供应结构更合理。夏季高温导致仔猪成活率下降 5% - 8%,减少未来生猪供应量。存栏结构优化使 2025 年 1 - 2 月生猪供应阶段性紧张,为当前猪价提供远期利好预期支撑。
(二)中期压力犹存,反弹或为 “昙花一现”
当前猪价虽反弹,但中期压力仍存,反弹可能短暂。产能过剩格局未根本改变,截至 9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 4280 万头,仍高于正常保有量 4%,理论上生猪供应量将维持高位至 2025 年一季度。二次育肥增加市场不确定性,12 月大猪出栏量预计增加 15% - 20%,可能引发新一轮价格踩踏,使猪价再次下跌。
消费旺季兑现存疑。冬季腌腊需求是猪肉消费重要支撑,但今年猪肉价格同比下跌 30%,居民消费习惯改变,更多转向低价冻品及禽肉,预计腌腊季猪肉消费量同比减少 10% - 15%,对市场需求打击较大。若 11 月气温偏高,腌腊活动减少,或经济数据不及预期,居民消费能力下降,需求端难承接供应增量,猪价将失去上涨动力。
饲料成本上涨倒逼压栏松动。当前玉米价格维持在 2.8 元 / 公斤高位,豆粕价格反弹至 4500 元 / 吨,二育养殖成本日均增加 1.2 - 1.5 元 / 公斤。压栏时间延长使养殖户资金周转压力增大,中小散户资金实力较弱,可能在 11 月中旬集中出栏,导致市场生猪供应量瞬间大增,形成 “多杀多” 局面,猪价将再次受冲击。
四、后市展望:短期震荡筑底,中期静待产能去化
(一)短期走势:11 月上中旬或现 “二次探底”
生猪市场短期走势充满不确定性。预计 10 月底猪价在 11.5 - 12 元 / 公斤狭窄区间震荡,养殖户在亏损边缘挣扎,既盼猪价上涨又担心压栏风险;屠宰企业观望寻找最佳收购时机。11 月初,前期二次育肥猪源陆续出栏,规模场为完成月度出栏目标加大出栏力度,猪价可能回落至 11 - 11.5 元 / 公斤。若南方腌腊顺利启动,随着气温下降,居民腌制腊肉带动白条肉销量上升,冬至前猪价有望反弹至 12.5 - 13 元 / 公斤,但突破 13 元 / 公斤关口概率较低,因生猪供应仍过剩,猪肉库存较多,对猪价上涨形成阻力。
(二)中长期拐点:产能去化深度决定行情高度
从长远看,2024 年四季度生猪市场核心矛盾是 “被动压栏” 与 “主动去产能” 的赛跑,决定未来猪价走势和行业发展方向。若散户加速退出市场,能繁母猪存栏量月均去化达到 1% 以上,未来生猪供应量将减少,市场供需趋于平衡,预计 2025 年二季度生猪市场迎来周期反转,猪价逐步回升。
若二次育肥等投机行为持续,压栏现象常态化,过剩产能去化将延迟,市场生猪供应长期过剩,猪价继续承压,2025 年一季度猪价甚至可能再创 10 - 11 元 / 公斤新低,行业面临更严峻挑战。当前生猪市场反弹本质是超跌后的情绪修复,非供需格局真正逆转。养殖户应理性看待短期价格波动,避免盲目跟风压栏。行业需加速淘汰低效产能,提升消费韧性,打破 “旺季不旺、淡季更淡” 困局。未来 3 - 6 个月,产能去化速度与消费复苏强度是决定猪价走向的核心变量,只有产能有效控制,消费市场逐渐复苏,生猪市场才能实现稳定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