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全国肉牛价格整体走势:稳中偏弱,区域分化显著
(一)均价环比微跌,养殖利润持续承压
2025 年 11 月 7 日,肉牛市场态势复杂。全国活牛均价报 27.7 元 / 公斤,较前一日下降 0.2 元 / 公斤,周环比跌幅达 0.7%,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 15.2%。各地价格方面,主流育肥牛价格集中于 13.5 - 15 元 / 斤。辽宁、广东等西门塔尔公牛优质产区,凭借优质牛种与成熟养殖体系,产出肉牛品质高,深受市场青睐,报价可达 15 - 16.3 元 / 斤。然而,云南、广西等西南边贸区,受越南牛大量涌入冲击,当地肉牛价格被迫下行,低至 13 - 14.2 元 / 斤。
从养殖成本与利润角度分析,当前育肥牛养殖成本约 14 - 14.5 元 / 斤 ,涵盖饲料、人工、场地租赁等多项开支。在此成本压力下,全国超 60% 的养殖户处于亏损状态,单头亏损幅度为 500 - 1000 元。这对养殖户资金周转与养殖规模维持造成严重影响。
(二)区域市场冰火两重天,消费驱动差异明显
肉牛市场区域差异显著,呈现 “冰火两重天” 局面。北方主产区,黑龙江、吉林等地因冬季气温下降,育肥周期延长,肉牛生长速度减缓,达到出栏标准所需时间与饲料增加,出栏量减少 10%,但价格相对稳定,维持在 13.7 - 15.1 元 / 斤。河北、山东等地受京津地区消费拉动,屠宰企业备货积极。京津地区作为重要消费市场,牛肉需求量大,促使河北、山东等地屠宰企业加大采购力度,价格在 13.6 - 14.8 元 / 斤。但低价进口牛肉冲击不容忽视,进口牛肉到港价约 25 元 / 公斤 ,价格优势明显,抢占部分本地市场份额,挤压本地肉牛养殖和屠宰企业利润空间。
南方销区分化加剧。广东、浙江等地高端餐饮需求旺盛,对优质肉牛需求大增,优质肉牛溢价显著,价格在 14.2 - 16.3 元 / 斤。这些地区消费者对牛肉品质要求较高,愿意为优质牛肉支付更高价格,高端餐厅对优质肉牛采购量持续上升。然而,云南、贵州等地受边贸活牛低价冲击,价格较上月再降 0.5 元 / 斤 ,跌至 13 - 13.8 元 / 斤。边贸活牛凭借低价优势大量进入市场,本地肉牛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养殖户收益受到严重影响。
二、核心影响因素解析:供应过剩与成本支撑的拉锯战
肉牛市场价格走势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当前市场处于供应过剩与成本支撑的复杂博弈状态,供应端、需求端和成本端变化共同塑造肉牛价格格局。
(一)供应端:产能释放叠加进口冲击,短期压力难消
供应端当前面临较大压力,国内出栏量增长、进口牛肉冲击以及淘汰奶牛补充,均对市场价格产生抑制作用。
国内出栏量增长明显,全国在栏肉牛数量超 7000 万头,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 5%。这使得市场肉牛供应充足,400 - 500 公斤的架子牛集中出栏,给市场带来较大压力。山东、河南等肉牛养殖重要区域,周出栏量环比增长 8%。这些地区养殖规模较大,出栏量增加直接导致市场肉牛供应量大幅上升,价格反弹空间受到压制。养殖户为尽快出售肉牛,面临价格竞争,进一步压低市场价格。
进口牛肉冲击不容忽视。1 - 10 月,仅重庆地区累计进口牛肉达 10.4 万吨。11 月到港的巴西、阿根廷冻牛肉到岸价低至 22 - 24 元 / 公斤 ,与国产牛肉相比价格便宜 30%。屠企因进口牛肉价格优势明显,更倾向于采购低价进口肉。国内肉牛屠宰量同比下降 12%,大量进口牛肉抢占国内市场份额,国产肉牛销售面临困境,价格受到影响。
奶业低迷推动淘汰奶牛加速出栏,11 月全国淘汰奶牛量增加 15%。这些淘汰奶牛牛肉价格仅为优质肉牛的 70%,价格相对较低,吸引部分消费者关注,进一步分流市场对优质肉牛需求。在市场竞争中,优质肉牛价格也受到淘汰奶牛牛肉影响,市场份额被进一步压缩。
(二)需求端:刚性消费疲软,季节性提振有限
需求端同样面临挑战,刚性消费疲软,季节性提振效果有限,市场需求不足对肉牛价格形成制约。
终端消费方面,农贸市场牛肉销量每周下降 5%,表明市场对牛肉需求减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商超,促销价牛肉(如牛腩、牛腱)销量增长 10%,但高端部位(眼肉、菲力)需求下降 15%。这反映出消费分层加剧,消费者购买牛肉时更注重价格,对高端牛肉需求减少,对价格亲民的促销牛肉有一定需求。市场不同档次牛肉销售情况出现分化,对整体肉牛价格产生影响。
加工需求表现平淡,卤制品、牛肉干企业原料采购量同比下降 8%。某中部食品厂表示,当前库存可用 20 天,与去年同期相比多 5 天。这显示工业端对牛肉备货谨慎,企业对市场需求预期不高,减少原料采购量。企业行为反映出市场需求不足,对肉牛价格支撑作用减弱。
南方腌腊季启动延迟,受暖冬影响,广东、福建等地腌腊制品加工量较往年推迟 10 天。通常南方腌腊季会带动牛肉需求增加,但今年延迟使得需求增长未能及时体现。预计 11 月中旬后需求可能会有阶段性回升,但回升幅度有限,难以对市场价格产生较大拉动作用。
(三)成本端:饲料高位回落,支撑力度边际减弱
成本端变化对肉牛价格有重要影响,虽然饲料价格有所回落,但实际成本消化和冬季投入增加,使得成本支撑力度减弱。
