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市场直击:进口牛肉价格大幅上涨引发囤货现象
(一)价格快速上涨,贸易商大量囤货
2025 年 11 月,进口牛肉市场价格大幅上扬。其中,巴西 JBS 件套成交价突破 50.4 元 / 公斤,单日涨幅达 0.5 元;Marfring 件套价格达到 49.2 元 / 公斤,周涨幅超过 1%。郑州万邦市场单品价格普遍上涨,天津金福临市场甚至出现 “封盘惜售” 情况。部分热门厂号成交量周增长 30%,贸易商囤货量较上月急剧增加 25%,市场上呈现出激烈的 “抢牛大战” 态势。
(二)查验严格成为价格上涨导火索,每柜成本大幅增加
在海关总署高强度布控下,进口牛肉口岸查验率达到 40.54%,其中 98% 需进行慢检,致使通关周期延长至 30 天以上。青岛港数据表明,单柜滞港费、打冷费等隐性成本激增 3 - 5 万元,相当于每公斤成本增加 2 - 3 元。这使得中小贸易商毛利率被压缩至 10% 以下,进而导致现货市场价格 “被动跟涨”。
二、三大因素引发涨价潮
(一)供应紧张叠加旺季备货,供需矛盾加剧
国内缺口扩大:2025 年 1 - 7 月牛肉进口量为 155 万吨,同比下降 6.16%。然而,四季度春节备货期需求急剧增加,餐饮采购量预计增长 20%,形成 “旺季追货” 局面。
国际供应链扰动:巴西、阿根廷因干旱致使牛群存栏量下降,JBS、Marfring 等巨头将对华报价上调 15%。同时,海运费用飙升 12%,加之人民币对雷亚尔贬值 5%,进口成本端支撑强劲。
(二)政策预期增强,贸易商基于行情预期囤货
商务部将进口牛肉保障措施调查延期至 11 月 26 日,市场普遍预期后续可能加征关税或限制进口。贸易商为锁定利润,提前 3 个月进行备货,7 月单月进口量达 25 万吨,创年内新高,形成 “政策预期 - 囤货 - 价格传导” 的循环。某上海贸易商表示:“当前囤货并非单纯追求利润,而是担忧未来无货可售。”
(三)成本端多方面压力,从原料到通关全产业链承压饲料价格上涨传导:全球玉米、豆粕价格上涨 20%,南美育肥牛养殖成本增加 10%,带动离岸价上涨。
通关成本大幅增加:除查验费用外,标签整改、药残检测等合规成本增加 15%。部分企业因单证不符被退运,单柜损失超百万元,迫使现货报价一次性大幅提高。
三、区域市场分化明显:从 “抢购” 到 “惜售”
(一)郑州万邦:刚需驱动下的价格稳步上涨
作为华中地区最大的集散地,万邦市场呈现出部分热门部位产品被抢购的现象。前腱、上脑等卤制食材订单急剧增加,某经销商单日出货量达 50 吨,价格周涨幅为 1 - 2 元 / 公斤。但终端议价空间逐渐缩小,餐饮客户从 “批量采购” 转变为 “按需补货”,这表明市场对高价的接受程度已接近临界值。
(二)天津金福临:投机氛围浓厚,出现 “封盘” 现象
华北市场弥漫着惜售情绪,牛霖、小米龙等火锅食材报价较上周上调 2 元 / 公斤。部分商户因看好后市拒绝散卖,仅接受整柜订单。有贸易商称:“现阶段并非卖货时机,待保障措施落地,价格至少再涨 3 元。”
四、后市展望:警惕 “情绪市” 下的多空博弈
(一)短期:政策落地前市场情绪高涨业内
预计,在 11 月底保障措施明确之前,市场情绪将持续高涨,JBS 件套价格或冲击 52 元 / 公斤。但需警惕查验力度边际放松后的获利回吐情况 —— 历史经验表明,类似行情中回调概率超过 40%,囤货商面临难以找到 “接盘侠” 的风险。
(二)中期:供需紧平衡持续,价格中枢上移
海关数据显示,2025 年进口牛肉均价已达 3.7 万元 / 吨,同比上涨 10.1%。随着国内能繁母牛存栏量连续 3 年下降,国产牛肉供应缺口扩大,进口冻品在 50 - 60 元 / 公斤价格区间的性价比凸显,未来 3 年均价年复合涨幅或达 8% - 10%。
(三)给从业者的建议
贸易商:应以现货交易为主,控制期货持仓规模,重点布局牛腩等 “政策敏感型” 品种(当前库存仅为去年的 60%,存在 15% 的补涨空间)。
终端客户:应趁政策落地前锁定 3 个月的刚需库存,避免春节前出现 “有价无市” 的情况。
投资者:需警惕纯情绪驱动的市场炒作,关注 JBS、Marfring 等大厂对华出口动态,因为实质供需变化才是价格的决定性因素。
结语:当 “囤货” 成为一种市场策略
进口牛肉的这波涨价潮,本质上是政策预期、成本传导与市场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贸易商而言,在查验趋严的背景下囤货是一种出于市场应对的策略选择;对消费者而言,“牛肉自由” 正受到全球供应链的挑战。在市场周期波动与政策博弈中,只有认清 “供需紧平衡 + 成本刚性上涨” 的本质,才能在这场 “抢牛大战” 中找准自身定位。毕竟,短期的价格大幅上涨最终会回归价值基础,而真正推动行业变革的因素,隐藏在每一次查验单与囤货单所反映的市场细节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