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市场复盘:短期反弹背后的结构性矛盾
(一)价格走势:超跌反弹而非趋势反转
近期,生猪市场出现了久违的价格反弹。截至 10 月 24 日,全国生猪均价达到 11.81 元 / 公斤 ,较上周上涨 0.63 元 / 公斤,相较于 10 月中旬的低点,更是反弹了 1.2 元 / 公斤。这一走势看似市场短期内获得了强劲动力,但经深入分析,实则为超跌后的修复行情,并非趋势反转。与 2024 年同期的 17.8 元 / 公斤相比,今年猪价跌幅达 33.6%。在山东、河南等主产区,散户出栏价在 11.5 - 12 元 / 公斤区间波动,规模场凭借成本控制优势,价格略高于散户 0.3 - 0.5 元 / 公斤。整体市场呈现普涨态势,但涨幅有限,难以形成大幅上涨的市场行情。
(二)存栏结构失衡催生短期供需错配
此轮反弹背后,存栏结构失衡是关键因素。根据卓创资讯数据,二次育肥的火爆导致市场供需在短期内出现错配。全国样本企业二次育肥周度销量从 9 月 12 日的 7908 头激增至 10 月 17 日的 48939 头,增幅高达 518.85% 。这使得原本应直接流向市场的标猪被二次育肥中途截留,市场上直接可售的标猪供应大幅减少,造成阶段性 “缺猪” 现象。
与此同时,生猪出栏均重持续下滑,目前已降至 123.43 公斤。散户因标肥价差不断扩大(目前已达 0.8 元 / 公斤),惜售情绪强烈,期望通过延长养殖时间获取更高收益。南方地区受此影响,二育进场积极性大增,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需矛盾,推动短期猪价上涨,但上涨的持续性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二、驱动因素:情绪面主导的阶段性修复行情
此轮猪价反弹的驱动因素较为复杂。从短期视角分析,情绪面和季节性因素是推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从长期来看,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峻,政策调控虽在持续推进,但去产能进程仍需时日。
(一)短期三大核心催化因子
季节性消费回暖打开反弹窗口:随着全国气温降低,猪肉消费市场迎来季节性复苏。在华北、华东等传统猪肉消费大区,数据显示环比消费提升 15% 。火锅、卤味等终端消费场景对中大猪需求大增,标猪与肥猪价差扩大至 1 元 / 公斤 。这促使养殖端压栏增重,期待获取更高收益。某大型屠宰厂数据显示,10 月下旬白条肉销量较中旬增长 22% ,终端补货需求集中释放,为猪价反弹提供了有力需求支撑。
二次育肥情绪升温形成 “抽水效应”:二育户在猪价低位时大规模补栏。在河南、江苏等地,300 斤以上大猪存栏量一周内增长 18% ,对市场供需结构产生显著影响。但需注意,当前二次育肥成本已攀升至 8.5 元 / 斤 ,若猪价突破 12.5 元 / 公斤,二育盈利空间将压缩至 200 元 / 头 。届时,二育户后续进场动力可能减弱,对猪价反弹持续性构成潜在威胁。
养殖端惜售与集团场缩量共振:散户因亏损加剧(自繁自养亏损已达 202 元 / 头 ),放缓出栏节奏。规模场因月度出栏计划完成率超 90% ,采取 “缩量挺价” 策略。10 月前 20 天,集团场生猪销量环比减少 8% ,导致市场短期内出现 “供应真空期”,市场可交易生猪数量减少,推动价格上涨。
(二)长期供需基本面未改宽松格局
产能过剩压力仍在释放:尽管 8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下降 0.1%,为 4038 万头 ,但仍高于正常保有量 3900 万头 ,超出幅度达 3.5% 。4 - 5 月新生仔猪数同比增长 12% ,预示 10 - 12 月生猪理论出栏量将超 6 亿头 。未来数月,市场生猪供应压力将持续增大,限制猪价反弹高度。
政策调控加速产能去化预期:农业农村部 “双重 100 万头” 调减任务稳步推进,头部企业和地方合计调减能繁母猪 200 万头 。同时,环保监管趋严,9 月规模场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 0.28% ,中小散户在政策调控和市场压力下加速退出。虽短期内产能过剩局面难以改变,但这些举措为 2026 年产能出清奠定基础,有望引导市场供需结构逐步走向平衡。
三、多空博弈:短期情绪与长期压力的角力
当前,猪价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市场多空双方力量博弈激烈,短期情绪面与长期基本面压力相互交织,不仅体现在供需两端,还反映在资金面的情绪波动与理性回归上。
(一)供应端:短期收缩 vs 中期过剩
短期:二次育肥和压栏行为导致 10 月标猪供应减少约 300 万头,屠宰厂收购难度大幅上升。以河北、山东等地为例,屠宰厂原本日收购标猪 5000 头,现仅能收购 3500 头 。为保证屠宰量,屠宰厂平均每公斤提价 0.2 元收猪,短期供应收缩推动价格上涨。
中期:Mysteel 数据显示,9 月商品猪存栏 3684.99 万头,环比增 1.44%。若 11 月二育集中出栏,将引发阶段性供应洪峰,市场供大于求局面加剧,猪价反弹高度将受到极大压制。
(二)需求端:旺季预期 vs 现实分化
利好因素:11 - 12 月南方腌腊季启动,预计拉动猪肉消费增长 10% - 15% 。同时,当前冻品库容率仅 17.84%,处于历史低位,贸易商补库需求强烈,为猪价上涨提供支撑。
