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频道
价格播报  行情分析  
当前位置:首页行情分析价格分析 → 文章内容

二次育肥群体从 “价格调节器” 到 “转型突围” 的行业分析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11/27 9:15:10 关注:40 评论: 我要投稿

  导语:曾经的 “猪市炒手”,如今困在三重压力下

  在 2025 年的生猪市场中,二次育肥群体正面临着一场极为严峻的 “生存考验”。这一群体过去凭借 “低买高卖” 的策略实现短期套利,然而当下却深陷猪价低迷、政策收紧、猪源断供三重困境。自繁自养模式下每头亏损超过 180 元,头部猪企停止供应商品猪,切断了二次育肥群体的核心货源,全国二育补栏量同比大幅下降 32%。曾经作为 “价格调节器” 的优势逐渐消失,众多从业者处于转型的关键节点。
  一、三重压力绞杀:二育群体陷入 “卖就亏、买不到、不敢补” 困局

  (一)猪价跌穿成本线,亏损成为 “常态”
  2025 年,生猪价格长时间在 14 - 15 元 / 公斤的低位区间波动,而二次育肥的成本线高达 16 元 / 公斤,每头平均亏损超过 200 元。以山东养殖户李师傅为例,其于 5 月补栏的 100 公斤标猪,经过 40 天育肥至 140 公斤,饲料成本增加 300 元,而出栏时猪价却下跌 1 元 / 公斤,导致每出售一头猪就产生亏损。
  根据卓创资讯数据,2025 年二次育肥理论出栏盈利为 - 101.33 元 / 头,较 2024 年减少 297.62 元 / 头,亏损周期长达 8 个月,超过 60% 的二育户被迫清栏退出市场。
  (二)政策收紧 “釜底抽薪”,合规猪源 “一猪难求”
  2025 年下半年,农业农村部出于 “节粮减损” 和疫病防控的考量,要求头部猪企停止向二育户出售商品猪,仅开具 “屠宰类检疫票”。这使得二育户难以通过正规途径购买标猪,同时山东、河南等主产区加强调运监管,检疫通过率从 70% 急剧降至 40%。
  河南养殖户王明表示:“以往每天能够收购 200 头标猪,如今跑遍周边猪场,合规猪源不足 50 头,空栏率超过 50%。”
  (三)信心崩塌引发 “恐慌出栏”,投机热情降至冰点市场信心的丧失

  对二次育肥群体的影响比亏损更为严重。2024 年二育补栏占比超过 10% 的时段占比达 70%,而 2025 年骤降至 54%,且单次补栏规模缩小 40%。更为严峻的是,150 公斤以上大猪出栏量同比大幅增长 28%,二育户从 “赌涨价” 转变为 “怕跌价”,形成 “越卖价越低、越低价越慌” 的恶性循环。
  业内人士评价:“过去是‘二育托市’,现在是‘二育砸市’,市场对二育的信任已被完全透支。”
  二、托底作用消失:猪价告别 “投机驱动”,回归基本面博弈(一)猪价波动 “去杠杆”,基本面成唯一支撑过去,二育群体通过集中补栏能够推动猪价上涨 15%,但在 2025 年这一效应已不复存在。即便在冬至腌腊旺季,二育补栏对猪价的支撑也仅为 0.5 元 / 公斤,并且价格稍有回升,规模场便加速出栏抑制行情。
  中国农业科学院朱增勇指出:“当前猪价仅取决于两个核心变量,即能繁母猪存栏和消费复苏,二育的‘调节器’角色已完全失效。”
  (二)短期供压加剧,长期倒逼行业 “去泡沫”
  2025 年下半年阶段性补栏积累的 150 万头大猪,若在春节前集中出栏,将与规模场年度冲刺形成 “双重抛压”,预计短期内猪价将承压下跌 1 - 2 元 / 公斤。但从长期来看,二育热度的消退挤出了市场投机泡沫,行业从 “赌行情” 转向 “拼成本”。头部企业凭借 PSY 超 28 头的育种优势,将养殖成本控制在 12 元 / 公斤以下,而中小散户成本普遍在 14 元 / 公斤以上,行业分化加剧。
  (三)政策与市场双重挤压下,二育 “边缘化” 不可逆

