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全国肉鸡苗价格:北方领涨,成本支撑显著
(一)白羽肉鸡苗:均价微幅上扬,主产区表现分化明显
在肉鸡市场体系中,白羽肉鸡苗始终占据关键地位。2025 年 11 月 14 日,全国白羽肉鸡苗均价呈现出细微变化,达 3.47 元 / 羽 ,较前一日仅上涨 0.01 元。虽涨幅看似微小,却终结了此前连续三日的横盘态势,预示着市场行情正悄然发生转变。
从区域视角来看,北方主产区展现出强劲的市场表现,价格走势十分突出。辽宁铁岭的白羽肉鸡苗报价达 3.90 元 / 羽,与前一日持平,持续处于高位;沈阳地区为 3.85 元 / 羽,同样保持稳定。山东烟台的价格为 3.70 元 / 羽,河北石家庄亦是 3.70 元 / 羽 ,均未出现价格波动。这些地区稳定的高价,反映出当地肉鸡养殖产业的成熟以及市场需求的强劲。然而,并非北方所有地区皆如此乐观,衡水、廊坊等地出现不同情况。由于散户补栏较为谨慎,这两地的报价在 2.90 - 2.95 元 / 羽之间,与辽宁地区相比,价格低了 25%。散户的谨慎态度,或许源于对市场风险的考量以及对未来收益不确定性的评估。
南方市场整体呈现稳中有调的态势。江苏南通白羽肉鸡苗价格为 3.70 元 / 羽,安徽蚌埠为 3.50 元 / 羽,浙江金华是 3.35 元 / 羽,均保持平稳。但华南地区的养殖空栏率达到了 15%,这对市场需求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空栏率的升高,意味着养殖规模的缩减,市场需求更多地集中在刚需层面,难以推动价格大幅上涨。
(二)817 杂交鸡苗:在低价区间震荡,养殖端观望情绪浓厚
817 杂交鸡苗在市场中具有独特定位,然而在 11 月 14 日,其价格走势不容乐观。山东聊城、德州的 817 鸡苗报价在 0.60 - 0.65 元 / 羽,与上周相比,下跌了 0.05 元。这主要归因于屠宰企业对快羽品种的抵触情绪加剧,加工端的订单减少了 10%。屠宰企业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市场对 817 杂交鸡的需求,订单的减少使得养殖端的销售面临压力,价格也随之下降。河南濮阳的报价为 0.70 元 / 羽,与前一日持平,但当地中小散户转养白羽肉鸡,导致 817 补栏量周降 8%。养殖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反映出 817 杂交鸡苗市场的低迷。
与白羽肉鸡苗相比,817 杂交鸡苗的均价要低 82%,这一巨大的价格差距,深刻反映出市场对低价品种偏好度的下降。在市场竞争中,817 杂交鸡苗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成为摆在养殖户和相关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肉毛鸡价格走势:活禽区领涨,冻品区承压
(一)北方冻品区:屠宰场压价,养殖利润收窄明显
在北方冻品区,肉毛鸡市场面临着严峻挑战。山东、河南等地作为重要的养殖区域,毛鸡棚前价在 3.40 - 3.50 元 / 斤 ,较上周仅微涨 0.05 元。虽看似有上涨趋势,但该价格仍低于 42 天养殖成本线(3.60 元 / 斤),这意味着养殖户们的养殖利润正不断被压缩。
根据卓创资讯的数据显示,屠宰企业目前面临着巨大的库存压力,库存周转天数达到了 35 天,而正常情况下应为 25 天 。库存积压如此严重,主要是由于深加工订单大幅减少。团膳需求的低迷,使得深加工订单减少了 12%。订单减少,屠宰企业的收购积极性也随之降低,压价力度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养殖户们为了减少损失,不得不做出调整。35 日龄以上大鸡出栏占比提升至 60%,他们试图通过增加出栏量来弥补价格上的损失,采取 “以量补价” 的策略。但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应压力,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二)南方活禽区:消费旺季拉动,价格逆势上扬
