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猪肉市场最新动态:终结连跌走势,区域分化加剧
(一)全国批发均价止跌回升,环比涨幅 0.9%
猪肉价格波动始终备受广大消费者与养殖户高度关注。2025 年 11 月 5 日 14:00,一则信息引发市场聚焦 —— 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报 18.19 元 / 公斤 。此数据看似寻常,实则背后蕴含复杂市场动态。与前一日相较,价格上涨 0.9%,虽涨幅不大,却成功终结连续 6 日的小幅下跌态势。回溯 10 月下旬,猪肉价格曾一度低至 17.20 元 / 公斤,而截至目前,较彼时已累计反弹 5.8%。然而,与 2024 年同期相比,仍下跌 12.3%。一系列数据表明,当下猪肉市场正处于供需弱平衡的修复阶段,犹如一架正在调整的天平,各方因素均对其平衡产生影响。
(二)南北价差扩大至 4.2 元 / 公斤,产区销区博弈加剧
中国地域广袤,南北猪肉市场差异在此次价格波动中体现得极为显著。北方作为主产区,诸如河南、山东等地,批发价集中于 16.8 - 17.5 元 / 公斤区间。究其原因,本地生猪出栏量环比减少 3%,主要系散户压栏惜售,期望价格进一步上涨后再行售卖,此行为促使价格涨幅达 0.5% - 1%。反观南方销区,广东、浙江的价格维持在 18.8 - 21.0 元 / 公斤,由于冷链运输成本高昂,加之腌腊季提前备货,需求增加,价格涨幅达 1.2% - 1.8%。在北京新发地市场,白条猪均价为 17.3 元 / 公斤 ,而上海江桥市场则突破 20 元 / 公斤,区域价差较上月扩大 15%。这恰似一场无硝烟的商业竞争,产区与销区依据自身供需状况在价格层面展开博弈。
二、三大核心因素驱动此轮价格反弹
(一)供应端阶段性收缩,短期缺口显现
养殖户压栏惜售情绪升温:在猪肉价格的博弈进程中,养殖户的心态与行为对供应端影响重大。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11 月初全国生猪出栏均重升至 122.3 公斤,环比增加 1.8% 。此数据背后,是散户及二次育肥户普遍看好元旦春节行情。他们如同理性的投资者,选择延迟出栏,以期在未来价格高峰获取更多收益。此行为直接致使批发市场到货量周环比下降 4.5%,市场猪肉供应量减少,犹如蓄水池流出水量减少,水位上升,猪肉价格亦因此获得支撑。
储备肉投放节奏放缓:储备肉投放对猪肉价格起着关键调节作用,宛如市场稳定器。继 10 月累计投放 15 万吨中央储备冻猪肉后,11 月首周仅投放 2 万吨。这一变化犹如给市场供应踩下刹车。叠加进口猪肉到港量减少 8%(主要受巴西、美国疫病影响),市场有效供给出现阶段性收紧。国际上的疫病影响进口猪肉数量,国内储备肉投放减少,致使市场猪肉供应减少,在需求不变或增加的情况下,价格自然具备上涨动力。
(二)需求端季节性回暖,替代效应减弱
终端消费提前启动:天气变化犹如无形的指挥者,影响着人们的饮食习惯与消费行为。随着全国气温骤降,猪肉火锅、灌肠等消费场景热度攀升。在农贸市场,猪肉摊位客流量环比增加 7%,寒冷天气下,人们更倾向于购买猪肉制作美食。商超冷鲜肉销量周增 12%,餐饮企业备货周期较往年提前 10 天。这种提前启动的终端消费,如同注入市场的活力源泉,有力拉动了猪肉需求。
肉类比价优势凸显:在肉类市场中,各类肉类相互竞争。同期牛肉价格下跌 0.5%(66.38 元 / 公斤)、羊肉下跌 0.8%(62.72 元 / 公斤),猪肉与牛羊肉价差扩大至 48 - 50 元 / 公斤。家庭消费群体如同理性的消费者,会依据价格和性价比选择购买肉类。此时,猪肉性价比优势显著,家庭消费转向性价比更高的猪肉,终端需求弹性提升,更多消费者选择购买猪肉,进一步推动猪肉价格上涨。
(三)市场预期修正,资金博弈加剧
中国畜牧业协会数据显示,10 月生猪养殖亏损面达 72%,自繁自养头均亏损 150 元 。在如此亏损压力下,部分中小散户加速淘汰能繁母猪(环比减少 2.1%)。这可视为市场对未来供应的一次调整,市场开始预期 2026 年供应将收缩。期货市场犹如敏感的探测器,生猪主力合约近两日涨幅 1.5%,带动现货市场惜售情绪升温。贸易商则如同敏锐捕捉商机的投资者,逢低补库积极性提高。市场预期的改变与资金的博弈,如同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着猪肉价格波动。
三、价格波动下的产业链影响:有人抄底有人观望
(一)养殖端:亏损缓解但不敢盲目扩产
中小散户:趁价格反弹加快出栏:在猪肉价格的起伏过程中,中小散户处境犹如风浪中的小船。以河南某养殖户为例,其表示:“当前出栏一头 110 公斤生猪仍亏 80 元,但较上周少亏 50 元,先止损一部分” 。过去一段时间,他们承受着亏损压力。如今价格稍有反弹,便抓紧出栏。据统计,10 月全国散户出栏量环比增加 5.3% ,他们在价格波动中努力谋求生存,此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供应。
