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产能去化关键期,政策与市场双重发力破局
2025 年 11 月,中国生猪市场步入关键转折点。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时隔 18 个月后,首次跌破 4000 万头。同期,农业农村部密集推出产能调控政策,《关于加强产能综合调控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已进入审议环节。当 “产能过剩” 压力逐步得到缓解,猪价却依旧在低位震荡徘徊,行业究竟该如何突破 “价贱伤农” 的困境?
一、产能过剩缓解:4000 万头红线失守,去化进程加速
(一)关键指标回落释放积极信号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10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3985 万头,环比下降 1.2%,这是自 2024 年 4 月以来首次低于 4000 万头。作为衡量生猪产能的关键指标,其回落至正常保有量(3900 万头)的 102%,这表明持续两年的产能过剩压力正逐步得到化解。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朱增勇指出:“前期存栏量偏高,叠加二次育肥投机行为,导致猪价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当前能繁母猪去化,意味着行业正从‘被动承压’向‘主动调整’转变,为 2026 年市场回暖奠定基础。”
(二)区域分化加剧,南方产区压力犹存
尽管全国产能逐渐趋稳,但区域失衡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广西、云南等 “南猪北养” 承接区域,2025 年 1 - 10 月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 15%,然而配套屠宰产能仅增加 5%,致使本地生猪价格较华北地区低 2 - 3 元 / 公斤。而山东、河北等传统产区,由于疫病频发以及环保压力,中小散户存栏量同比下降 25%,规模化企业借此机会扩大市场份额,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 10 月出栏量同比增长 18%。
二、政策组合拳升级:从 “量的调控” 到 “质的提升”
(一)逆周期调节再加码,精准锁定 100 万头去化目标
自 2025 年年中起,农业农村部针对生猪产能过剩问题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提出 “引导调减约 100 万头能繁母猪” 目标后,最新政策进一步聚焦于 “构建供需动态适配的产业格局”,通过技术与机制创新,实现产能精准调控。
依托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搭建的 “生猪产业大脑” 智能监测系统,成为政策落地的关键支撑。该系统整合了能繁母猪存栏、饲料销量、生猪出栏量等 12 类关键数据,构建起全产业链实时监测网络。一旦产能连续 3 个月超出调控上限,系统将自动触发一系列预案:对超量养殖企业削减补贴、鼓励退养;同时,引导大型屠宰加工企业加大收储力度,以稳定市场供需。以四川为例,通过 “生猪产业大脑” 监测,2025 年 9 月及时发现某地区能繁母猪存栏量超预警线 12%,随即启动补贴退养机制,两个月内该地区能繁母猪存栏量回落至合理区间,有效避免了产能过度扩张。
(二)全链条升级破解 “大而不强” 困局
中国虽为全球最大的生猪生产国,但产业 “大而不强” 的问题较为显著:种业依赖进口、饲料成本高、养殖污染严重。为此,政策首次提出 “全产业链竞争力提升” 目标,从种业、饲料、环保等关键环节着手。
种业作为产业的核心,是政策扶持的重点领域。计划在 2026 年前新建 10 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猪品种,推广 “二元杂交” 母猪,将良种覆盖率从 82% 提升至 88%,降低对国外种源的依赖。温氏股份已率先在广东建成智能化育种基地,通过基因组选择技术,种猪瘦肉率提高 8%,料肉比降低 10%。
在饲料端,农业农村部启动 “养殖业节粮行动”,研发低蛋白饲料配方,用杂粕、微生物蛋白替代部分豆粕,将豆粕用量占比从 20% 降至 15%。这一举措预计每年可节约粮食 200 万吨,显著降低养殖成本。双胞胎集团推出的低蛋白饲料,已在江西、湖南等地推广,养殖效益提升 15%。
