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行情速报:全国均价小幅回落,区域市场分化加剧
(一)全国均价微降,延续温和下行趋势
根据农业农村部于 2025 年 11 月 6 日 14:00 发布的数据,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牛肉平均价格为 66.31 元 / 公斤,相较于前一日微降 0.1%,结束了连续两日的持平走势。尽管当前处于秋冬火锅、卤味的消费旺季,但牛肉价格较 2024 年同期的 68.50 元 / 公斤同比下降 3.2%,自 9 月以来 “旺季不旺” 的调整态势仍在延续,这深刻反映出市场供需格局已发生深度转换。
(二)区域价差扩大,南北市场冷热不均
北方主产区价格面临压力:内蒙古通辽肉牛交易市场胴体牛肉批发价为 62 元 / 公斤,新疆乌鲁木齐北园春市场为 63.5 元 / 公斤。受本地存栏量处于高位以及进口冻品的冲击,价格较上月下跌 1.5%。南方销区则凸显韧性: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价格为 72 元 / 公斤,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为 68 元 / 公斤,依托秋冬餐饮需求,价格环比持平。西南地区成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为 60 元 / 公斤,较去年同期下降 8%,这表明区域消费提振未达预期;西北地区甘肃靖远县批发市场以 75 元 / 公斤领涨,主要是受高原生态牛肉溢价的拉动。
二、动因解析:供应过剩与需求理性化双重施压
(一)供应端:产能释放叠加进口增量,市场库存高企
近年来,国内牛肉产量呈稳步增长态势。2023 年全国牛肉产量达到 753 万吨,与 2017 年的 634 万吨相比,增长了 18%。内蒙古、新疆等主产区规模化养殖占比大幅提升,目前已达 70%。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肉牛出栏周期从过去的 30 个月缩短至 18 - 24 个月,年均增速保持在 4%。进入 2025 年,一季度肉牛出栏量同比增长 3.6%,同时上半年因奶价低迷,奶牛淘汰量超过 200 万头,进一步增加了市场供应。
进口牛肉也对国内市场产生了较大冲击。2023 年我国进口牛肉量达到 273.7 万吨,创下历史新高,到岸均价为 34.71 元 / 公斤,同比下跌 9.7%。这些低价冻品通过预制菜、商超等渠道大量铺货,目前已占市场流通量的 30% 以上,致使鲜牛肉价格空间受到压缩。当前,屠宰企业库存率达 25%,较往年同期高出 8 个百分点,去库存压力巨大。
(二)需求端:旺季消费分化,替代效应增强
进入传统旺季,牛肉需求呈现出分化态势。北方火锅市场涮牛肉销量虽每周增长 5%,但终端价格较去年下降了 12%;南方冬至牛肉汤、广式牛肉煲等餐饮场景消费频次与以往持平,不过客单价因促销活动下滑了 15%。团膳、食堂等集团采购量也减少了 10%,这体现出集团消费愈发理性。
与此同时,猪肉的替代效应日益显著。目前生猪价格处于低位,每公斤仅 12.5 元,家庭采购时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猪肉,这使得牛肉在肉类消费中的占比下降至 18%,较 2024 年同期减少了 3 个百分点。
(三)成本端:养殖成本下移,市场挺价动力不足
在养殖成本方面,玉米、豆粕价格较 2024 年峰值下降了 15%,使得肉牛养殖完全成本降至 60 元 / 公斤。规模养殖场单头盈利 200 - 300 元,中小散户仅能实现微利,行业缺乏集中惜售的动力。10 月全国肉牛出栏均重下降 2%,显示出活牛交易市场散户出栏积极性提高,他们为规避风险,加速了出栏速度。
三、市场影响:产业链承压与消费结构重塑
(一)养殖端:利润收窄倒逼产能优化
在牛肉价格下行的压力下,养殖端首当其冲,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内蒙古、吉林等地的养殖户明显加快了出栏节奏,300 公斤左右的肉牛出栏价较上月下跌 1 元 / 公斤,目前已降至 38 元 / 公斤。这一价格变动直接影响了养殖户的收益,使得部分中小散户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
为应对亏损局面,不少散户不得不采取加速淘汰老弱母牛的措施。数据显示,10 月全国能繁母牛存栏量环比下降 1.8%,这一数据预示着 2026 年下半年犊牛供应可能出现收缩窗口。若这种趋势持续下去,未来牛肉市场的供应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供应总量可能会有所减少。
不过,规模化企业则凭借其资金和技术优势,积极寻求转型,将目光投向高端市场。宁夏盐池滩牛、云南宣威火腿牛等地理标志产品通过电商直播等新兴渠道,成功实现了产品溢价,溢价幅度达到 20%。这些高端牛肉产品不仅价格更高,而且市场需求也在逐渐增长,冷鲜牛肉的日均销量增长了 35%。这表明,随着消费者对品质和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高端牛肉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二)流通端:渠道博弈加剧,价格传导效率提升
