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曾经的 “猪市炒手”,如今困在三重压力下
在 2025 年的生猪市场中,二次育肥群体正面临着一场极为严峻的 “生存考验”。这一群体过去凭借 “低买高卖” 的策略实现短期套利,然而当下却深陷猪价低迷、政策收紧、猪源断供三重困境。自繁自养模式下每头亏损超过 180 元,头部猪企停止供应商品猪,切断了二次育肥群体的核心货源,全国二育补栏量同比大幅下降 32%。曾经作为 “价格调节器” 的优势逐渐消失,众多从业者处于转型的关键节点。
一、三重压力绞杀:二育群体陷入 “卖就亏、买不到、不敢补” 困局
(一)猪价跌穿成本线,亏损成为 “常态”
2025 年,生猪价格长时间在 14 - 15 元 / 公斤的低位区间波动,而二次育肥的成本线高达 16 元 / 公斤,每头平均亏损超过 200 元。以山东养殖户李师傅为例,其于 5 月补栏的 100 公斤标猪,经过 40 天育肥至 140 公斤,饲料成本增加 300 元,而出栏时猪价却下跌 1 元 / 公斤,导致每出售一头猪就产生亏损。
根据卓创资讯数据,2025 年二次育肥理论出栏盈利为 - 101.33 元 / 头,较 2024 年减少 297.62 元 / 头,亏损周期长达 8 个月,超过 60% 的二育户被迫清栏退出市场。
(二)政策收紧 “釜底抽薪”,合规猪源 “一猪难求”
2025 年下半年,农业农村部出于 “节粮减损” 和疫病防控的考量,要求头部猪企停止向二育户出售商品猪,仅开具 “屠宰类检疫票”。这使得二育户难以通过正规途径购买标猪,同时山东、河南等主产区加强调运监管,检疫通过率从 70% 急剧降至 40%。
河南养殖户王明表示:“以往每天能够收购 200 头标猪,如今跑遍周边猪场,合规猪源不足 50 头,空栏率超过 50%。”
(三)信心崩塌引发 “恐慌出栏”,投机热情降至冰点市场信心的丧失
对二次育肥群体的影响比亏损更为严重。2024 年二育补栏占比超过 10% 的时段占比达 70%,而 2025 年骤降至 54%,且单次补栏规模缩小 40%。更为严峻的是,150 公斤以上大猪出栏量同比大幅增长 28%,二育户从 “赌涨价” 转变为 “怕跌价”,形成 “越卖价越低、越低价越慌” 的恶性循环。
业内人士评价:“过去是‘二育托市’,现在是‘二育砸市’,市场对二育的信任已被完全透支。”
二、托底作用消失:猪价告别 “投机驱动”,回归基本面博弈(一)猪价波动 “去杠杆”,基本面成唯一支撑过去,二育群体通过集中补栏能够推动猪价上涨 15%,但在 2025 年这一效应已不复存在。即便在冬至腌腊旺季,二育补栏对猪价的支撑也仅为 0.5 元 / 公斤,并且价格稍有回升,规模场便加速出栏抑制行情。
中国农业科学院朱增勇指出:“当前猪价仅取决于两个核心变量,即能繁母猪存栏和消费复苏,二育的‘调节器’角色已完全失效。”
(二)短期供压加剧,长期倒逼行业 “去泡沫”
2025 年下半年阶段性补栏积累的 150 万头大猪,若在春节前集中出栏,将与规模场年度冲刺形成 “双重抛压”,预计短期内猪价将承压下跌 1 - 2 元 / 公斤。但从长期来看,二育热度的消退挤出了市场投机泡沫,行业从 “赌行情” 转向 “拼成本”。头部企业凭借 PSY 超 28 头的育种优势,将养殖成本控制在 12 元 / 公斤以下,而中小散户成本普遍在 14 元 / 公斤以上,行业分化加剧。
(三)政策与市场双重挤压下,二育 “边缘化” 不可逆
2025 年二次育肥对猪价的影响权重从 2024 年的 30% 降至 12%,且仅在冬至、春节前存在阶段性补栏,全年补栏量不足 2024 年的 40%。广东、广西试点 “二育猪禁止跨区调运”,进一步压缩了其生存空间,行业普遍认为:二育已从 “市场主角” 转变为 “边缘参与者”。
三、转型突围:从 “投机者” 到 “产业链参与者” 的两条路(一)嵌入规模场产业链,做 “稳赚不赔” 的代养户山东临沂的二育户老张率先转型,成为温氏股份的代养户。他表示:“公司提供猪苗、饲料、疫苗,我仅负责养殖,出栏时按 13.5 元 / 公斤回收,每头可赚取 200 元代养费,无需再因关注猪价而失眠。”
这种 “公司 + 农户” 模式在山东、河南等地迅速推广,头部企业通过代养将二育户的闲置产能转化为标准化育肥场。2025 年全国代养出栏量同比增长 35%,成为二育户较为稳妥的转型途径。
(二)差异化竞争:从小散户到 “特色养殖创业者”
在标猪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四川、浙江的二育户瞄准高端市场,转型从事黑猪、土猪养殖。浙江养殖户李芳引入 “林间散养” 模式,将生猪养殖周期延长至 180 天,猪肉售价达到 30 元 / 公斤,是普通标猪的 2 倍。她通过社区团购和直播带货,年销量突破 500 吨,利润比二育时期增长 40%。
李芳的案例成为二育户转型的典型,即 “告别短平快,做品质差异化,反而打开了新空间”。
四、未来展望:二育的 “新定位” 与行业新周期
(一)短期:从 “托底” 到 “微调”,仅存季节性机会
预计 2026 年二育补栏将集中在冬至、春节前的 2 - 3 个月,且规模控制在市场总量的 5% 以内,其主要功能转变为 “区域供需微调”。例如,当某地区突发疫情导致生猪短缺时,二育户可快速补栏缓解局部缺口,但对全国猪价影响较小。
(二)中长期:规模化挤压下,二育走向 “精细化生存”
随着规模化率突破 65%,二育的 “大猪溢价” 从 2024 年的 3 元 / 公斤降至 0.8 元 / 公斤,这促使从业者转向 “短周期、低成本” 模式,即育肥周期缩短至 30 天,目标利润控制在 50 元 / 头以内,通过精准把握区域价差和短期需求波动实现盈利。
卓创资讯预测,2026 年二育群体数量将较 2025 年再下降 30%,但存活下来的将是具备精细化管理能力的 “效率型选手”。
(三)行业启示:从 “投机驱动” 到 “价值驱动” 的蜕变
二育群体的转型,本质上是生猪产业从 “粗放扩张” 向 “高质量发展” 的体现。当政策抑制短期投机、市场鼓励效率竞争时,行业正回归 “以成本定生存、以质量定胜负” 的本质。未来,生猪市场将告别大幅波动,进入 “弱周期、强分化” 的成熟阶段。
结语:转型不是淘汰,而是生猪产业的 “成人礼”
二次育肥群体的困境,反映了中国生猪产业从 “野蛮生长” 到 “理性发展” 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对于二育户而言,摒弃 “赌行情” 的投机心态,融入产业链分工或开展特色养殖,才能在新周期中找到自身定位;对于行业而言,二育热度的消退是去泡沫、提效率的必然过程。当猪价波动不再依赖短期投机,养殖利润回归技术与管理时,中国生猪产业才能真正迈向 “产能合理、价格平稳、竞争力强” 的新阶段。关于二次育肥群体能否在转型中找到新机遇,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卓创资讯、涌益咨询、行业访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