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全国生猪仔猪价格全景:旺季低迷,分化加剧
(一)生猪价格:旺季遇冷,重回 “5 元时代”
2025 年 11 月 24 日,全国生猪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下行态势,价格表现不容乐观。根据权威监测数据,当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为 11.65 元 / 公斤 ,环比下降 1.27%,同比跌幅达 28.79%。在此价格水平下,超 24 个省份的生猪价格跌破 6 元 / 公斤,22 个省份进入 “5 元时代”,给生猪养殖行业带来较大压力。
从区域分布来看,北方主产区价格下跌趋势尤为显著。黑龙江牡丹江地区生猪价格为 11.73 元 / 公斤,辽宁锦州地区生猪价格为 11.50 元 / 公斤,对当地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产生了不利影响。
与之相对,南方的海南和福建地区生猪价格表现坚挺。海南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市场供需结构,生猪价格达到 14.30 元 / 公斤;福建地区生猪价格为 12.55 元 / 公斤,主要受当地活禽消费替代效应支撑。
国家统计局数据进一步印证了当前生猪市场的低迷行情。11 月中旬,生猪价格较上旬下降 1.7%,处于近 6 年同期最低水平。据相关测算,养殖端头均亏损达 179.57 元,且已连续 16 周处于亏损状态。在此情况下,养殖户为降低损失,普遍采取削减养殖成本、加快生猪出栏等措施。
(二)仔猪价格:逆势分化,优质苗企挺价
与生猪价格的低迷走势不同,仔猪市场呈现出基于 “品种 + 区域” 的分化特征。15 公斤外三元仔猪在不同地区价格差异明显,华北地区均价为 21.2 元 / 公斤,其中北京顺义地区价格为 21.20 元 / 公斤;东北地区均价为 18.6 元 / 公斤,黑龙江绥化地区价格为 18.80 元 / 公斤;南方福建地区价格则高达 25 元 / 公斤,这一价格差异主要源于各地养殖结构、市场需求及供应状况的不同。
7 公斤断奶仔猪价格走势也较为突出,均价达到 207 元 / 头,较 10 月中旬上涨 25.06%。主要原因是规模场惜售情绪浓厚,自留育肥比例大幅提升至 30%,对未来市场行情持乐观预期。然而,散户补栏积极性较低,10 - 14 公斤仔猪成交量周降 15%,反映出市场对于远期产能存在较大分歧。
二、区域市场特写:北方承压甩卖,南方韧性凸显
(一)华北东北:供应过剩下的 “价格踩踏”
华北和东北地区生猪市场面临严重的供应过剩问题,导致价格大幅下跌。以山东、河北为例,当地生猪出栏均重达到 123.6 公斤,较上周增加 0.08 公斤 。屠宰场冻品库存高达 70%,远超库容率警戒线。为降低成本,屠宰场纷纷采取压价收购策略。
山东聊城地区生猪棚前价仅为 3.43 元 / 斤,低于成本线 0.17 元 / 斤。中小散户为减少损失,加快出栏速度,日出栏量激增 20%,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推动价格持续下跌。
仔猪市场同样面临困境,辽宁黑山地区 10 公斤外三元仔猪价格低至 17 元 / 公斤 ,与南方地区相比,价格低 60%。这反映出该区域产能去化正在加速,养殖户对未来市场信心不足,纷纷缩减养殖规模,导致仔猪需求大幅下降,价格暴跌。
(二)华南西南:活鲜消费支撑下的 “逆势稳价”
华南和西南地区在活鲜消费的支撑下,展现出较强的市场韧性,实现价格稳定。广东粤东地区活猪价格为 4.8 - 4.9 元 / 斤 ,较上周上涨 0.3 元 / 斤,主要得益于当地存栏量同比减少 15%,以及冬至备货需求的拉动。
四川成都外三元生猪价格为 12.8 元 / 公斤 ,较北方地区高出 10%。当地独特的 “本地养殖 - 现宰现销” 市场模式,使得腌腊制品加工企业采购量增加 10%,有效稳定了价格。
仔猪市场表现良好,广西大种麻仔猪价格为 1.6 元 / 羽 ,较上周上涨 14.3%。养殖户惜售情绪浓厚,看好未来市场行情,推动区域溢价上升,仔猪价格相对坚挺。
三、三大核心驱动因素解析
(一)供应端:产能释放与去化博弈并存
生猪存栏高位运行:10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 3990 万头,虽环比下降 1.1% ,但年初积累的高位产能在 11 月集中释放,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 8%,市场供应大幅增加。在此情况下,标肥猪价价差缩至 0.2 元 / 公斤,养殖户为减少损失,采取 “以量换价” 策略,加快出栏速度,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压力。