在流通环节,市场变化显著。批发市场的议价权逐渐向终端转移,这一现象在价格上得到了明显体现。以北京新发地市场为例,贸易商的批零差价缩至 10 元 / 公斤,较去年减少了 3 元。这意味着消费者在购买牛肉时,能够以相对更低的价格获得产品,而贸易商的利润空间则相应减少。
社区团购平台的崛起,也对传统流通渠道造成了冲击。这些平台通过推出 “29.9 元 / 500 克冷鲜牛肉” 的引流套餐,吸引了大量消费者,销量周增 40%。面对这种竞争压力,农贸市场不得不降价促销,以维持市场份额。这种价格竞争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流通格局,也使得消费者在购买牛肉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实惠的价格。
预制菜企业的发展,也对牛肉流通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企业加大了对牛肉粒、牛肉馅等分割品的采购量,带动分割品销量占比提升至 45%。传统的整牛流通模式逐渐被改变,更多的牛肉以分割品的形式进入市场,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三)消费端:性价比导向下的品类选择
在消费端,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发生了明显变化。家庭采购时,消费者更加趋向于选择高性价比的部位。牛腿肉(62 元 / 公斤)、牛腩肉(65 元 / 公斤)等价格相对较低的部位销量占比提升至 65%,明显高于菲力、眼肉等高端部位(80 元 / 公斤以上)。这表明,在价格因素的影响下,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愿意选择价格更为亲民的牛肉部位。
在餐饮场景中,平民化的趋势也十分明显。连锁火锅品牌纷纷推出 “牛肉自由套餐”,人均消费控制在 100 - 150 元,这一价格区间吸引了大量年轻白领等消费群体。通过这种方式,餐饮企业成功扩大了客群覆盖范围,带动终端销量增长 10%。这说明,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餐饮企业通过推出高性价比的套餐,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后市展望:短期震荡筑底,中长期看品质升级
(一)短期走势:供需博弈下的价格磨底期
展望未来 1 - 2 周,牛肉市场仍将处于供需博弈的关键阶段,价格大概率维持震荡筑底态势。
随着元旦、春节等重要节日的临近,传统的备货需求将逐步启动,这对南方销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利好因素。南方地区由于其独特的饮食文化和消费习惯,在秋冬季节对牛肉的需求较为旺盛,尤其是在节日期间,家庭消费和餐饮消费都将迎来高峰。预计南方销区的牛肉价格将出现阶段性反弹,均价有望达到 67 - 68 元 / 公斤。以广东为例,潮汕牛肉火锅在冬季的火爆程度不言而喻,每到节假日,各大火锅店常常座无虚席,这将直接带动牛肉的消费量增加,从而推动价格上涨。
然而,北方市场的情况则相对复杂。一方面,生猪价格近期出现反弹,预计将涨至 13 元 / 公斤左右。猪肉作为牛肉的主要替代品,其价格的上涨本应有利于牛肉市场,但由于前期猪肉价格持续低迷,消费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消费惯性,短期内难以完全改变。这使得牛肉在北方市场面临的替代效应减弱并不明显,价格上涨的动力不足,预计将以维稳为主。另一方面,北方作为牛肉的主产区,本地存栏量仍然处于高位,加上前期进口冻品的库存尚未完全消化,市场供应压力依然较大。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北方牛肉价格的上涨空间。
从屠宰企业的角度来看,当前的库存水平仍然较高,库存率达到 25%,要将库存消化至 20% 以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库存压力未得到有效缓解之前,屠宰企业很难有动力大幅提价收购肉牛,这也使得牛肉价格难以出现趋势性上涨。整体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内,牛肉市场将呈现出 “淡季不淡、旺季不旺” 的弱周期特征,价格将在相对狭窄的区间内波动。
(二)中长期趋势:产能去化与品牌溢价驱动
展望 2026 年,牛肉市场的供需格局有望迎来转机,中长期来看,行业将呈现出产能去化与品牌溢价驱动的发展趋势。