与北方冻品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方活禽区,这里的肉毛鸡市场呈现出繁荣景象。广东、广西地区,水鸡塘口价在 4.80 - 5.00 元 / 斤 ,环比上涨了 0.20 元,创下近两月的新高。这一价格的上涨,得益于秋冬餐饮需求的拉动。“广式烧腊”“姜母鸭” 等美食在秋冬季节备受消费者喜爱,对鸡肉的需求量大增。45 日龄鸡一出栏就被抢购一空,市场供不应求。部分养殖户看到市场行情如此火爆,选择压栏惜售,期待更高的价格。
江西、福建地区的半番鸭(70 日龄)均价在 5.80 - 6.00 元 / 斤 ,因其肉质鲜美,具有独特优势,相比普通品种溢价 30%,成为高端餐饮的首选品种。在高端餐饮市场的推动下,半番鸭的价格也保持在较高水平。南方活禽区的市场活力,充分体现了消费需求对价格的强大拉动作用。
(三)特殊品种:麻鸡、土鸡分化加剧
在肉毛鸡市场中,麻鸡和土鸡这两个特殊品种的价格走势呈现出明显分化。川渝地区的青脚麻鸡价格表现十分亮眼,达到了 7.80 - 8.00 元 / 斤 ,依托 “樟茶鸭” 原料需求,价格创下了年内新高。“樟茶鸭” 作为川渝地区的特色美食,对青脚麻鸡的品质有着较高要求,市场需求稳定且旺盛,使得青脚麻鸡的价格一路攀升。然而,广东四点麻鸡的情况却截然不同。由于供应过剩,其价格仅在 3.20 - 3.30 元 / 斤 ,养殖端陷入了 “苗贵鸭亏” 的困境。前期投入的高额鸡苗成本,与如今低迷的市场价格形成鲜明反差,养殖户们苦不堪言。
土鸡(三黄鸡)在云南、贵州山区的报价在 12 - 15 元 / 斤 ,受文旅消费回暖的拉动,价格较上月上涨了 10%。随着旅游业的复苏,山区的农家乐、特色餐馆生意火爆,对土鸡的需求量大增。消费者们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也热衷于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土鸡成为了餐桌上的热门选择。这种文旅消费与农产品市场的联动,为土鸡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三、价格驱动因素:供需错配与成本博弈
(一)供应端:种蛋短缺支撑苗价,毛鸡出栏量下降
在供应端,种蛋短缺成为支撑苗价上涨的关键因素。2025 年三季度白羽祖代鸡存栏同比减少 12%,这一数据背后,是整个产业链上游的收缩。祖代鸡存栏量的下降,直接导致了 11 月种蛋供应偏紧。山东、辽宁等地的孵化场,种蛋利用率高达 95%,而正常情况下这一比例为 85%。种蛋利用率的大幅提升,意味着孵化场在有限的种蛋资源下,尽可能地增加鸡苗产出,以满足市场需求,这也使得苗价的成本支撑显著增强。
肉毛鸡方面,30 - 50 日龄存栏量环比下降 8%,这一数据反映出当前市场上可出栏的毛鸡数量在减少。究其原因,上半年肉鸡养殖的亏损让养殖户们心有余悸,补栏积极性受挫,许多养殖户选择观望,减少补栏数量。这一谨慎态度在当下显现出明显影响,适重鸡(5 - 6 斤)占比不足 40%,符合屠宰企业收购标准的毛鸡数量有限。屠宰企业为了保证生产,不得不展开抢购,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上毛鸡供应的紧张局面。
(二)需求端:季节性回暖与替代效应显现
随着气温逐渐降低,冬季的脚步越来越近,鸡肉市场的需求也迎来了季节性回暖。美团数据显示,11 月全国 “鸡肉火锅” 搜索量周增 20%,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消费者对鸡肉的需求在增加。广东、四川等地的餐饮订单量回升 15%,“鸡肉火锅”“烧鸡公” 等以鸡肉为主要食材的菜品备受欢迎。在广东,冬季吃 “猪肚鸡” 火锅是许多家庭和食客的选择,鸡肉的鲜嫩与猪肚的醇厚完美结合,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这也推动了活禽消费旺季的提前启动。
除了季节性因素,鸡肉作为低价蛋白替代品的优势也逐渐显现。当前,生猪价格为 11.74 元 / 公斤,鸡蛋价格为 3.13 元 / 斤,均处于价格低位。在这种情况下,鸡肉凭借其相对较低的价格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在团餐、加工市场的需求增长了 8%。特别是 817 肉鸡,因其体型适中,适合分割加工,在短期内需求稳定。许多团餐企业为了控制成本,纷纷增加鸡肉的采购量,将其作为主要的蛋白质来源 。
(三)成本端:饲料高位运行,养殖风险加剧
