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日内行情速递:新低之后多空胶着,现货期货双弱格局延续
(一)主力合约核心走势解析
2025 年 11 月 24 日,生猪期货主力合约 2601 早盘以 11390 元 / 吨开盘,日内最低下探至 11360 元 / 吨,与 11 月 21 日所创历史低点 11330 元 / 吨仅相差 30 元。当日该合约最终收于 11425 元 / 吨,涨幅为 0.18%,成交量达 5.74 万手,持仓量维持在 13.74 万手的较低水平。盘面呈现出 “早盘试探新低 — 午间小幅反弹 — 午后窄幅震荡” 的疲弱态势,这清晰地反映出市场在经历超跌行情后,处于观望状态,且缺乏显著的反弹动力。
(二)跨期合约与现货市场联动特征
对近远月合约进行对比分析,近月 2511 合约收于 11800 元 / 吨,与前一交易日持平;远月 2603 合约收于 11285 元 / 吨,涨幅为 0.09%。主力合约 2601 对近月 2511 合约贴水 375 元 / 吨,呈现 Backwardation 结构(即近月溢价),这一结构表明市场对短期供应压力的担忧程度远高于对远期的担忧。
在现货市场方面,全国生猪出栏均价为 11.6 元 / 公斤,较上周环比下跌 2.11%。期货价格较现货升水约 0.2 元 / 公斤,基差维持在 1.7% 的极低水平,期货与现货市场呈现出共振下跌的趋势,且这一趋势尚未发生改变。
二、基本面深度剖析:供应过剩主导,需求旺季成色不足
(一)供应端:产能去化缓慢,出栏压力持续释放
截至 2025 年 9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35 万头,仍高于正常保有量 3.5%。产能去化速度仅为 0.07%/ 月,与行业预期的 1%-2% 的去化周期相比,差距较大。这一数据充分显示出,生猪产能的调整进程远不及市场预期,为后续供应过剩局面的形成埋下隐患。
由于产能持续处于高位,近期生猪出栏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4 年 3 月至 2025 年 2 月能繁母猪存栏处于扩张期,这部分产能正逐步转化为当前的生猪出栏高峰。2025 年 10 月,20 家上市猪企出栏量环比大幅增长 19%,达到 1686 万头。此外,二次育肥户的集中出栏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由于对后市行情持悲观预期,二次育肥户纷纷在近期抛售手中生猪,对现货价格造成较大冲击。根据卓创资讯数据,2025 年样本企业流入二次育肥渠道的生猪占比降至 12.95%,较 2024 年同期下滑 6.36 个百分点,前期压栏的大猪集中上市,导致短期内市场生猪供应量大幅增加。
(二)需求端:腌腊启动难挽颓势,终端消费持续疲软
尽管西南地区腌腊需求于周初启动,四川、重庆等地屠宰量较上周环比增加 8%,但这一季节性需求的启动未能有效提振市场。全国白条肉均价为 16.2 元 / 公斤,较去年同期下跌 22%,这一价格大幅下跌情况,充分反映出终端消费者对高价猪肉的接受程度有限,市场需求未达预期增长水平。
在商超和餐饮渠道,备货主要以满足刚需为主,鲜销市场走货速度同比下降 15%,消费者对猪肉的购买意愿较弱,市场猪肉销售速度明显放缓。同时,替代品(禽肉、水产)价格处于低位运行状态,进一步分流了生猪消费市场。消费者在购买肉类产品时,更多地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为亲民的禽肉和水产,致使猪肉市场份额不断受到挤压。
屠宰企业也切实感受到市场的低迷态势。库存周转天数延长至 25 天,冻品库容率维持在 28% 的高位,这表明产业端对后市信心不足,不敢贸然进行囤货操作。面对市场需求疲软的状况,屠宰企业只能选择减少采购量,增加库存积压,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
三、市场关键变量:二次育肥退潮与政策双重影响
(一)二次育肥:从 “托底” 到 “杀跌” 的角色转换
在生猪市场中,二次育肥曾是影响价格走势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在 2025 年,其角色发生了显著转变。2025 年,二次育肥的盈利空间大幅压缩,理论出栏盈利降至 - 101.33 元 / 头,与 2024 年相比,减少了 297.62 元 / 头。这一巨大变化极大地打击了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亏损周期的延长使得他们对二次育肥望而却步。
从政策层面来看,二季度末开始,相关部门禁止头部企业参与二次育肥,这一举措从源头上减少了二次育肥的猪源供应。与此同时,“节粮减损” 行动的推进,也对二次育肥这种相对耗费粮食资源的养殖模式形成限制。在政策的双重作用下,样本企业二次育肥占比大于 10% 的时段占比降至 54%,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 16 个百分点。
