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区域减产潮:从主产省至全国的集体深度调整
(一)10 省出栏量显著下滑:主产省首次纳入收缩范畴
依据 2025 年前三季度全国 22 省所披露数据,10 个省份生猪出栏量呈现同比下降态势。其中,上海降幅达 13.7%,居于首位。受环保政策趋严以及养殖成本高企影响,年内有 12 家中小猪场退出市场,生猪存栏量减至 84.82 万头。浙江降幅为 11.1%、辽宁降幅 7.4%,紧随其后。辽宁由于能繁母猪提前调减,商品猪出栏量连续两个季度下滑,成为东北地区减产的前沿省份。河北作为传统生猪主产省,前三季度出栏量为 2626.9 万头,同比微降 0.2%,出现近三年来首次负增长;重庆降幅为 2.2%,在亏损压力下主动进行产能收缩。主产省从以往的 “增量主力” 转变为 “结构优化主体”,这一转变标志着全国性减产已从 “局部试点” 阶段进入 “全面协同” 阶段。
(二)9 省能繁母猪存栏量明显减少:核心产能去化程度超出预期
陕西在能繁母猪去化方面降幅达 8.5%,处于领先地位。部分猪场因 “饲料运输成本高昂且本地消费市场有限”,主动淘汰 5 胎以上低产母猪,存栏量由 18 万头降至 16.5 万头;浙江降幅为 7.7%、辽宁降幅 4.3%,这些养殖大省同步进行产能收缩。山东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 266.5 万头,且连续两个季度下降,表明主产省正从单纯追求 “规模扩张” 转向注重 “效率提升”。广东存栏量增长 7.0%、四川增长 0.3%,这些省份虽实现存栏量增长,但均以 “区域保供” 为核心目标。广东 212.06 万头的存栏量严格控制在供需平衡线范围内,并为海南、广西提供仔猪支持;四川、黑龙江增速不足 1%,且无大规模扩产计划,这反映出整个行业较为谨慎的发展态度。
二、表面 “稳增” 下的结构性竞争态势
(一)主产省 “以效代量”:存栏增长并不等同于产能扩张
河南、四川、山东等生猪养殖大省存栏量保持微幅增长(河南增长 1.8%、四川增长 2.2%、山东增长 0.5%),然而其增长核心源于 “效率提升变革”。河南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从 23 头提升至 24 头,商品猪存栏占比提高,出栏周期缩短 15 天;四川通过引入二元母猪优化品种结构,仔猪存活率提高 2 个百分点,实现了 “以 2% 的存栏增长带动 5% 的出栏增量” 的效率突破。
(二)减产省份 “被动出清与主动去化并存”:存栏积压与主动调整产能
上海存栏量同比增长 13.8%,但实际上是由于商品猪出栏减少导致存栏积压,后续将以 “去库存” 作为主要任务;辽宁、吉林存栏量分别下降 0.3%、2.7%,通过 “减少商品猪补栏” 实现存栏量收缩,为 2026 年供需平衡提前化解潜在风险。相关数据表明,增长省份的 “增量” 已无法弥补减产省份的 “减量”,全国生猪出栏量呈现出 “隐性收缩” 状态。
三、减产背后的周期反转关键因素
(一)产能去化从 “被动退出” 向 “主动优化” 转变
2025 年国家设定的 100 万头能繁母猪调减目标仅完成 6.5%,但行业自发去化力度远超预期。头部企业通过淘汰低产母猪(如铁骑力士淘汰 10% 低效母猪)、关闭低效猪场(如温氏关闭 14 个养殖小区)等举措,推动能繁母猪结构优化。数据显示,全国 PSY 从 2024 年的 23 头提升至 24.5 头,意味着 “存栏量减少 1%,产能仅下降 0.2%”,去化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二)2026 年供需反转的三大关键因素
供应端收缩信号显著:11 月生猪计划出栏量环比减少 4.95%,养殖端逢低补栏现象增加,春节前标猪存栏量预计下降 8%,为价格反弹积累动力。
成本端支撑力度增强:玉米价格回落 12%,豆粕替代技术逐步普及,规模养殖场完全成本降至 12.5 元 / 公斤,当前猪价为 11.72 元 / 公斤,亏损压力促使产能加速出清。
政策端托底效应显现:农业农村部启动 “二次收储”,25 家龙头企业承诺在 2026 年 1 月前合计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供需拐点即将到来。
四、养殖户与投资者的应对策略
(一)养殖户:遵循 “三看一避” 策略
关注母猪存栏量:若 2026 年一季度末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 3900 万头以下,养殖户可择机补栏二元母猪。
重视区域分化差异:辽宁、浙江等减产力度较大、产能恢复缓慢的区域,未来 6 个月内价格弹性更高。
强化成本管控能力:借鉴铁骑力士(料肉比 2.45:1)、牧原(PSY28 头)等企业的效率指标,通过精细化管理将成本控制在 12 元 / 公斤以下。
避免集中出栏风险:养殖户应避免春节前集中卖猪,利用 “标猪压栏 10 天增重 5 公斤且价格反弹 2 元 / 公斤” 的时间差提高收益。
(二)投资者:锁定 “双轮驱动” 投资标的
关注效率领先企业:重点关注河南(如牧原)、四川(如德康)等 PSY 突破 26 头、成本处于行业前 20% 的区域龙头企业,此类企业抗周期能力更强。
布局产能收缩概念股:上海、辽宁本地养殖企业,受益于区域供需错配,在 2026 年出栏量同比降幅收窄后,价格弹性空间可达 30% 以上。
结语:深度调整是为了更有力的发展
2025 年前三季度的减产潮并非行业进入寒冬的标志,而是行业 “去伪存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阶段。当上海、辽宁等非主产省率先完成产能出清,河北、山东等主产省主动进行产能结构优化时,中国生猪产业正从单纯的 “规模竞争” 迈向 “价值竞争” 新阶段。对于行业从业者而言,当下的每一次产能优化举措,都是为 2026 年周期反转积蓄力量。在猪周期的深度调整阶段,最终生存下来并取得成功的并非是出栏量最大的企业或养殖户,而是那些在产能调整过程中策略最为精准、适应市场变化能力最强的参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