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全国猪肉价格呈小幅回调态势,区域分化特征显著
 
	  (一)全国均价微降,三连涨态势终结截至 2025 年 10 月 30 日 14:00,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 17.96 元 / 公斤,较前一日下降 0.4%,连续三日的小幅上涨趋势宣告结束。相关数据表明,当日最高价出现在福建福鼎市场,价格为 27.3 元 / 公斤;最低价出现在安徽合肥周谷堆市场,价格为 14.74 元 / 公斤,南北价差达到 12.56 元 / 公斤,华北、华东低价区域与华南、西南优质产区之间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价格梯度。
 (二)区域市场表现冷热不均:北方以低价促进销量,南方则以稳价为主要策略
 
	  北方冻品区:由于供应过剩,价格受到压制。河北石家庄、山东济南等主要产区的均价在 16 - 18 元 / 公斤之间,较上月下跌 1% - 2%。屠宰场冻品库存周转率降至 15 天(正常水平为 20 天),北京新发地大宗价格为 15.65 元 / 公斤。因 10 月生猪出栏量环比增长 5%,标准体重生猪集中上市,导致短期内市场供过于求。南方活猪区:凭借消费惯性,市场表现出一定韧性。广东佛山、云南昆明等地依托本地消费偏好,均价在 18 - 22 元 / 公斤之间,较北方存在 10% - 20% 的价格溢价。深圳、广州农贸市场走货量周环比增长 3%,本地 “烧腊”“煲汤” 等需求较为旺盛,50 公斤以下小猪的溢价达到 15%,形成了 “北低南高” 的市场格局。
 二、三大核心因素驱动猪肉价格下行
 (一)供应端:产能过剩与进口冲击双重压力并存
 
	  国内生猪出栏量持续增长: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10 月全国生猪出栏量环比增长 4.8%,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38 万头,仍高于正常保有量水平。这意味着,从理论上来说,未来 6 个月猪肉供应将维持在较高水平。以山东、河南等地为例,当地规模养殖场出栏计划完成率达到 110%,500 公斤以上大猪占比超过 30%,进一步加剧了短期供应过剩的局面。进口猪肉以低价冲击国内市场:2025 年 1 - 9 月,猪肉进口量达到 38.7 万吨,同比增长 9.2%。新西兰、澳大利亚冻猪肉到岸价低至 12 元 / 公斤,较国产猪肉价格低 33%。在北方冻品市场,受此影响,价格承受较大压力,进一步拉低了全国猪肉均价。
 (二)需求端:消费淡季与替代效应双重抑制
 终端消费表现疲软:受经济环境影响,家庭猪肉采购量同比下降 8%,北京、上海商超冷鲜肉销量增幅收窄至 2%。餐饮端虽推出 “特价红烧肉”“猪肉馅促销” 等活动,但客单价下降 10%,主要依赖低价策略吸引消费者。这表明,当前猪肉消费市场缺乏足够的增长动力,难以支撑价格上涨。
 低价蛋白产品分流市场需求:同期生猪均价为 12.56 元 / 公斤(约 6.28 元 / 斤),鸡肉价格为 8 元 / 斤,显著低于猪肉价格(约 8.98 元 / 斤)。家庭及食堂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猪肉在蛋白消费中的占比降至 45%,创下近五年新低。这种替代效应,使得猪肉市场份额进一步被压缩。
 (三)成本端:饲料价格下降缓解部分压力,但养殖利润收窄玉米、豆粕价格
 
	  从高位回落,生猪养殖成本降至 16.8 元 / 公斤,自繁自养利润压缩至 1.16 元 / 公斤,较上月减少 0.8 元。北方规模养殖场为加速回笼资金,500 日龄以上老猪出栏比例达到 40%,周度出栏量环比增长 15%,形成 “量增价跌” 的局面。尽管饲料成本下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压力,但养殖利润的收窄,仍促使养殖户加快出栏节奏,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三、产业链影响:消费者受益,养殖户面临压力
 
