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供应端 “三重压力” 来袭,12 月或现出栏洪峰
 
	  (一)能繁母猪 “超前兑现”,理论出栏量连续两个月上涨
 
	  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及卓创资讯数据,2025 年 1-2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虽环比有小幅下滑,但 5-6 月新生仔猪数量显著增加,这直接致使 11-12 月生猪理论供应量呈 “阶梯式” 增长态势。尤其是 12 月作为传统腌腊旺季,养殖端集中出栏大体重猪源,预计其供应量增幅将超过 11 月。需重点关注的是,10 月部分规模养殖场已提前透支下月出栏计划,导致 11 月上旬出栏节奏短暂放缓。然而,11 月中旬至 12 月底,随着养殖端压栏体重达 124.75 公斤(同比微降 0.48%) ,标猪与大猪将迎来集中释放,日均出栏量或较 10 月提升 15%-20%。 
  (二)二次育肥 “由堵转疏”,补栏高峰过后迎出栏潮
 
	  截至 10 月第四周,样本企业二次育肥销量达 47346 头,完成年内第二轮集中补栏。但随着压栏成本高企(玉米价格维持在 2800 元 / 吨以上),补栏体重 120 公斤的生猪压栏至 150 公斤需 45 天,对应出栏节点集中在 11 月下旬至 12 月中旬,届时市场将面临 “标猪 + 二育猪 + 大猪” 三重供应叠加的局面。卓创资讯指出,二育对猪价的利多支撑已在 10 月见顶,11 月后转为利空因素,预计额外增加 12 月生猪供应量 8%-10%。 
  (三)规模场 “年底冲量” 压力凸显,集团出栏进度快于往年
 
	  前 7 大上市猪企截至 9 月出栏进度达 73.78%,较 2024 年同期快 1.27 个百分点。但 9-10 月仔猪销售遇冷,企业为完成年度目标,12 月商品猪出栏量或较 11 月激增 20% 以上。以牧原、温氏为例,其 12 月出栏计划均较上月增加 15%-20%,大型集团集中放量将直接抑制市场看涨情绪。 
  二、需求端 “旺季不旺”,屠宰量增幅难破 15% 天花板(一)腌腊消费 “量价背离”,大猪需求难超预期步入 11 月,西南、华南等地本应是腌腊消费的高峰期,但实际情况却有所降温。传统上,腌腊所需的大猪体重多在 145 - 165 公斤,2025 年这一体重区间的生猪存栏看似可满足需求,然而养殖户的心态发生了微妙变化。散户压栏意向明显弱于 2024 年,究其原因,主要是标肥价差过小,仅在 0.1 - 0.25 元 / 斤波动。这一价差难以刺激屠企大规模收购大猪用于腌腊加工,因为成本与收益不成正比,屠企在经营决策时必然会综合考量成本效益。 
  卓创资讯基于市场供需和价格弹性的深入分析,给出了一组关键数据:若猪价涨至 6.5 元 / 斤以上,由于成本上升,11 月屠宰量或与上月环比持平;到了 12 月,即便处于腌腊旺季,屠宰量增幅也仅能达到 15%。而一旦价格回落至 6 - 6.5 元 / 斤,虽然屠宰量增幅可扩大至 20%,但此时分割肉利润将被压缩至 5% 以下,微薄的利润使得屠企提量的动力严重不足,屠企更倾向于维持现有屠宰规模,谨慎观望市场走向。 
  (二)春节 “迟到” 打乱备货节奏,终端消费难现集中爆发
 
	  2026 年春节在 2 月中旬,比 2025 年延后了整整 10 天 ,这一延迟彻底打乱了猪肉市场的备货节奏。从过往数据来看,对比 2021 - 2024 年,春节较晚的年份,11 - 12 月平均屠宰量增幅仅 12% - 15%;而春节较早年份,这一增幅能达到 20% - 25%,差距较为显著。 
  当下,农贸市场的到货量同比下滑 3.25%,二级经销商进货时也更为谨慎,多以满足刚需拿货为主,不敢大量囤货。批发市场里,猪肉周转天数从以往的 3 - 5 天延长至 5 - 7 天,这表明猪肉在市场上的流通速度变慢,终端消费并未因传统旺季到来而出现集中爆发式增长,仍处于缓慢复苏阶段。居民在采购猪肉时,也更加理性,不再像过去那样大量囤积,市场消费热情难以被完全激发。 
  三、猪价 “先涨后跌” 成定局,12.5 元 / 公斤或成阶段性高点
 