玉米、豆粕价格较 9 月高点分别下跌 12%、8%,育肥牛饲料成本降至 2.8 元 / 公斤 ,理论上养殖成本较上月下降 0.3 元 / 斤。但养殖户反映,前期高价饲料库存尚未消化,实际成本仍然超过 14 元 / 斤。这意味着,虽饲料价格下降,但因库存高价饲料存在,养殖户实际成本并未明显降低。
冬季到来,养殖场需增加保暖、防疫投入,部分养殖场隐性成本上升 0.2 元 / 斤。这些额外投入进一步增加养殖成本,使得成本支撑效应被削弱。养殖户面临成本压力的同时,还要应对市场价格下跌,经营难度加大。
三、后市展望与行业建议:短期承压,长期关注产能去化
(一)短期走势预判(11 月中下旬)
11 月中下旬,肉牛市场走势仍具不确定性。价格区间方面,全国活牛均价可能进一步下探,预计在 27 - 27.5 元 / 公斤。东北、华南等优质产区,价格预计在 14 - 16 元 / 斤。东北作为传统肉牛养殖优势区域,养殖经验丰富,牛种资源优质,肉牛品质备受市场认可;华南地区经济发达,消费能力强,对优质肉牛的需求支撑该地区价格。边贸区受进口牛冲击,价格可能在 12.8 - 14 元 / 斤。云南、广西等边贸地区,越南牛大量涌入使当地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受到压制,南北价差可能扩大至 3 元 / 斤以上。
供需博弈方面,屠宰企业在价格低迷时,可能趁低价适度建库,目标库存周期为 15 天。低价采购肉牛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空间,为后续市场销售做准备。但养殖户惜售情绪升温,以辽宁、吉林为例,压栏比例已达 30%。养殖户希望通过压栏等待价格回升,减少亏损,但这可能引发阶段性价格拉锯。市场肉牛供应量减少,屠宰企业需求仍在,双方在价格上的博弈将更加激烈。
还需关注风险因素。11 月 15 日进口牛肉到港数据以及 20 日生猪存栏公布都可能对市场产生影响。若生猪价格反弹,可能间接提振牛肉消费。在肉类消费市场,牛肉和猪肉有一定替代关系,猪肉价格上涨时,部分消费者可能转向购买牛肉,增加牛肉市场需求。反之,若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将加剧替代效应,消费者更倾向选择价格较低的猪肉,牛肉市场份额将进一步被挤压。
(二)从业者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复杂市场形势,肉牛行业从业者需采取相应策略应对挑战,降低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养殖户应理性看待市场价格波动,及时调整养殖策略。450 公斤以上育肥牛应逢涨出栏,避免过度压栏。随着育肥牛体重增加,日均增重成本上升,目前日均增重成本达 15 元,已超过价格上涨预期。过度压栏不仅增加养殖成本,还可能面临价格下跌风险,导致利润进一步减少。因此,养殖户应抓住价格上涨机会,及时出售育肥牛,锁定利润。同时,要优化存栏结构,淘汰低产母牛。当前淘汰母牛价格在 12 - 13 元 / 斤,已接近成本线,继续养殖低产母牛将增加养殖成本,降低养殖效益。养殖户应及时淘汰低产母牛,减少养殖负担。还应储备优质牛犊,目前西门塔尔牛犊价格已跌 10% ,性价比凸显。优质牛犊生长速度快、肉质好,能提高养殖效益,为未来养殖发展奠定基础。
屠宰加工企业需调整经营策略,适应市场变化。要平衡进口肉与国产肉采购比例,建议国产肉占比不低于 40%,以维护供应链稳定。过度依赖进口肉会增加企业供应风险,国际市场出现波动时,可能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合理采购国产肉,既能保障供应稳定性,又能支持国内肉牛养殖业发展。企业应开发低温牛肉、即食卤味等增值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深加工,将牛肉转化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可提高产品售价,增加利润空间。例如,牛骨汤料、牛肉丸等加工产品利润可达 20%,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贸易商在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也需采取有效策略应对市场变化。在销区,贸易商应逢低建立 5 - 7 天的安全库存,关注东北、华北等地低价货源。东北、华北地区是肉牛主产区,价格相对较低,贸易商可通过采购这些地区低价货源,降低采购成本。但采购过程中,要控制好运输成本,将运输成本占比控制在 5% 以内,以提高利润空间。贸易商还应拓展社区团购、电商直播等渠道,对接家庭消费市场。随着互联网发展,家庭消费市场逐渐向线上转移,通过拓展这些新兴渠道,贸易商可扩大销售范围,增加销售额。据市场数据显示,通过预售订单方式,贸易商订单量可提升 15%,为贸易商带来更多市场机会。
结语
11 月肉牛市场深陷 “供应过剩 - 消费疲软 - 成本支撑” 多重矛盾之中,短期内价格难以改变震荡偏弱格局。在此市场环境下,整个行业需加速产能去化,优化养殖结构,以适应市场变化。同时,要深耕终端消费场景,提升产品溢价能力,增加市场竞争力。对于养殖户而言,理性出栏、降本增效仍是应对周期波动的关键。只有合理控制养殖成本,根据市场价格及时调整出栏策略,才能在市场波动中保持稳定收益。从中长期看,随着低效产能逐步出清以及消费升级推动,肉牛市场有望在 2026 年二季度迎来阶段性修复。届时,市场供需关系将逐渐改善,价格趋于合理,肉牛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