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10 月猪价走势剖析:从成本线边缘到强力反弹的成因探究
 
	 10 月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剧烈,呈现出 “极致反转” 的态势。上旬,市场标猪供应显著过剩,对市场形成较大冲击,外三元均价一路下行至 10.6 元 / 公斤,已逼近 10.5 元 / 公斤的行业完全成本线。在此情形下,中小散户面临较为严重的亏损局面,每出栏一头猪都承受着较大的经济损失。 
  中旬起,市场形势发生明显转变。二次育肥大量集中入场,日均补栏量环比增长 30%,同时南方腌腊季提前启动,这两大因素共同作用,促使猪价在 21 天内快速上涨至 12.4 元 / 公斤。单日最高涨幅达 4.8%,创下 2025 年以来的峰值。 
  从具体数据来看,二次育肥占比迅速提升至 25%,带动 140 公斤以上大猪存栏量每周增长 18%。西南地区屠宰开工率从 28% 提升至 35%,白条肉外调量大幅增加 40%,市场活跃度显著提高。 
  但需明确,这波价格反弹本质上是供需错配的短期修复。前期养殖户大量压栏,导致市场短期内出现缺猪假象,加上市场情绪的共同作用,最终形成了 “淡季不淡” 的非常规市场行情。 
  二、11 月猪价回调原因分析:三大因素引发下行压力
 
	 (一)供应端集中释放 
  10 月猪价反弹后,养殖户出栏意愿强烈。140 公斤以上大猪出栏量每周增长 12%,规模场出栏计划完成率高达 110%。同时,9 月压栏的 500 万头生猪集中上市,使得市场供应量较 10 月初大幅增长 15%。这一情况彻底改变了之前 “短期缺猪” 的市场预期,市场迅速进入供过于求状态。 
  (二)需求端增长乏力 
  南方腌腊季启动缓慢,截至 11 月 5 日,四川、湖南等地腊肉制作进度仅为往年同期的 60%。终端消费市场表现疲软,拖累屠宰企业开工率。全国样本屠宰场开工率仅为 32%,较去年同期低 5 个百分点。冻品库存处于高位,重点企业库存达 45 万吨,同比增长 18%,进一步抑制了鲜肉需求,形成 “供应增加、消费减弱” 的双向挤压局面。 
  (三)二次育肥热度减退 
  标猪与大猪价差持续倒挂,当前价差为 - 0.8 元 / 公斤,二次育肥利润空间大幅压缩。二次育肥亏损面扩大至 30%,入场量较 10 月峰值下降 40%。前期补栏的 200 万头标猪集中出栏,相当于向市场额外投放 1.2 万吨猪肉,对猪价形成较大下行压力。 
  三、11 月猪价走势预判:先抑后扬格局下的反弹空间分析(一)上中旬供应过剩主导,价格或二次探底 
  短期内出栏压力仍然较大,预计 11 月前两周生猪均价或下探至 12 - 12.3 元 / 公斤。北方产区由于集中出栏,价格可能率先回调,如河南、山东等地,猪价或跌至 11.8 元 / 公斤。南方销区受低价猪源冲击,区域价差进一步缩小至 0.5 元 / 公斤以内,市场竞争加剧。 
  (二)下旬腌腊季发力,有望迎来阶段性反弹 
  随着西南、华中等地腌腊需求集中释放,预计将带动屠宰量增长 50%,猪价有望回升至 12.8 - 13.5 元 / 公斤。但冻品出库压力与生猪体重偏大对反弹高度形成限制,预计月出库量增长 20%,生猪均重 128 公斤,超出正常水平 8 公斤,猪价突破 13.6 元 / 公斤阻力位的可能性较低。 
  卓创资讯指出,11 月猪价呈 “√” 型走势,均价环比微涨 1%-2%,但难以摆脱供需宽松的核心矛盾。 
  四、养殖户应对策略:穿越周期震荡的关键举措
 
	 (一)优化出栏策略 
  合理控制体重:120 公斤以下标猪应逢涨出栏,避免过度压栏。每超出 10 公斤,料肉比增加 0.3,成本相应增加 150 元 / 头。 
  把握出栏节奏:关注区域价差,当广东 - 河南价差 > 1.5 元 / 公斤时,可启动跨区调运,利用华东、华南消费韧性锁定利润。 
  (二)强化成本管控 
  调整饲料配方:将玉米占比从 60% 降至 55%,搭配小麦、稻谷等替代粮,可降低成本 0.2 元 / 公斤。 
  加强疫病防控:当前口蹄疫、猪流感高发,建议将防疫预算提升 20%,以避免 “价涨猪亡” 的情况发生。 
  (三)做好长期布局 
  淘汰低效产能:及时淘汰 PSY<22 头 / 年的母猪,这类母猪占比约 15%,降低无效产能损耗。 
  把握政策机遇:河南、新疆等地对 5000 头以上规模场给予 20 万元补贴,符合条件者可申请设备升级改造。 
  结语:于周期底部强化自身竞争力 
  10 月的 V 型反弹只是市场情绪的短期释放,11 月的回调则是产能过剩的理性回归。当前养殖户已进入 “拼成本、拼节奏、拼耐力” 的关键阶段。盲目追涨杀跌将加剧损失,只有聚焦精细化管理,将料肉比控制在 2.8 以内,紧跟消费节奏,提前对接腌腊加工企业,才能在漫长的去产能周期中得以生存。 
  猪价的真正反转,或许需等待能繁母猪存栏降至 4000 万头以下(目前为 4035 万头)。在每一次市场波动中积累的经验,都将成为穿越周期的重要资本。在 “猪周期” 的激烈博弈中,唯有做好充分准备的主体才能迎来下一个发展机遇。 
  关于 11 月猪价能否突破 13.5 元 / 公斤,欢迎各界人士在评论区分享专业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