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泰 “舌尖上的合作” 再升级:1500 亿泰铢协议背后的产业机遇
(一)年贸易额 1500 亿泰铢!中泰签署史上最大禽肉燕窝出口协议
2025 年 11 月 4 日,泰国内阁正式批准与中国签署《冷冻禽肉及燕窝出口合作议定书》。该协议将于第九届东盟 - 中国卫生与植物检疫合作会议上正式生效,预计年贸易额达 1500 亿泰铢(约合 300 亿元人民币),涵盖冷冻禽肉、禽肉制品及燕窝三大品类。至此,泰国 26 家禽肉加工厂(含新增 3 家)获中国海关总署认证,被准予向中国市场直接出口符合国际标准的优质农产品。
(二)从 “单一通道” 到 “全面互通”:中泰农食贸易的里程碑突破
此次协议是继 2018 年中泰恢复冷冻禽肉贸易后,双方在食品安全领域合作的再次升级。数据显示,2023 年泰国禽肉出口总额达 1499.75 亿泰铢,其中对华出口占比约 11%;随着协议落地,泰国对华禽肉出口有望在 3 年内突破 300 亿泰铢,成为继日本、欧盟后的第三大出口市场。在燕窝贸易方面,2024 年泰国对华出口额已达 1968 万泰铢,新协议将推动可追溯燕窝产品进入中国高端消费市场。
二、史上最严 “准入门槛”:泰国禽肉如何敲开 14 亿人市场?
在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的当下,中国对进口禽肉的质量把控极为严格。此次中泰禽肉贸易协议,从源头农场到终端餐桌,设置了多达 28 项硬指标,堪称史上最严 “准入门槛”。这不仅是对中国消费者健康的有力保障,也是对泰国禽肉产业标准化、现代化的一次全面检验。
(一)全链条管控:从农场到餐桌的 28 项硬指标协议
对禽肉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均制定了严格规范。禽肉必须源自泰国本土出生、饲养的家禽,养殖场需提供过去 6 个月无疫情记录的官方证明,从源头杜绝疫病风险。26 家获认证的工厂均通过 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和 GHP(良好卫生规范)国际认证,生产过程全程视频监控,以确保加工环节的卫生与安全。
产品标签需标注企业注册号、生产批次、储存温度等 28 项详细信息,实现 “一物一码” 精准追溯。中方还可通过区块链平台实时核验养殖、加工、运输全流程数据,一旦发现兽药残留超标、标签信息不符等问题,立即采取退货、销毁直至撤销企业注册资格等措施,形成从源头到终端的全链条质量管控闭环。
(二)技术赋能:中泰区块链溯源系统的 “数字信任” 实践
早在 2024 年,中泰就已试点区块链技术互通项目,泰国 “Thai-Trace” 系统与中国 “一品一码” 实现数据对接,榴莲、山竹等农产品的通关时间缩短 40%,重复检测率下降 70% ,成效显著。此次禽肉贸易沿用类似模式,泰国企业将养殖档案、检疫报告等关键信息上链存证,中国海关通过联盟链实时调取数据,确保产品 “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消费者只需扫描产品二维码,就能获取从农场到餐桌的全部信息,切实做到放心消费。这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 “数字信任” 实践,不仅提升了贸易效率,也为全球农产品贸易的质量监管提供了创新范例。
三、双向利好:泰国产业突围与中国消费升级的双赢密码
(一)泰国:从 “产能输出” 到 “标准输出” 的国际信任背书
对泰国而言,这份协议的意义远超贸易额本身,堪称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 “全球认证”。泰国畜牧发展部数据显示,其禽肉产业已构建起 “育种 - 养殖 - 加工 - 出口” 的全产业链优势,2023 年冷冻鸡肉出口量高达 350 万吨,仅次于巴西和美国,位居世界第三。
此次凭借严苛的中国市场认证,泰国禽类产业有望复刻 “泰国香米”“泰国榴莲” 的成功模式,进一步将禽肉产品推向欧盟、中东等高端市场。此前,泰国榴莲通过与中国的深度合作,不仅在短短 5 年内实现对华出口额增长 3 倍,还成功将 “泰国榴莲” 打造成全球知名品牌,带动水果出口整体增长 20%。禽肉产业若能复制这一经验,将为泰国农业经济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二)中国:多元蛋白供给与品质消费的双重保障对中国消费者而言,这份协议带来了切实的三大红利:
价格优势:泰国禽肉生产成本较欧美低 15%-20%,主要得益于其丰富的农业资源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随着对华出口规模扩大,冷冻鸡翅、鸡胸肉等常见产品价格有望下降 8%-10%,使消费者能够以更实惠的价格享受优质蛋白。
品质升级:燕窝产品方面,协议要求必须经过亚硝酸盐、微生物等 12 项严格检测,且限定为 “未清洗可食用燕窝”,最大程度保留天然营养成分,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滋补品的需求。
选择丰富:除传统冷冻禽肉外,泰式风味香肠、即食燕窝等深加工产品将借助跨境电商、商超进口等多元渠道迅速上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饮食需求。
四、从 “贸易协议” 到 “生态共建”:中泰食品安全合作的深层逻辑
(一)技术共享:中泰东盟食品安全合作的 “试验田”
2025 年 9 月,浙江大学周洁红教授受邀赴泰国孔敬大学,在 “同一健康” 视角下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培训会上,分享中国在疫病防控、残留物监测等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实践经验。此次交流并非个例,近年来,中泰两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技术层面的互动日益频繁,从实验室检测设备共享,到风险评估模型共建,双方正逐步构建起全方位的技术交流平台。
此次禽肉贸易协议中,泰国主动引入中国 “区域化管理”“第三方检测” 等先进监管模式,要求所有获认证工厂采用中方推荐的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实现生产环节的实时监控与风险预警。这不仅提升了泰国禽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为东盟其他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合作样本,有望推动中国食品安全标准在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推广与应用。
(二)产能互补:后疫情时代的全球产业链重构
后疫情时代,全球农产品供应链面临深度重构,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禽肉消费市场(2024 年消费量达 2667 万吨),对多元化、高品质蛋白的需求持续增长。受非洲猪瘟、白羽肉鸡产能周期等因素影响,国内禽肉市场价格波动频繁,进口优质禽肉成为稳定市场供应的重要手段。2024 年中国禽肉进口量达 320 万吨,同比增长 12% ,进口来源国仍集中在巴西、俄罗斯等传统产区。
泰国凭借其独特的地缘优势(海运 7 天即可抵达中国华南港口)和成本优势(养殖成本较欧美低 20%-30%),成为填补中国市场缺口的理想选择。此次协议落地后,泰国计划在未来 3 年内将对华禽肉出口量提升 50%,重点布局中国华东、华南两大消费高地,借助电商直播、社区团购等新兴渠道,快速渗透下沉市场,与中国本土禽肉企业形成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良性格局。
结语:当 “泰国品质” 遇上 “中国需求”,这场贸易升级还能走多远?
中泰禽肉燕窝协议的签署,不仅是 1500 亿泰铢的贸易大单,更是 “一带一路” 倡议下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典范。对于泰国,这是突破日本、欧盟市场技术壁垒的 “跳板”;对于中国,这是保障粮食安全、满足消费升级的 “安全阀”。随着第九届东盟 - 中国卫生与植物检疫合作会议的召开,中泰有望在区块链溯源、疫病联防联控等领域推出更多创新举措。当舌尖上的合作与技术上的信任形成合力,这场始于贸易的 “双向奔赴”,正在书写区域食品安全合作的新篇章。(数据支持:泰国畜牧发展部、中国海关总署、曼谷商业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