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周市场动态:稳中有跌,区域分化显著(一)价格走势:主稳略降,结构分化明显
 本周(10 月 16 日 - 10 月 23 日),国内肉牛市场延续 “稳中有跌” 态势。全国育肥公牛均价为 25.6 元 / 公斤,较上周微降 1.2%。不同品类表现存在显著差异:
 育肥公牛:东北产区报价相对坚挺,辽宁地区为 3.65 元 / 斤;华东、华中地区跌幅稍大,河南地区价格在 3.50 - 3.52 元 / 斤。屠宰企业压价采购与养殖户惜售情绪相互交织,市场呈现 “量稳价弱” 格局。
 犊牛:全国均价为 32 元 / 公斤,较上月下跌 5.8%。补栏成本高企且后市预期不明朗,养殖户补栏积极性降至近半年低点,中小散户补栏量同比减少 30%。
 淘汰母牛与繁殖母牛:2 - 4 岁青年淘汰母牛交易占比超过 50%,均价稳定在 22 - 24 元 / 公斤;繁殖母牛因养殖周期长、利润微薄,留种意愿持续低迷,基础母牛存栏量较年初下降 3.2%。
 (二)区域特征:北方稳、南方弱,消费端传导不畅
 
	  北方主产区(内蒙古、河北)受屠宰企业库存消化缓慢影响,价格承压但跌幅有限;南方销区(广东、浙江)终端需求疲软,牛肉批发价环比下降 2%-3%,部分经销商反馈成交率同比减少 15%。华北地区机关、高校团餐需求节后小幅回升,成为短期消费支撑点,但餐饮终端对高价牛肉的接受程度仍处于低位。二、驱动因素:供应宽松与外部冲击交织
 (一)国内供需:存栏下降与短期出栏激增并存存
 
	  栏结构失衡:能繁母牛作为肉牛产业的基础,其存栏量的变化对产业影响重大。当前,能繁母牛存栏已连续 6 个季度下滑,最新数据显示,基础母牛数量较 2023 年峰值减少 4.1%。这一趋势意味着犊牛供给的断层风险正在加剧,未来肉牛出栏量可能面临下行压力。不过,在短期,9 - 10 月全国肉牛出栏量环比增长 8.7%,主要原因是养殖户趁着秋末冬初肉牛膘情较好,集中出栏育肥牛,阶段性缓解了市场供应紧张预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后续市场潜力。成本支撑失效:饲料成本是肉牛养殖成本的关键构成部分,占比超过 60%。今年以来,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高位回落,以玉米为例,其价格较上半年下降 8.3%,豆粕价格降幅达 11.2%,使得育肥牛养殖成本较上半年下降 5.5%。这本应是养殖户的利好消息,但屠宰企业凭借成本下降契机,进一步压价采购,养殖户盈利空间被大幅压缩至 100 - 300 元 / 头,中小散户亏损面更是高达 45%,严重打击了养殖积极性。
 (二)外部环境:进口高企与替代品挤压双重施压
 