这一系列变化导致市场失去了重要的短期需求支撑。过去,二次育肥户的补栏行为在市场供应过剩时,往往能够起到一定的托底作用,稳定市场价格。但如今,随着二次育肥热度的消退,前期依赖二次育肥的 “短期看涨” 逻辑已彻底瓦解。不仅如此,由于前期压栏的大猪集中上市,反而形成 “踩踏式” 抛压,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下跌趋势。
(二)成本与资金面:养殖亏损扩大,产业套保加剧
在供应过剩和需求疲软的双重压力下,生猪养殖行业的成本与资金面面临严峻挑战。尽管饲料原料价格出现小幅回落,玉米、豆粕周跌幅分别为 1.2%、0.8%,但养殖成本仍然处于高位。自繁自养头均亏损达 89 元,外购仔猪亏损更是高达 175 元 / 头,行业全面进入深度亏损状态。在此情况下,养殖户面临巨大经营压力,不少小型养殖户甚至面临破产风险。
面对期货 2601 合约 11400 元 / 吨的价格(对应生猪 5.7 元 / 斤),规模企业为锁定利润、减少亏损,在 11500 - 11600 元 / 吨区间密集进行套保操作。产业空头持仓占比升至 48%,这一数据表明市场上空头力量占据主导地位,对价格反弹空间形成压制。即便市场出现一些利好因素,也难以推动价格大幅上涨。
与此同时,生猪 ETF 近 10 日获得 2.93 亿元资金净流入,这反映出部分投资者在博弈周期反转。这些投资者认为,生猪市场已处于底部区域,未来有望迎来反弹。然而,现货市场的悲观情绪尚未传导至资本市场,现货价格的持续低迷与资本市场的乐观预期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背离现象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四、技术面与资金流向:破位后的底部震荡信号
(一)趋势指标与量价关系研判
从技术面分析,生猪期货主力合约 2601 在日线级别上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态势。在跌破 11500 元 / 吨这一关键支撑位后,合约价格迅速进入 11300 - 11500 元 / 吨的超跌震荡区间。这一区间的形成,标志着市场进入相对不稳定阶段,价格波动加剧,投资者情绪也更为谨慎。
成交量的变化是判断市场趋势的重要指标之一。与上月相比,当前成交量萎缩了 35%,这一显著变化表明市场交易活跃度明显下降。在市场分析中,“缩量筑底” 是一种常见现象,通常意味着市场卖方力量逐渐减弱,而买方力量尚未完全崛起,双方在价格上达成暂时平衡。在这种平衡状态下,市场参与者普遍持观望态度,等待明确市场信号。
在技术分析中,MACD(指数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和 RSI(相对强弱指标)是两个重要参考指标。当前,MACD 绿柱持续缩短,表明市场下跌动能逐渐减弱,空头力量有所衰退。与此同时,RSI(14)回升至 32,接近超卖区间边界。一般而言,当 RSI 指标低于 30 时,市场被认为处于超卖状态,价格有反弹可能性。因此,当前 RSI 指标的变化暗示市场短期内存在技术修复需求,价格有望出现一定程度反弹。
然而,市场中期趋势仍然不容乐观。布林带下轨持续向下发散,这是市场处于下行趋势的典型信号,表明价格在未来可能继续受到下行压力影响。均线系统(5/10/20 日线)呈现空头排列,进一步强化了市场中期压制态势。在空头排列情况下,短期均线位于长期均线下方,且均线整体向下运行,这意味着市场卖方力量在中期内占据主导地位,价格上涨面临较大阻力。
(二)持仓结构与多空博弈动向
持仓结构的变化反映市场参与者对未来价格走势的预期和信心。截至 2025 年 11 月 24 日,主力合约净空头持仓增加 1200 手,达到 8900 手。这一数据表明市场空头力量逐渐增强,投资者对未来价格下跌预期较为强烈。在期货市场中,空头持仓增加通常意味着投资者认为价格将下跌,因此通过卖出期货合约来获取利润。
从机构席位来看,前 20 名席位中的永安期货、银河期货等机构加空明显。这些大型机构在市场中具有较强影响力,其操作往往能够引领市场方向。永安期货和银河期货的加空行为,表明这些机构对未来生猪市场走势持悲观态度,认为价格将继续下跌。相比之下,中信期货则以多头减仓为主,显示出该机构对当前市场信心不足,选择减少多头持仓以规避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2025 年 11 月以来,产业客户套保头寸增加了 23%。产业客户通常是与生猪生产、加工等实际产业相关的企业,其参与期货市场的主要目的是锁定价格风险,保障企业稳定经营。套保头寸的增加,表明产业客户对未来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通过在期货市场上卖出合约,锁定未来销售价格,避免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