养殖成本的变化对肉鸡市场有着深远影响。玉米现货价为 2.27 元 / 公斤,虽然环比下跌了 2%,但豆粕价格为 3064 元 / 吨,菜粕价格为 2429 元 / 吨,因国际供应链紧张,这两种重要的饲料原料价格维持在高位。以 42 天白羽鸡养殖为例,养殖成本已达 3.60 元 / 斤,较去年同期上涨了 10%。饲料成本的上升,直接压缩了养殖户的利润空间,增加了养殖风险。
为了应对成本压力,北方规模场采取了提前出栏的策略。冬季取暖成本的增加,使得养殖成本进一步上升,为了规避这一风险,北方规模场提前出栏比例提升至 30%。这一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但也导致市场短期供应波动。大量毛鸡提前出栏,市场上毛鸡供应量突然增加,价格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而后期毛鸡供应减少,价格又可能出现反弹,这种供应的不稳定给市场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
四、后市展望与行业策略
(一)短期走势(11 月下旬)
肉鸡苗:在 11 月下旬,肉鸡苗市场的走势备受关注。北方地区,由于种蛋供应偏紧的状况仍将持续,这为鸡苗价格提供了有力的成本支撑。预计白羽肉鸡苗价格将继续呈现小幅上涨的态势,涨幅在 0.05 - 0.10 元 / 羽 。像辽宁铁岭等地,凭借其成熟的养殖产业和稳定的市场需求,鸡苗价格有望继续保持在高位,甚至进一步攀升。而南方地区,随着活禽补栏需求的增加,白羽苗价将维持在 3.40 - 3.60 元 / 羽 。这里的市场对活禽的偏好,使得养殖户积极补栏,稳定了鸡苗价格。不过,817 鸡苗的情况则不太乐观,受屠宰端压价的影响,价格或回落至 0.55 - 0.60 元 / 羽 。屠宰企业的态度直接影响了 817 鸡苗的市场需求和价格走势。
肉毛鸡:肉毛鸡市场在 11 月下旬也将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在活禽区,随着冬至备货的临近,市场需求将迎来大幅增长。广东、广西等地的水鸡价有望突破 5.20 元 / 斤 ,“广式烧腊”“姜母鸭” 等美食在冬至期间的需求量大增,推动了水鸡价格的上涨。而北方冻品区,由于屠企库存压力依然较大,市场将以窄幅震荡为主,均价在 3.40 - 3.60 元 / 斤 。屠宰企业需要时间来消化库存,这限制了肉毛鸡价格的波动空间 。
(二)养殖端建议
补栏策略:对于养殖端而言,合理的补栏策略至关重要。北方规模化场可抓住当前市场机遇,逢低补栏白羽鸡苗。利用 45 天的养殖周期,正好对接春节前的消费旺季,届时市场对鸡肉的需求量大增,有望获得较好的收益。而南方活禽区,养殖户应优先选择半番鸭、青脚麻鸡等优质品种,这些品种在当地市场备受青睐,价格优势明显。同时,要严格控制存栏量,不超过棚舍容量的 80%,避免因养殖密度过大导致疾病传播和养殖成本增加。
成本管控:成本管控是养殖端提高利润的关键。在饲料成本方面,可利用玉米替代原料,如 DDGS(干酒糟及其可溶物),来降低饲料成本。DDGS 不仅价格相对较低,而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能量,能够满足肉鸡的生长需求。在冬季,要加强温控设备的投入,确保鸡舍内温度适宜。适宜的温度可以提高肉鸡的生长速度和免疫力,将死淘率控制在 5% 以内,减少养殖损失。
风险规避:养殖端还需注重风险规避。要密切关注屠宰企业的库存数据,一般来说,正常周转天数应小于 25 天。避免在屠企高库存期集中出栏,以免遭遇价格打压。此外,可通过期货工具对冲豆粕价格波动风险。豆粕价格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养殖成本,利用期货工具可以提前锁定豆粕价格,降低成本风险,确保养殖收益的稳定性 。
结语:在分化中把握结构性机会
2025 年 11 月的肉鸡市场,正经历 “苗价稳涨、毛鸡分化” 的阶段性特征。白羽鸡苗的成本支撑与活禽市场的消费旺季,构成当前行情的核心动力,而冻品区的库存压力与 817 品种的调整,则反映行业去产能的必然性。从业者需立足区域特性,聚焦优质品种与错峰出栏,在市场震荡中实现成本与收益的动态平衡。随着春节前备货周期临近,活禽市场有望进一步回暖,而冻品板块则需等待下游库存消化完毕后才能迎来转机。(数据来源:博亚和讯、卓创资讯、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