利空因素:9 月生猪进口量达 31.59 万吨,进口猪肉增加市场供应压力。冻品低价冲击鲜肉市场,农贸市场冻猪肉价格比鲜肉每公斤便宜 2 - 3 元 。此外,居民肉类消费结构向鸡鸭等禽类转变,猪肉替代压力较大,削弱需求端对猪价的支撑力度。
(三)资金面:情绪驱动 vs 理性回归
期货市场持仓量变化反映市场参与者情绪与预期。2601 合约持仓量一周内增加 5 万手,达 35 万手 ,资金关注度空前提高,多空博弈白热化。但现货与期货价差扩大至 800 元 / 吨 ,显示市场短期情绪与长期基本面存在分歧。东兴证券认为,当前猪价反弹主要受短期情绪影响,缺乏基本面有力支撑。11 月初二育集中出栏后,市场供需关系可能再次失衡,猪价或迎来回调。
四、后市展望:震荡筑底期的三大关键节点
生猪市场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价格走势虽充满不确定性,但也蕴含机遇与挑战。在震荡筑底过程中,短期、中期和长期价格走势受不同因素主导。
(一)短期(10 月底 - 11 月中):情绪驱动下的震荡期
10 月底到 11 月中旬,猪价大概率在 11.5 - 12.5 元 / 公斤区间震荡。二次育肥进场节奏是影响猪价走势的核心变量。若南方地区二育持续积极补栏,标猪价格有望挑战 13 元 / 公斤 。反之,若北方二育因成本高企提前出栏,猪价可能回落至 11 元 / 公斤附近 。如 2024 年 11 月,北方二育集中出栏导致当地猪价一周内下跌 0.8 元 / 公斤 。
(二)中期(11 月下旬 - 12 月):供应压力显性化阶段
11 月下旬至 12 月,前期压栏大猪将集中出栏,规模场为完成年度出栏计划也将加大出栏量(预计 12 月出栏计划相比 11 月增加 15% ),市场供应压力显性化。猪价或面临二次探底,低点可能触及 11 元 / 公斤 。但农业农村部产能调控政策通过收储等手段调节市场供需,为猪价提供托底支撑,如 2025 年 10 月广东省启动一级预警收储带动猪价短期反弹 。
(三)长期(2026 年一季度后):产能去化驱动估值修复
长期来看,若能繁母猪存栏顺利降至 3900 万头以下 ,产能过剩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加之饲料成本回落(目前玉米现货价已跌至 2259 元 / 吨 ),生猪养殖成本降低。在成本下降和供需结构改善双重作用下,生猪养殖有望在 2026 年二季度进入盈利修复期。届时,长期猪价中枢或上移至 14 - 15 元 / 公斤 ,为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如同 2019 - 2020 年产能深度去化后猪价大幅上涨、行业盈利显著提升 。
五、给从业者的策略建议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生猪市场环境下,养殖户、贸易商和投资者需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一)养殖户:顺势出栏,规避情绪博弈
标猪养殖户:建议在猪价达到 12.5 元 / 公斤以上时,分批出栏,锁定收益。避免过度压栏,防止后期市场供应集中释放导致猪价暴跌。如河南养殖户小李因过度压栏,期望猪价涨至 15 元 / 公斤 ,最终只能以 10 元 / 公斤低价出栏,损失惨重。
二育户:控制补栏体重在 200 斤以内,降低养殖成本和销售风险。设定 13 元 / 公斤的止盈点,考虑当前市场不确定性和春节后消费淡季风险。2024 年春节后猪价大幅下跌,许多二育户因未及时止盈导致利润缩水甚至亏损。
(二)贸易商:低库存运作,捕捉结构机会
维持 10 - 15 天周转库存:维持此库存水平,既能保障市场供应连续性,又可避免库存积压带来的资金压力和价格风险。2023 年猪价暴跌期间,许多贸易商因库存过高导致资金链断裂。重点采购中大猪对接南方腌腊需求,规避标猪短期溢价风险,把握市场结构性机会。
关注冻品市场:在猪价回调时逢低吸纳分割品,如 2025 年上半年许多贸易商趁机大量收购冻品分割肉,下半年猪价反弹时投放市场获利。利用春节前终端补货提升利润空间,春节前市场需求旺盛,提前布局可满足市场需求并提升利润。
(三)投资者:左侧布局产能去化主线
关注能繁母猪存栏数据:能繁母猪存栏数据是生猪市场的关键指标,月降 0.5% 以上是产能去化加速的积极信号。当存栏量下降,未来生猪供应量相应减少,对猪价产生积极影响。逢猪价回调布局成本控制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如 2018 - 2019 年非洲猪瘟疫情期间,牧原股份等龙头企业凭借成本控制和防疫体系优势实现业绩增长。
警惕短期情绪驱动的炒作:投资者应保持冷静理性,不被市场短期波动左右。长期配置需等待产能去化数据与盈利修复双重确认,只有产能去化实现、市场供需改善,企业盈利能力才能可持续提升。2024 年上半年因情绪驱动的猪价上涨行情,许多投资者盲目跟风买入遭受损失。
结语:在震荡中寻找周期拐点
当前猪价反弹是存栏结构失衡与短期情绪共振的结果,并非供需基本面的彻底反转。行业短期需警惕二育退潮带来的价格波动,长期应聚焦产能去化进度。这是化解当前供应过剩的必要途径,也是孕育下一轮周期的核心动力。只有理性看待短期情绪扰动,才能在周期筑底期把握真正的反转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