从供应端来看,能繁母牛存栏量已经连续 4 个月下降,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能繁母牛是肉牛产业的基础,其存栏量的持续下降意味着未来肉牛的出栏量将受到影响。预计到 2026 年下半年,随着能繁母牛存栏量下降的滞后效应逐渐显现,肉牛的供应将偏紧。此外,进口政策也将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政府拟设牛肉进口关税配额,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牛肉的数量,减少其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从而为国内牛肉市场提供更有利的发展环境。
在需求端,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对高品质牛肉的需求不断增加。有机牛肉、草饲牛肉等高端产品因其天然、健康的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增速达到 25%。同时,电商渠道的快速发展也为牛肉销售带来了新的机遇,电商渠道的占比预计将突破 20%。通过电商平台,消费者可以更加便捷地购买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全球的优质牛肉,这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也提高了行业的毛利率,预计将提升 5 - 8 个百分点。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肉牛产业将从过去单纯的 “规模扩张” 模式转向 “价值提升” 模式。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注重产品品质的提升和品牌建设,通过差异化竞争来获取市场份额。例如,一些企业通过建立自有牧场,采用科学的养殖方式,严格控制饲料来源和养殖环境,生产出高品质的牛肉产品,并通过品牌营销,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实现产品的溢价销售。未来,这种注重品质和品牌的发展模式将成为肉牛产业的主流。
五、消费指南:旺季囤货正当时,多元场景巧搭配
(一)家庭消费者:错峰采购 + 分割利用
当前牛肉价格处于相对低位,较 2024 年峰值时下降了 15%,对于家庭消费者而言,此时正是囤货的良好时机。消费者可充分利用商超会员日的优惠活动,如盒马、山姆等大型商超,在会员日时,牛肉通常会有一定幅度的折扣。可一次性囤购适量的冷冻牛腱子、牛肋条等。购买后,将其按照每次食用的量进行分装,放入冷冻室保存,如此既方便又能确保食材的新鲜度。
不同部位的牛肉适用于不同的烹饪方式,合理利用能够提升食材的利用率。牛里脊肉质鲜嫩,极为适合制作黑椒牛柳;牛骨富含营养,用来熬汤再合适不过;牛腩肥瘦相间,红烧后味道浓郁。通过巧妙搭配不同部位的牛肉,既能满足家人的口味需求,又能使每一块牛肉都得到充分利用。
社区团购平台也是购买牛肉的理想选择,应时常关注这些平台的促销活动。平台会推出一些限时特价的牛肉产品,性价比极高,相比传统市场,性价比可提升 20% 以上。在购买时,要留意查看产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以确保购买到的牛肉品质优良。
(二)餐饮从业者:锁定产区直采 + 差异化产品
对于餐饮从业者来说,降低采购成本至关重要。北方的餐饮企业可直接对接内蒙古、甘肃等地的肉牛养殖合作社,以 60 - 62 元 / 公斤的价格锁定冷鲜牛肉。通过这种产区直采的方式,能够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进而提高利润空间。直采还能保证牛肉的新鲜度和品质,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用餐体验。
南方的商户则可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推出 “地域特色牛肉” 概念。例如潮汕牛肉火锅,以其独特的涮肉方式和鲜美的牛肉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新疆手抓肉,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肉质鲜嫩,味道醇厚。通过打造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牛肉菜品,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在菜品制作过程中,采用现切、排酸等工艺,不仅能提升牛肉的口感,还能实现 10% - 15% 的产品溢价,有效对冲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预制菜企业应提前布局,加大牛肉粒、牛肉片等半成品的采购量。随着春节的临近,半成品菜的需求将迎来高峰,提前做好准备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抢占市场份额。在采购时,要选择质量可靠的供应商,确保原材料的品质,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美味的预制菜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