  2025 年二次育肥对猪价的影响权重从 2024 年的 30% 降至 12%,且仅在冬至、春节前存在阶段性补栏,全年补栏量不足 2024 年的 40%。广东、广西试点 “二育猪禁止跨区调运”,进一步压缩了其生存空间,行业普遍认为:二育已从 “市场主角” 转变为 “边缘参与者”。
  三、转型突围:从 “投机者” 到 “产业链参与者” 的两条路(一)嵌入规模场产业链,做 “稳赚不赔” 的代养户山东临沂的二育户老张率先转型,成为温氏股份的代养户。他表示:“公司提供猪苗、饲料、疫苗,我仅负责养殖,出栏时按 13.5 元 / 公斤回收,每头可赚取 200 元代养费,无需再因关注猪价而失眠。”
  这种 “公司 + 农户” 模式在山东、河南等地迅速推广,头部企业通过代养将二育户的闲置产能转化为标准化育肥场。2025 年全国代养出栏量同比增长 35%,成为二育户较为稳妥的转型途径。
  (二)差异化竞争:从小散户到 “特色养殖创业者”
  在标猪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四川、浙江的二育户瞄准高端市场,转型从事黑猪、土猪养殖。浙江养殖户李芳引入 “林间散养” 模式,将生猪养殖周期延长至 180 天,猪肉售价达到 30 元 / 公斤,是普通标猪的 2 倍。她通过社区团购和直播带货,年销量突破 500 吨,利润比二育时期增长 40%。
  李芳的案例成为二育户转型的典型,即 “告别短平快,做品质差异化,反而打开了新空间”。
  四、未来展望:二育的 “新定位” 与行业新周期

  (一)短期:从 “托底” 到 “微调”,仅存季节性机会

  预计 2026 年二育补栏将集中在冬至、春节前的 2 - 3 个月,且规模控制在市场总量的 5% 以内,其主要功能转变为 “区域供需微调”。例如,当某地区突发疫情导致生猪短缺时,二育户可快速补栏缓解局部缺口,但对全国猪价影响较小。
  (二)中长期:规模化挤压下,二育走向 “精细化生存”
  随着规模化率突破 65%,二育的 “大猪溢价” 从 2024 年的 3 元 / 公斤降至 0.8 元 / 公斤,这促使从业者转向 “短周期、低成本” 模式,即育肥周期缩短至 30 天,目标利润控制在 50 元 / 头以内,通过精准把握区域价差和短期需求波动实现盈利。
  卓创资讯预测,2026 年二育群体数量将较 2025 年再下降 30%,但存活下来的将是具备精细化管理能力的 “效率型选手”。
  (三)行业启示:从 “投机驱动” 到 “价值驱动” 的蜕变

  二育群体的转型,本质上是生猪产业从 “粗放扩张” 向 “高质量发展” 的体现。当政策抑制短期投机、市场鼓励效率竞争时,行业正回归 “以成本定生存、以质量定胜负” 的本质。未来,生猪市场将告别大幅波动,进入 “弱周期、强分化” 的成熟阶段。
  结语:转型不是淘汰,而是生猪产业的 “成人礼”
  二次育肥群体的困境,反映了中国生猪产业从 “野蛮生长” 到 “理性发展” 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对于二育户而言,摒弃 “赌行情” 的投机心态,融入产业链分工或开展特色养殖,才能在新周期中找到自身定位;对于行业而言,二育热度的消退是去泡沫、提效率的必然过程。当猪价波动不再依赖短期投机,养殖利润回归技术与管理时,中国生猪产业才能真正迈向 “产能合理、价格平稳、竞争力强” 的新阶段。关于二次育肥群体能否在转型中找到新机遇,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卓创资讯、涌益咨询、行业访谈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肉类食品网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2025年11月第2周 广西20个监测县生猪市场价格分析2025/11/27 18:46:16
瓜州县发展和改革局参加全省生猪养殖成本研讨暨成本工作培训会2025/11/27 11:44:58
生猪产能调控再升级!能繁母猪跌破4000万头,未来猪价怎么走?2025/11/27 8:52:01
生猪行业深度调整:产能过剩下的转型突围战2025/11/27 8:45:31
2025年11月26日浙江及各地市活猪收购价格2025/11/26 15:04:49
2025年11月26日浙江及各地市白条猪价格2025/11/26 15:04:21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