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市场现状:中大猪与仔猪行情分化显著
(一)中大猪行情 “淡季不淡”,11 天累计涨幅达 13.86%
10 月下旬,国内生猪市场走势出现反转。自 10 月 14 日止跌回升后,外三元生猪均价由 11.04 元 / 公斤持续攀升,至 10 月 30 日达到 12.57 元 / 公斤,11 天内累计涨幅为 13.86%,实现连续七周上涨。其中,华北和华东地区涨幅居前,山东、河南等地标猪价格突破 13 元 / 公斤。西南地区由于腌腊需求提前启动,140 公斤以上大猪价格溢价达到 0.8 元 / 公斤,部分区域二次育肥户入场比例高达 60%,市场出现 “抢猪大战” 现象。
(二)仔猪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创 21 个月新低
与中大猪市场的火热形成鲜明对比,仔猪价格持续下行。10 月第 3 周,全国仔猪均价为 25.13 元 / 公斤,环比下降 3.5%,同比大幅下跌 29.5%,较 2024 年同期价格腰斩。华东地区仔猪均价低至 24.11 元 / 公斤,仅内蒙古等少数区域价格略有上涨。在全国 28 个省份中,有 24 个省份仔猪价格下跌。华南地区虽以 28.23 元 / 公斤的均价位居全国首位,但较 9 月份仍下降了 5%。当前仔猪市场呈现 “价量双杀” 态势,中小散户补栏基本停滞。
二、中大猪价格 “逆势上涨” 的三大驱动因素
(一)二次育肥集中入场,造成阶段性 “缺猪” 假象
根据卓创资讯数据,截至 10 月 20 日,华东、华中等地二次育肥入场比例普遍在 25%-40% 之间,部分区域超过 60%。山东某养殖合作社表示,10 月中旬收购的 110 公斤生猪,育肥至 130 公斤后每头可多盈利 80 元。这一利润空间吸引大量资金抢购标猪,导致原本应在 11 月出栏的猪源被提前囤积,市场形成约 200 万头的阶段性供应缺口。屠宰企业的收购半径也从 50 公里扩大至 150 公里。
(二)大猪存栏量处于低位,供需矛盾加剧
9 月末,国内 140 公斤以上大猪存栏占比仅为 1.04%,达到近年来同期最低水平。随着气温下降,南方腌腊和北方灌肠需求提前启动,大猪日消耗量环比增长 12%,标肥价差扩大至 0.8 元 / 公斤。某屠宰厂反映,当前大猪收购价格较标猪高出 1.2 元 / 公斤,但仍然供不应求。这促使部分屠宰企业转向采购中大猪,进而带动整体猪价上涨。
(三)集团养殖场 “月末缩量”,市场情绪推动价格上涨
临近 10 月末,牧原、温氏等集团养殖场出栏计划完成率超过 90%,主动将日出栏量缩减 15%-20%。华北某龙头企业单日报价上调 0.3 元 / 公斤,引发市场 “惜售跟风” 现象。同时,期货市场 2601 合约持仓量增加 5 万手,资金对 “旺季预期” 进行热炒,现货市场看涨情绪升温,形成了 “量缩价涨” 的短期投机行情。
三、仔猪价格 “跌穿地板”:信心受挫与周期困境
(一)补栏时间点不利,削弱养殖户补栏热情
当前补栏的仔猪,预计出栏时间集中在 2026 年 2-3 月,处于春节后消费淡季。历史数据显示,该时段生猪价格通常处于年内低谷。以 7 公斤仔猪为例,按照当前 25 元 / 公斤的价格补栏,加上饲料、防疫等成本,出栏成本达到 14 元 / 公斤,而春节后猪价预期仅为 12-13 元 / 公斤,每头猪预计亏损超过 300 元。这使得养殖户补栏意愿降至冰点,9-10 月仔猪订单量同比减少 60%。
(二)产能过剩引发 “恶性循环”
2025 年上半年,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 4038 万头。尽管 9 月后环比有所下降,但 PSY(每头母猪年供仔猪数)提升至 26 头,实际仔猪产出量同比增长 8%,供应过剩压力进一步加大。河南南阳某养殖场存栏 2000 头待售仔猪,虽推出 “买十送一” 促销活动,仍难以扭转市场低迷局面。同时,集团养殖场 “外销转自养” 比例达到 40%,进一步压缩了散户的市场空间,形成 “供应过剩→价格下跌→需求萎缩” 的恶性循环。
四、养殖端面临压力:亏损加剧与信心危机
(一)成本与售价差距扩大,头均亏损近 300 元
10 月第 3 周,全国猪粮比价为 5.22,环比下降 4.4%,猪料比价为 4.56。按照当前价格计算,仔猪育肥模式下每头猪亏损 281.88 元,自繁自养模式下每头猪亏损 150 元。虽然饲料成本因玉米、豆粕价格回落下降了 5%,但仔猪补栏成本仍然较高。规模养殖场完全成本为 13 元 / 公斤,散户成本达到 14 元 / 公斤,均显著高于当前猪价,行业亏损面超过 70%。
(二)猪企巨头业绩下滑,净利润普遍 “腰斩”
新五丰、正邦等上市猪企三季度报告显示,受猪价低迷和成本高企的双重影响,净利润同比下降 50%-70%,部分企业现金流紧张。牧原股份凭借规模优势将成本维持在 13 元 / 公斤,但 1-9 月生猪出栏量达到 6302 万头,同比增长 12%,以量补价策略下毛利率仅为 3.2%。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中小散户退出率达到 25%。
五、后市展望:短期市场博弈加剧,长期信心有待重建
(一)中大猪价格 “冲高回落” 可能性较大,警惕二次育肥集中出栏
短期内,11 月南方腌腊旺季可能将猪价支撑至 13-13.5 元 / 公斤。但二次育肥猪最迟将于 11 月中下旬集中出栏,叠加规模养殖场 12 月出栏计划增加 15%,猪价存在 “二次探底” 风险。分析师建议养殖户在猪价达到 13 元 / 公斤以上时,分批出栏,避免盲目压栏。
(二)仔猪价格 “筑底” 过程漫长,关注产能去化信号
仔猪价格能否反弹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 11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能否下降 0.5% 以上(当前仅下降 0.2%);二是 2026 年春节后消费能否超预期。卓创资讯预计,如果母猪去化加速,仔猪价格可能在 12 月小幅反弹至 26-27 元 / 公斤;否则,将在 24-25 元 / 公斤区间震荡至 2026 年一季度。
(三)行业启示:穿越周期需 “双向突围”
短期策略:中大猪养殖户应抓住价格反弹机会锁定利润,仔猪养殖户应暂停补栏,并加速淘汰低效母猪。
长期策略:规模养殖场应聚焦降低成本(目标是将 PSY 提升至 28 头),散户可转向 “公司 + 农户” 订单养殖模式,以降低市场波动风险。
结语:在分化中寻求确定性
10 月的生猪市场,是短期市场情绪与长期行业周期的激烈交锋。中大猪价格的反弹是供需错配导致的阶段性现象,仔猪价格的低迷则是产能过剩的必然结果。对于行业从业者而言,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并非趋势性反转,而是产能去化阶段的阶段性市场博弈。只有理性应对短期市场波动,加快产能结构优化,才能在 “冰与火” 的双重考验中,迎来真正的行业周期拐点。毕竟,每一次深度调整,都是优质产能重塑竞争力的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