	  (一)11 月上中旬 “出栏真空期” 或现短期反弹受
 
	   10 月提前出栏影响,11 月上旬养殖端可售标猪数量锐减。据统计,11 月上旬部分地区标猪存栏量环比 10 月下旬下降 20% - 30% ,这使得市场上的标猪供不应求。与此同时,二次育肥户在前期大量补栏后,因看好后市价格,短期内出现惜售情绪。在这双重因素作用下,猪价迎来短暂反弹,全国生猪均价迅速攀升至 12 - 12.5 元 / 公斤。 
  然而,这波反弹持续时间较短。11 月中旬,规模场迅速恢复正常出栏节奏,大量生猪涌入市场。数据显示,规模场 11 月中旬的出栏量环比上旬增加 15% - 20%,市场供给压力瞬间增大。与此同时,二次育肥猪也逐步进入上市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竞争。整个 11 月,生猪均价在 11.5 - 12 元 / 公斤区间震荡。 
  (二)12 月 “供应洪峰 + 消费见顶” 压制价格上行
 
	  12 月,腌腊需求达到年内峰值,本应是猪价上涨的黄金时期,但实际情况却抑制了价格上行。从供应端来看,生猪出栏均重预计达 130 公斤以上,较 11 月增加 5 - 8 公斤。按照当前生猪存栏结构推算,12 月猪肉供给量同比增加 12%。 
  再看需求端,虽然屠宰量有所增加,但增幅上限仅 15%,这与供给量的大幅增加形成鲜明对比。供需比持续扩大,导致猪价 “旺季不旺”。据卓创资讯预测,12 月生猪均价或在 11.5 - 12.5 元 / 公斤,想要突破 13 元 / 公斤,除非出现极端寒潮刺激消费,或突发疫病影响出栏,否则再创年内新高概率低于 20%。 
  四、养殖户如何破局?把握 “错峰出栏 + 成本管控” 双主线
 
	  在这波复杂的猪价走势中,养殖户若要实现突破,必须牢牢把握 “错峰出栏” 与 “成本管控” 这两个关键策略,从短期策略和长期规划两方面精准施策,方能在逆境中寻求发展机遇。 
  短期策略:错峰出栏,适时销售 
  在 11 - 12 月这关键时期,养殖户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把握最佳出栏时机。体重达 120 公斤以上的大猪,建议在 11 月下旬集中出栏。此时二次育肥猪尚未大规模上市,市场竞争相对较小,且可有效避开 12 月集团场集中冲量带来的价格压制。 
  而对于标猪,可根据猪价波动灵活安排出售计划。当猪价攀升至 12 元 / 公斤以上时,可分批出售。养殖户应避免过度压栏,因为每多压栏一天,饲料成本就会增加 3 - 5 元 / 头,这将直接影响利润空间。养殖户需保持理性判断,不被短期价格波动左右,适时销售,确保收益稳定。 
  长期规划:降本增效,优化种群结构 
  从长远来看,养殖户应密切关注能繁母猪去化进度,这是把握未来市场行情的关键因素。当前行业成本线已下移至 11.15 元 / 公斤,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淘汰低效母猪,优化种群结构十分必要。 
  以牧原股份为例,通过基因筛选技术,精准淘汰年产仔低于 24 头的低效母猪,使得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PSY)达到 28 头,较行业平均水平高 16.7%。这不仅提升了产能质量,还每年节省养殖成本 3.8 亿元。养殖户可借鉴这一经验,利用数字化技术精准识别低效母猪,及时淘汰,减少无效饲养天数,降低饲料消耗。同时,优化养殖流程,从饲料采购、疫病防控到日常管理,全方位降低成本,为 2026 年中后周期行情做好准备。 
  结语:供需失衡下的理性博弈 
  展望 11 - 12 月,生猪市场处于供需失衡状态,正进行着一场理性博弈。供应端,能繁母猪的滞后效应、二次育肥的集中出栏以及规模场的年底冲量,三重压力叠加,供应增量已成定局;而需求端,腌腊消费的量价背离、春节备货的延迟,导致消费弹性不足,难以对猪价形成有效支撑。 
  当二次育肥的利多效应逐渐耗尽,规模场冲量与春节备货延迟形成共振时,猪价在短期内恐难摆脱 “震荡寻底” 的态势。这既是市场供需规律的必然结果,也是行业产能结构调整的外在表现。对于整个生猪行业而言,当下既是产能去化的 “阵痛期”,也是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 
  在这场博弈中,养殖户唯有保持理性,精准把握市场节奏,灵活运用错峰出栏策略,持续强化成本管控,才能在周期波动中占据主动。同时,行业上下游企业也需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市场风险,推动生猪产业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