绿色转型同样是政策重点。要求年出栏 5000 头以上猪场 100% 配套粪污资源化设施,推广 “猪 - 沼 - 田” 循环模式;到 2028 年前,规模场沼气发电覆盖率达 30%,实现污染治理与能源利用的双赢。江苏某百万头猪场通过沼气发电,不仅满足场内 40% 用电需求,还将沼液还田,减少化肥使用量 30%。
(三)差异化扶持:龙头提质与散户转型并行
生猪产业主体多元化,规模化企业与中小散户并存。政策采取差异化扶持策略,推动两类主体协同发展。
针对规模化企业,鼓励创新 “公司 + 农户” 合作模式,由企业提供仔猪、饲料、技术服务,农户负责养殖,降低农户市场风险。温氏股份、新希望等企业通过该模式,带动农户超 5 万户,户均年增收 2 万元。同时,对参与产业升级的企业给予专项贷款贴息,支持其建设智能化猪场、冷链物流设施,提升市场竞争力。
对于中小散户,推出 “退养转岗” 计划,退出养殖户可获 3000 元 / 户补贴,并优先进入龙头企业代养体系,实现从 “单打独斗” 到 “抱团发展” 的转型。2025 年,已有 15 万散户实现职业转型,既保障了收入,又优化了产业结构。
三、猪价走势迷雾:短期震荡不改长期回暖趋势
(一)当前市场:供需双增下的价格博弈
11 月第三周,全国生猪均价为 14.2 元 / 公斤,环比微涨 0.5%,但同比仍下跌 23%。这一数据背后,反映的是市场供需双方的激烈博弈。卓创资讯数据显示,自繁自养头均亏损 186 元,已持续 8 周,养殖户们在亏损边缘艰难维持;而屠宰企业也面临困境,因产能利用率不足 60%,亏损面达 75% ,整个产业链都面临较大压力。
从供应端来看,12 月是规模场集中出栏的关键节点,出栏计划增长 8%。大型养殖企业为完成年度目标,加快出栏节奏,如牧原、温氏等企业,在 12 月的出栏量预计将再创新高。不过,需求端也呈现增长态势。元旦、春节前的灌肠、腌肉需求向来旺盛,预计将提升 15%。预计短期内猪价将维持在 14 - 15 元 / 公斤的窄幅区间波动,在当前供需形势下,价格走势较为稳定。
(二)机构研判:2026 年迎周期反转窗口
天风证券研报指出,10 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降幅达 0.9%,这一数据具有重要意义。若该降幅持续 6 个月以上,按照生猪 10 个月的生长周期推算,2026 年 Q2 生猪供给将进入收缩期。届时,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减少,猪价有望迎来上涨契机。Mysteel 农产品分析师也持有类似观点,随着产能去化、饲料成本回落(玉米价格较 9 月高点下跌 12%),养殖利润有望在 2026 年 Q3 转正。成本的降低将直接提升养殖户的利润空间,激发其养殖积极性。
朱增勇强调:“未来猪价波动将趋缓,极端行情概率下降。随着智能监测预警体系的完善,行业正从‘强周期’转向‘稳增长’,预计 2026 - 2030 年均价维持在 16 - 18 元 / 公斤。” 在政策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生猪市场正逐渐走向成熟,市场稳定性增强,养殖户能够更合理地规划生产,消费者也能享受到价格相对稳定的猪肉。
四、未来展望:在 “去产能” 中孕育产业新生态
当能繁母猪存栏向 3900 万头合理区间回归,中国生猪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规模化率已达 72%,头部 20 企业市场份额突破 35%,智能化养殖覆盖率超 40%,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率年增 15%。对于养殖户而言,需把握政策红利期:利用生猪期货锁定 60% 以上出栏量,参与政府主导的 “保底收购 + 价格补贴” 试点;对于消费者而言,未来将享受到更安全的冷鲜肉(目标 2026 年冷鲜肉占比达 40%)和高附加值加工品。这场始于产能过剩的行业调整,终将催生一个 “产能稳定、效率提升、韧性增强” 的现代化生猪产业。正如农业农村部会议所强调:“调控并非简单去产能,而是通过‘控、提、强、促’四字诀,推动生猪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周期。” 2026 年猪价能否迎来实质性反弹?规模化养殖将如何改变生猪市场格局?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卓创资讯、Mysteel 农产品、天风证券、公开报道及行业专家采访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