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政策定调:3990 万头背后的产能调控逻辑
(一)能繁母猪存栏量跌破 4000 万头,释放供需适配信号
截至 2025 年 10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 3990 万头,历经 17 个月再度回落至 4000 万头以下,这一情况标志着生猪产能正式步入政策预设的 “绿色合理区间”(3900 万头 ±8%)。在安徽蚌埠召开的推进会上,农业农村部明确指出,该数据不仅是对 2024 年《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落实情况的有效验证,更为下一阶段 “加快落实生猪产能综合调控” 确立了核心基准点,即通过动态削减低效产能,达成 “以效率换总量” 的结构性改革目标。
(二)三大核心任务勾勒产业升级蓝图
会议首次提出构建 “政策 + 技术 + 市场” 三维调控体系:
产能调控精准化:实现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优先” 的战略转变,通过淘汰 PSY 低于 24 头的低产母猪群、限制二次育肥等措施,将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稳定在 3900 万头,为实现 PSY 目标达到 28 头以上的生产效率提升预留空间。
疫病防控常态化:启动 “无疫小区” 创建工程,在重点区域实施非洲猪瘟疫苗强制免疫,旨在将生猪发病率控制在 5% 以内。
节本提质技术化:大力推广低蛋白日粮(玉米用量减少 15%)、智能化养殖(如牧原等企业料肉比降至 2.4:1),推动养殖成本下降 10%-15%。
二、产能与价格的 “滞后关联”:从周期波动到动态平衡
(一)能繁母猪存栏量:猪价的 “6-10 个月预言家”
历史数据表明,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与猪价呈现 “滞后正相关” 关系:2024 年 3 月能繁母猪降至 3986 万头后,同年 5 月猪价触底反弹至 20.35 元 / 公斤;2025 年 10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 “破线” 至 3990 万头,预示着 2026 年二季度后商品猪供应压力将显著缓解。农业农村部着重强调 “出栏均重调控” 在短期内的平衡作用 ——2025 年头部企业将出栏均重从 130 公斤压减至 120 公斤,相当于减少 2% 的猪肉市场供应,有效遏制了价格的非理性下跌。
(二)政策 “逆周期调节” 破解 “越亏越扩” 怪圈
针对 2025 年上半年猪价跌至 12.93 元 / 公斤的困境,相关政策组合拳精准施策:
行政引导:发改委与农业农村部联合约谈头部企业,明确禁止向二次育肥户售猪,牧原、温氏等企业借助 GPS 轨迹追踪实现二次育肥 “清零”。
金融支持:暂停对能繁母猪存栏量超标的企业信贷投放,同时对淘汰低产母猪给予每头 300 元补贴,推动行业主动去化低效产能。
三、头部猪企 “瘦身革命”:从规模竞赛到效率突围
(一)“三减一升” 策略重塑竞争格局
面对政策调控与成本压力,牧原、温氏、新希望等龙头企业开启 “提质增效” 攻坚战:
减产能:牧原能繁母猪存栏从 362 万头压减至 330 万头,温氏、新希望分别将存栏控制在 260 万头、180 万头,累计调减超 100 万头。
降体重:商品猪出栏均重普遍降至 120 公斤以下,牧原部分场线降至 119 公斤,单头猪饲料消耗减少 30 公斤,成本下降 150 元。
提效率:牧原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达 29 头,新希望自主研发的 “猪芯片” 使种猪选育效率提升 40%,行业平均料肉比降至 2.6:1。
(二)技术赋能下的成本曲线重构
通过智能化改造,头部企业成本优势进一步凸显:牧原南阳基地实现 “AI 巡检 + 机器人饲喂”,完全成本降至 11.8 元 / 公斤;温氏 “公司 + 农户” 模式升级为 “数据化托管”,仔猪成活率提升至 95%,养殖周期缩短 7 天。这些举措直接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规模化率突破 70%,散户市场份额压缩至 30% 以下。
四、地方实践:从 “政策落地” 到 “模式创新”
(一)安徽固镇:规模化养殖的 “产能调控样本”
作为牧原二场所在地,固镇县通过 “政府 + 企业 + 农户” 三方协同,实现产能精准调控:
建立 50 个产能调控监测点,实时追踪能繁母猪存栏、仔猪成活率等 12 项核心指标。
推行 “母猪阶梯式补贴”,PSY≥26 头的养殖场每头母猪年补 500 元,促使低效产能退出,全县 PSY 平均提升 3 头。
(二)广西 “节粮模式” 破解饲料困局
针对玉米、豆粕价格高企的问题,广西创新推广 “木薯渣 + 发酵饲料” 配方,将饲料成本降低 12%,同时通过 “粮改饲” 项目扩大青贮玉米种植,实现饲料自给率提升至 85%。该模式已在全国 10 余个省份推广应用,预计 2026 年全国饲料粮消耗可减少 500 万吨。
五、未来展望:从 “周期博弈” 到 “价值竞争”
(一)短期:猪价进入 “稳中有涨” 窗口期
随着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优化,叠加四季度消费旺季,农业农村部预测 2025 年四季度猪价将回升至 16-18 元 / 公斤,行业头均盈利恢复至 100-200 元。同时,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计划启动,1300 吨收储规模将有效稳定市场信心。
(二)中长期:产业生态迎来三大变革
育种自主化: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增至 200 家,目标是 5 年内自主培育品种市场占有率超 60%,打破国外种猪垄断。
产业链整合:牧原、温氏等企业加速布局屠宰加工、冷链物流,构建 “养殖 - 加工 - 零售” 闭环,附加值提升 30%。
中小场户转型:通过 “订单养殖”“托管服务” 等模式,引导 30% 的中小散户融入规模化体系,实现 “小农户” 与 “大市场” 的有机衔接。
结语:在调控与市场的共振中寻找平衡
从 “4100 万头红线” 到 “3900 万头新锚”,生猪产能调控的核心始终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当政策引导与企业创新形成协同效应,当效率提升取代规模扩张成为核心竞争力,中国生猪产业正从 “周期震荡” 迈向 “高质量发展” 的新赛道。对于从业者而言,唯有把握 “去产能、提效率、强链条” 的政策机遇,方能在这场产业变革中占据主动 —— 毕竟,在 “猪周期” 的浪潮中,唯有 “合规者稳、高效者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