仔猪供应结构失衡:规模场凭借自身优势,仔猪自留率高达 40%,导致社会面仔猪流通量减少 25%,小散户补栏困难。7 公斤仔猪成本线为 200 元 / 头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小散户因亏损暂停补栏。“大厂控量 + 散户观望” 的市场格局,使得仔猪市场供需关系陷入恶性循环,价格走势不稳定。
(二)需求端:“强预期,弱现实” 的旺季困境
终端消费疲软:当前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均价为 17.91 元 / 公斤 ,但市场需求依旧疲软,价格周降 0.2%。禽肉、鸡蛋等替代品价格低位运行,鸡肉价格仅为 3.5 元 / 斤 ,分流了 30% 的猪肉市场份额。北方农贸市场客流量减少 25%,南方腌腊进度慢于往年,四川腊肉加工量仅达预期 60%,猪肉终端需求难以有效提升。
二育补栏熄火:标猪养殖成本为 3.6 元 / 斤 ,与当前活猪价倒挂 0.1 元 / 斤,二次育肥亏损面超过 50%。11 月二育补栏量同比下降 40%,屠宰场开工率仅为 65% ,低于去年同期 10 个百分点,市场对生猪需求大幅减少,加剧猪价下跌压力。
(三)成本政策端:饲料下行难掩亏损,去产能加速
饲料成本小幅回落:近期玉米价格为 2323 元 / 吨 ,豆粕价格为 3053 元 / 吨 ,环比均下降 2%。但生猪养殖完全成本仍高达 13 元 / 公斤 ,头均亏损扩大至 200 元。在此压力下,12% 的中小散户退出市场,规模化率提升至 55%,大型养殖企业优势凸显。
政策调控加码:为稳定市场,发改委启动冻猪肉收储计划,计划收储 5 万吨;农业农村部限制头部企业产能扩张。10 月能繁母猪存栏首次跌破 4000 万头 ,标志着去产能周期正式开启。政策调控将对市场供需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为猪价回升奠定基础。
四、后市展望:短期磨底震荡,中期看产能去化节奏
(一)短期(1-2 周):供需僵持下的 “弱反弹”
未来 1 - 2 周内,生猪市场将呈现供需僵持态势,价格有望出现 “弱反弹”。南方腌腊进度已提升至 40% ,将拉动市场对生猪的需求,预计生猪价格有望反弹至 12 元 / 公斤 。但北方地区集中出栏现象将限制猪价上涨空间,全国生猪均价或在 11.5 - 12.2 元 / 公斤 之间震荡。
仔猪市场方面,规模场控量保价策略持续,15 公斤外三元仔猪价格或涨至 22 元 / 公斤 。但散户补栏仍较为谨慎,仔猪成交量难有明显突破,市场活跃度较低。
(二)中期(12 月 - 春节前):去产能深化催生 “拐点预期”
12 月至春节前,生猪市场走势主要取决于产能去化节奏。若 12 月能繁母猪存栏降至 3950 万头以下 ,表明产能去化取得实质性进展,2026 年一季度生猪供应压力将得到缓解。
春节期间猪肉消费需求大幅增加,在供应减少和需求增加的双重作用下,生猪价格或触底反弹至 13 - 14 元 / 公斤 。仔猪市场与生猪市场关联紧密,若生猪价格站稳 12 元 / 公斤 ,7 公斤仔猪价格有望涨至 230 元 / 头 ,成为产能去化的先行指标。
(三)给从业者的建议
养殖户:北方地区养殖户应把握市场时机,及时出栏 120 公斤以上大猪,避免春节前集中抛售导致价格下跌。南方地区养殖户可适度补栏优质 15 公斤外三元仔猪,错峰布局春季出栏,同时严格把控仔猪品质。
贸易商:密切关注四川、广东等腌腊主产区腌腊进度,在腌腊需求增加时逢低囤货冻品。同时,规避东北、华北等高库存区域,降低价格波动风险。
投资者:密切关注能繁母猪存栏数据,分析市场产能变化,预测生猪市场供应情况。布局成本控制能力强的规模化企业,逢低配置生猪养殖 ETF,分散投资风险,实现资产增值。
结语:在 “阵痛” 中等待周期反转
11 月的生猪仔猪市场处于产能去化的关键阶段,也是产业格局调整的重要时期。面对猪价跌破成本线、仔猪市场分化的局面,养殖户需加强成本管控和产能节奏管理。市场终将回归供需平衡,随着能繁母猪存栏持续去化、终端消费季节性回暖,猪价有望在 2026 年一季度迎来回升。(数据支持:国家统计局、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卓创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