随着产业客户套保头寸的增加,投机资金占比降至 41%。这一变化表明市场定价权正在向产业端倾斜,市场定价机制更加贴近现货市场实际供求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期货价格将更多地受到现货价格引导,呈现出 “现货引导期货” 的被动格局。产业客户在市场中的话语权增强,其行为和决策将对市场价格走势产生更大影响。
五、后市展望与操作策略:短期震荡寻底,中期关注产能去化节奏
(一)短期走势研判(11 月底 - 12 月中旬)
展望短期市场,生猪市场供需失衡格局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善。预计 2025 年 11 月底至 12 月中旬期间,生猪期货 2601 合约将在 11300 - 11600 元 / 吨的箱体区间内维持震荡走势。在此阶段,市场将受到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价格走势充满不确定性。
从利好因素来看,西南地区腌腊旺季的深入推进,有望为市场带来一定支撑。随着气温下降,四川、重庆等地的腌腊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对生猪现货价格形成阶段性提振。期货市场在经历前期超跌后,也存在一定修复性反弹需求。技术指标显示,市场的超卖状态为反弹提供了一定技术基础,投资者对价格反弹的预期也在逐渐增强。
然而,市场也面临诸多风险点。规模场在春节前的集中出栏计划,可能对市场供应造成较大压力。为完成年度出栏任务,规模场往往会在春节前加大出栏力度,导致市场生猪供应量大幅增加,对价格形成下行压力。此外,东北疫情的扩散也可能引发抛售潮,进一步加剧市场恐慌情绪。若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养殖户为减少损失,可能选择提前抛售生猪,导致市场供应过剩,合约价格甚至可能下探至 11200 元 / 吨的前期低点。
(二)分角色操作建议
在当前复杂市场环境下,不同角色的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操作策略。
产业客户:对于产业客户而言,当价格处于 11500 元 / 吨以上时,可继续逢高进行套保操作,锁定 0.3 - 0.5 元 / 公斤的交割利润,以此对冲春节前出栏风险。以牧原股份为例,其在近期市场操作中,充分利用套保策略,有效降低了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通过在期货市场上卖出合约,牧原股份锁定了未来销售价格,保障了企业稳定经营。产业客户可借鉴牧原股份经验,合理运用套保工具,规避市场风险。
投机客:投机客在操作时应保持谨慎态度。可轻仓在 11300 元 / 吨支撑位尝试做多,设置止损位为 11250 元 / 吨,以有效控制风险。当价格反弹至 11600 元 / 吨附近时,可布局短空,目标价位看向 11400 元 / 吨。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控制仓位在 20% 以内,避免因仓位过重导致风险失控。投机客还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操作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
风险提示:投资者需重点跟踪下周能繁母猪存栏数据及屠宰企业开工率。这些数据是市场供需关系的重要指标,对价格走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若能繁母猪存栏量去化速度超过 0.5%/ 月,或屠宰企业开工率提升至 65% 以上,这些都可能成为趋势反转的先行信号。一旦出现这些信号,投资者应及时调整操作策略,把握市场机会。
结语
生猪 2601 合约创下历史新低,是 “产能去化缓慢” 与 “需求淡季疲软” 深度共振的结果,叠加二次育肥退潮引发的阶段性供应过剩,共同造就了当前市场的低迷态势。当前市场已充分消化短期利空因素,但中期拐点的到来仍需等待两大关键信号:一是能繁母猪存栏开启加速去化,月降幅超过 1%,这将意味着市场供应将逐渐减少,供需关系有望得到改善;二是春节后终端消费回暖带动现货止跌,消费的复苏将为市场注入新活力,推动价格回升。
投资者在关注市场走势时,需警惕情绪面波动带来的超跌风险。市场情绪波动往往会导致价格过度反应,投资者应保持冷静,避免盲目跟风。更要耐心等待供需格局的实质性改善,当二次育肥占比稳定在 10% 以下,且屠宰企业库存周转天数降至 20 天以内时,或许才是生猪期货真正筑底的开始。只有当市场供需关系达到新的平衡,生猪期货市场才能迎来真正的反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