	  进口牛肉冲击持续:2025 年 9 月,中国牛肉进口量达 31.59 万吨,环比增长 23.04%,同比增长 44.77%,1 - 9 月累计进口 212.51 万吨,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来自巴西、阿根廷的低价冻品到岸价仅 49.63 元 / 公斤,与国产鲜牛肉 61.88 元 / 公斤的价格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下游加工企业为降低成本,进口替代率提升至 60%,严重挤压国产牛肉市场份额。替代品竞争加剧:猪肉、鸡肉作为牛肉的主要替代品,价格处于低位运行。生猪均价 17 元 / 公斤、白羽肉鸡 3.5 元 / 斤,其性价比优势吸引消费者在日常饮食中更多选择这些肉类,导致牛肉在肉类消费中的占比下降至 12.7%,较去年同期减少 1.5 个百分点,进一步削弱了牛肉市场需求。
 三、后市展望:短期承压,长期关注两大变量
 (一)下周预测:稳中有跌,区域分化或加剧
 价格走势:综合供需两端压力,预计下周犊牛价格延续偏弱调整态势,跌幅可能在 1%-2%,主要原因是养殖户补栏谨慎,市场需求难有明显起色。育肥牛均价可能小幅回落至 25 - 25.5 元 / 公斤,养殖端虽有惜售情绪,但屠宰企业压价采购仍将主导市场价格走向。牛肉出厂价稳中微降,不过批发端受机关、高校团餐需求提振,有望止跌企稳,维持在 61 - 62 元 / 公斤区间。
 区域差异:从地域上看,东北、西北产区凭借丰富的养殖资源和养殖户较强的惜售心理,价格抗跌性较强,预计跌幅控制在 1% 以内;而华东、华南销区因终端消费疲软,对价格敏感度高,跌幅可能扩大至 3%-5%,部分高价区域(如上海、深圳)牛肉零售价可能降至 70 元 / 公斤以下。
 (二)中长期关键变量:政策与消费双轮驱动
 政策窗口期临近:备受关注的进口牛肉保障性措施调查结果预计 11 月底公布,这将成为影响市场格局的关键变量。若实施关税调整或配额限制,进口牛肉成本将增加,国产牛肉市场份额有望回升 2%-3%。以 2024 年为例,部分品类进口牛肉关税上调 10% 后,国产牛肉在商超渠道的销量提升 12%,养殖户信心显著增强,补栏积极性提升 15%,有效带动产业上游复苏。
 冬季消费旺季效应:随着低温天气来临,火锅、炖煮类牛肉需求将迎来爆发期,预计 11 - 12 月终端消费环比增长 10%-15%,家庭消费、餐饮堂食对雪花牛肉、牛腩等部位需求激增。但需警惕进口冻品集中到港(预计月均 27 - 30 万吨)对价格的压制作用,若市场消化能力不足,价格仍有下行风险,企业需提前布局库存管理与销售渠道拓展。
 四、策略建议:降本增效,把握周期机遇
 面对当前肉牛市场的复杂局势,从业者需从养殖、流通与加工等多环节入手,优化运营策略,在困境中寻求突破,为产业复苏积蓄力量。
 (一)养殖端:优化结构,严控成本
 降本增效:推广 “TMR 全混合日粮” 技术,依据肉牛不同生长阶段营养需求,将本地秸秆、糟渣类饲料与精料科学配比,搅拌均匀后投喂。以山东某规模化养殖场为例,通过这一技术,利用当地丰富的玉米秸秆、酒糟等资源,替代部分高价精料,饲料成本降低 12%,且肉牛日增重提升 8%,料肉比优化 10%。在疫病防控上,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定期消毒、免疫接种,例如在仔猪阶段,精准落实疫苗接种计划,可将仔猪成活率提升至 95% 以上,有效减少因疫病造成的隐性损失。
 出栏节奏管理:养殖户应摒弃盲目压栏心态,当育肥牛体重达 1300 斤以上,膘情良好时,及时出栏。以近期市场价格波动情况来看,适时出栏能锁定每头牛 100 - 300 元的微薄利润,避免价格进一步下滑导致亏损扩大。繁殖场需着眼长远,优化牛群结构,优先留存 2 - 4 岁优质母牛,这类母牛繁殖性能强、产犊质量高;及时淘汰老龄(8 岁以上)、低产母牛,降低养殖成本,提升繁殖效率,为后续产能恢复奠定基础。
 (二)流通与加工端:关注价差,拓展渠道
 进口冻品套利:目前国产鲜牛肉与进口冻品存在 12.26 元 / 公斤的价差,这为加工企业提供了套利空间。企业可加大进口冻品采购量,进行精细化分割加工,将进口冻肉制成牛排、牛腩块等产品,还可开发预制菜(如牛肉煲、牛肉意面)、调理品(牛肉丸、牛肉饼)等高附加值产品。以某知名预制菜企业为例,通过这一策略,产品毛利率提升 9%,市场份额在半年内扩大 15%,有效抵御了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团餐渠道深耕:积极对接机关、高校、企业食堂等团餐客户,了解其饮食需求与采购标准,定制开发特色牛肉产品。例如为高校食堂提供价格亲民、营养丰富的卤牛肉,为企业食堂配送方便烹饪的牛肉丸。与团餐客户签订长期批量采购协议,稳定销量,减少对零售终端的依赖,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
 (三)风险提示:警惕产能过度去化
 当前母牛屠宰率攀升至 22%,远超 18% 的警戒线。母牛作为肉牛产业的源头,过度屠宰将导致 2026 - 2027 年犊牛供给大幅减少,形成供应缺口,影响产业长期稳定发展。从业者务必密切关注政策动向,如政府对肉牛产业的补贴、进口调控政策等。在市场价格低位时,逢低补栏优质牛犊,扩充基础母牛存栏量,为下一轮市场上行周期储备产能,避免陷入产能短缺困境。
 结语:穿越周期迷雾,坚守品质初心
 肉牛市场目前正处于 “外压未减、内需待振” 的复杂困境,经历着深度调整的阵痛。短期的价格波动、供需失衡,实际上是产业内部产能出清与市场重构的必经阶段。在这充满挑战的时刻,肉牛产业从业者需要坚守品质,不断提升自身的运营管理水平。
 从品种改良入手,积极引入优质种源,开展科学的杂交繁育,培育出更适应市场需求、生长性能更优、肉质更上乘的肉牛品种,以此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同时,借助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手段,如精准的营养调控、智能的养殖设备应用、严格的疫病防控体系,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确保每一头出栏的肉牛都健康达标,品质过硬。
 在销售端,打破传统的销售模式,积极探索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兴渠道,拓宽销售半径,直接触达终端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的损耗。通过建立品牌,讲好品牌故事,赋予产品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寒冬虽冷,但希望已在土壤中悄然萌芽。肉牛产业的发展如同四季更迭,有寒冬,就必有暖春。只要从业者们坚守品质、理性应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创新进取的精神,定能穿越周期的迷雾,迎来肉牛产业下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