规模企业:维持 “降重出栏 + 优化存栏” 策略:大型养殖企业在市场中犹如巨轮,其决策对市场影响深远。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面对价格波动,选择维持 “降重出栏 + 优化存栏” 策略。11 月出栏计划环比减少 3%,他们如同谨慎的决策者,不盲目跟风。同时,加大种猪选育投入,为下一轮周期储备产能。据悉,牧原 10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优化至 280 万头,温氏亦淘汰 5% 低效产能,他们在调整中等待下一次市场机遇。
(二)消费端:性价比采购窗口显现
终端零售:超市冷鲜猪肉均价降至 25 - 30 元 / 公斤,家庭储备性采购增加: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猪肉价格变化直接影响生活成本与消费选择。超市冷鲜猪肉均价降至 25 - 30 元 / 公斤,较峰值下跌 20%,为消费者带来实惠。部分电商平台推出 “腌腊猪肉套餐”,销量周增 35%,家庭储备性采购增加。在冬季,家庭主妇开始为腌腊季做准备,在超市和电商平台间比较价格,选择性价比最高的猪肉,此消费行为变化反映市场价格对消费者的影响。
餐饮行业:连锁火锅品牌推出 “猪肉自由” 套餐,中小型餐馆仍持观望态度:餐饮行业作为猪肉市场的重要买家,其需求与决策影响市场动态。连锁火锅品牌推出 “猪肉自由” 套餐,客单价下降 10%,带动翻台率提升 8% ,以价格优势吸引顾客。但中小型餐馆如同谨慎的投资者,因担心价格反弹增加成本而持观望态度。以街边小餐馆为例,其利润空间有限,若猪肉价格再次上涨,可能面临亏损风险,故而采购时十分谨慎,不敢轻易增加库存。
(三)政策端:双向调控力度加大
商务部于 11 月 4 日召开生猪市场保供稳价会议,明确 “适时加大储备肉投放力度,严禁资本恶意炒作” 。此举措犹如给市场吃下 “定心丸”,政策调控恰似无形之手,稳定市场秩序。农业农村部同步发布数据,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 3 个月环比下降(较峰值减少 4.7%) ,这是市场供需调整的信号,政策面也在释放 “防大涨防大跌” 信号。政府通过政策调控,旨在维持猪肉市场稳定,保障养殖户利益,同时让消费者能够购买到价格合理的猪肉,促进整个产业链健康发展。
四、后市展望:短期震荡上行,长期仍需产能去化
(一)短期走势:12 月或迎阶段性高点
随着冬季深入,南方腌腊季全面启动,这对猪肉市场而言犹如注入一剂强心针。据行业预测,腌腊季预计拉动猪肉消费增长 15%-20% 。想象南方大街小巷家家户户腌制腊肉、腊肠的热闹场景,再加上元旦、春节前备货周期到来,这两个节日是人们采购猪肉的高峰期,市场对猪肉需求大幅增加。在此背景下,机构纷纷预测 12 月猪肉批发价有望回升至 19 - 20 元 / 公斤区间。然而,市场情况复杂,规模企业可能集中出栏,大量生猪出栏将增加市场供应;进口肉到港量增加也可能对价格形成压制,国际市场猪肉进入国内加剧市场竞争,价格反弹幅度可能受限。
(二)中长期挑战:产能过剩矛盾未解
产能过剩现状:从能繁母猪存栏量来看,能繁母猪存栏仍高于正常保有量 3.2% ,这如同蓄水池水位过高,存在溢出风险。2025 年三季度生猪存栏量达 4.3 亿头,庞大存栏量给市场带来压力。产能去化周期至少持续至 2026 年上半年,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市场猪肉供应仍将过剩,供应过剩基本面未改变。
养殖成本困境:养殖成本犹如高悬之剑,制约养殖户利润。玉米、豆粕价格维持高位,同比上涨 12% ,这些是养殖主要饲料成本。即便猪肉价格有所反弹,养殖户利润空间仍被压缩。在市场博弈中,中小散户抗风险能力较弱,可能因成本过高、利润微薄难以维持养殖,进而影响市场供应结构。
(三)建议:理性应对短期波动
养殖户:养殖户应把握价格反弹机会,优化存栏结构,淘汰低效母猪,避免盲目压栏,关注政策补贴,如规模化养殖补助、粮改饲项目等,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消费者:消费者当前处于储备冷冻猪肉及腌制腊味的性价比窗口,可逢低采购,选择猪肉时关注国产冷鲜肉品牌,兼顾品质与价格。
投资者:投资者短期可跟踪屠宰加工企业,成本下行有利于利润修复;长期可布局生猪期货及能繁母猪去化相关标的,耐心等待行业周期反转。
数据显示,此轮猪肉价格反弹是供应端短期收缩与需求端季节性回暖共同作用的结果,本质仍是猪周期底部的技术性修复。对于产业链而言,唯有加速产能去化、提升养殖效率,才能真正突破 “价涨难盈利、价跌深亏损” 的困局;对于消费者,可合理利用价格波动优化饮食结构,实现性价比与营养的双重平衡。(数据支持:农业农村部、中国畜牧业协会、国家统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