	  (一)消费者:生活成本降低,“吃肉自由” 窗口期来临
 
	  猪肉价格下降直接使民生受益,家庭月均肉类开支减少约 50 元。数据显示,10 月农贸市场猪肉销量周环比增长 5%,排骨、五花肉等热销品类降价幅度达到 10% - 15%,部分商超推出 “猪肉买赠” 活动,带动冷冻肉、预制菜销量增长 20%,消费者对猪肉的选择空间进一步扩大。(二)养殖户:利润缩水,中小散户加速退出市场
 
	  全国 50 头以下生猪散户退出率达到 12%,山东、河南等地因连续 6 个月盈利不足,超过 30% 的中小养殖户选择 “逢高出栏、减少补栏”。15 公斤外三元仔猪均价为 20.14 元 / 公斤,较去年同期下跌 29.5%,显示出市场对远期产能的悲观预期。(三)餐饮与加工端:成本下降,利润空间得以重构
 
	  餐饮企业原材料成本降低 8% - 10%,部分连锁品牌推出 “猪肉汉堡降价”“猪肉水饺买一送一” 等促销活动,客单价虽有所下降,但翻台率提升 15%。加工企业加大香肠、腊肉等腌制品生产,10 月猪肉深加工品产量增长 12%,有效消化了过剩库存。四、后市展望:短期震荡筑底,中长期取决于产能去化情况
 
	  (一)短期(11 月上旬):在供需博弈下或现阶段性反弹
 
	  11 月上旬,猪肉市场将进入供需博弈的关键时期,价格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从有利因素来看,北方地区受寒潮降温影响,居民对炖肉、饺子等美食的需求增加,为猪肉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南方地区,“双十一” 电商促销活动正在火热进行,这无疑将拉动冻品采购,进一步推动猪肉市场的发展。预计全国均价将在 17.5 - 18.5 元 / 公斤区间内震荡,低价区域或有 1% - 2% 的反弹幅度。然而,市场也存在一定风险。若集团猪场周度出栏量增长 10%,或二次育肥猪集中出栏,价格存在继续下探 0.5 - 1 元 / 公斤的可能性。养殖户的恐慌性抛售也可能对市场造成冲击,需予以密切关注。
 (二)中长期(12 月 - 春节):产能去化程度决定价格反弹高度从 12 月到春节期间,产能去化将成为决定猪肉价格反弹高度的关键因素。若 10 - 12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单月去化超过 1%,2026 年春季生猪供应缺口将达到 5%,春节前猪肉价格有望冲击 20 元 / 公斤。反之,若出栏压力持续存在,价格或在 17 - 19 元 / 公斤区间内窄幅波动。
 值得关注的是,广东、广西试点 “集中屠宰 + 冷链配送” 模式,未来优质冷鲜肉溢价或扩大至 2 元 / 公斤以上。建议养殖户关注 50 - 70 公斤中规格生猪培育,对接高端商超渠道,以获取更高收益。
 (三)操作建议
 消费者:在价格处于 15 - 18 元 / 公斤的低价区间时,储备冷冻猪肉,并关注电商平台 “双十一” 促销活动(如京东生鲜满 300 减 50),以获取更高的性价比。
 养殖户:50 公斤以上标准体重生猪在价格达到 18 元 / 公斤时,可分批出栏;谨慎补栏(目标价格为低于 20 元 / 公斤的仔猪),以降低远期风险。
 餐饮从业者:利用成本优势推出猪肉特惠套餐,布局地方特色猪肉制品(如四川腊肉、广式腊肠),抢占旺季市场份额。
 结语:在调整中寻求新的平衡
 当前猪肉价格的小幅回落,是产能过剩与消费转型的必然结果。短期来看,消费者迎来 “吃肉自由” 的实惠阶段,而养殖户则需直面利润缩水的挑战;长期来看,产业将加速向 “规模化、品牌化” 方向转型,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将逐步完善。对于产业链各环节而言,唯有把握供需节奏、强化成本控制,才能在周期波动中占据有利地位 —— 毕竟,每一次价格调整,都是市场重新洗牌的机遇。(数据支持: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卓创资讯、钢联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