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消费者对预制菜存疑,资本却大力投入,这场餐桌变革在矛盾中发展一方面,消费者于社交平台表达对预制菜的质疑,称 “食用预制菜如同开盲盒,难以知晓后厨所使用的冷冻包情况”,西贝、太二等连锁餐饮企业因 “未明确告知消费者所售为预制菜” 而陷入信任危机;另一方面,京东高调成立预制菜事业部,资本积极布局 ——11 月预制菜指数创下年度新高,31 家成分股均呈上涨态势,据预测,2026 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这场 “消费者以行动表达态度,资本以资金进行投入” 的激烈碰撞,揭示了中国饮食变革中的深层次矛盾:当厨房从家庭转移至工厂,“锅气” 让位于效率,预制菜如何在质疑与追捧并存的环境中寻求突破?
一、消费者的担忧:信任层面的三大问题
(一)知情权缺失:“现炒” 表象下预制菜的不透明情况
北京消费者张女士在某连锁餐厅点的 “现炒辣椒炒肉”,实际是由工厂预制包加热制成,但账单却按照现炒菜价格收费;上海的王女士发现孩子午餐中的 “鲜炖排骨”,竟是保质期长达 24 个月的冷冻料理包。市场监管总局的抽查结果显示,62% 的消费者曾误购未明示为预制菜的产品,45% 的消费者认为 “支付现炒菜品的价格却买到预制菜属于欺诈行为”。
(二)传统饮食观念的冲击与焦虑
“年夜饭变为微波炉加热食物的集合”“孩子将红烧肉认知为塑料袋中的冻块”—— 在社交平台上,对于传统厨艺逐渐消失的担忧日益加剧。中国烹饪协会的调查表明,78% 的 90 后消费者怀念家庭厨房的 “烟火气”,56% 的中老年人认为预制菜 “无法呈现出妈妈做菜的味道”,这种情感上的差异使得预制菜被贴上 “导致文化断层” 的标签。
(三)食品安全方面的技术性担忧
“使用槽头肉制作梅菜扣肉”“亚硝酸盐超标” 等 3?15 曝光事件,加深了消费者对工业化食品的抵触情绪。数据显示,83% 的消费者担心预制菜使用劣质原料,72% 的消费者对 “隐形添加防腐剂” 表示质疑,尽管国家已明确禁止在预制菜中添加防腐剂,但技术信息的不透明仍导致 “所有预制菜都不安全” 的刻板认知。
二、资本的投入:万亿市场赛道上的理性布局
(一)效率驱动下的市场需求与资本投入
京东于 11 月成立预制菜事业部,并计划在 3 年内覆盖 80% 的下沉市场;美团买菜预制菜销量年增长率达 60%,盒马 “半成品年夜饭” 预订量同比增长 45%。资本的行动表明:中国 3 亿双职工家庭,每日产生 1.2 亿份便捷餐饮需求,在 “效率至上” 的时代背景下,预制菜成为最优选择。
(二)产业链成熟带来的投资机遇
冷链物流瓶颈得以突破:全国冷链车保有量超过 60 万辆,-18℃低温仓储覆盖 95% 的地级市,预制菜损耗率从 20% 降至 5%;技术不断迭代提升产品品质:液氮速冻技术可保留 90% 的食材原味,低盐低油配方使得健康预制菜的复购率达到 40%。资本关注的并非一时的风口,而是 “家庭厨房社会化” 的必然发展趋势。
(三)政策支持推动标准化进程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 “预制菜产业纾困”,市场监管总局加快制定《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并明确要求餐饮端预制菜必须 100% 明示。在政策利好的环境下,龙头企业积极拓展市场:双汇、新希望等企业自建中央厨房,圣农发展预制菜营收占比突破 35%,资本坚信 “标准明确的市场赛道才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三、现象背后的本质:饮食观念转变与社会变迁的关联
(一)城市化进程促使 “厨房外包” 需求增加
以上海白领李小姐的日常生活为例:早餐食用便利店的预制包子,午餐选择外卖预制料理包,晚餐在超市购买预制牛排 —— 这种 “无厨房烹饪” 的生活模式,正在 2.5 亿城市人口中逐渐普及。数据显示,城市家庭日均烹饪时间从 2000 年的 90 分钟减少至 2025 年的 35 分钟,预制菜已成为 “时间有限” 情况下的解决方案。
(二)代际认知差异形成的市场分化
Z 世代的消费行为表明:美团数据显示,25 - 35 岁的消费者贡献了 70% 的预制菜订单,他们愿意为 “30 分钟内享用米其林同款美食” 支付更高价格;而 50 岁以上人群的预制菜消费渗透率不足 15%,形成了 “年轻人积极购买,中老年人抵触情绪较强” 的市场分化局面。这种代际差异使得预制菜在市场上同时拥有 “极具潜力的新兴产品” 和 “不受认可的产品” 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三)工业化与人性化的平衡探索
西贝发布道歉声明、太二转变经营策略改卖活鱼、海底捞推出现制火锅菜 —— 当资本的热情与消费者的理性态度形成反差时,企业不得不谨慎权衡效率与消费体验。行业逐渐达成共识:预制菜的核心竞争力并非单纯的 “速度更快、价格更低”,而是 “如何在工业化生产的产品中融入人性化元素”,例如盒马推出的 “妈妈味道” 定制预制菜,通过让用户参与调味研发,使复购率提升了 25%。
四、发展路径探索:从重建信任到构建透明产业生态
(一)标准制定:为预制菜确立明确规范
国家正在制定的《预制菜术语与分类》国家标准,将明确界定 “预制菜” 与 “中央厨房产品” 的区别,并要求在产品包装显著位置标注 “预制程度”(如 “半预制”“全预制”)。未来,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获取产品加工流程、原料溯源等信息,实现从 “盲目消费” 到 “清晰消费” 的转变。
(二)市场细分:明确预制菜的精准应用场景
在 B 端餐饮市场,预制菜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如连锁餐厅使用预制半成品确保菜品口味一致);在 C 端家庭市场,预制菜可解决消费者 “无暇做饭” 的问题(如快手菜、懒人火锅等);在高端市场,预制菜可用于还原 “大师菜品”(如蔡澜联名预制点心)。美团数据显示,细分场景产品的复购率比通用型产品高 37%,精准定位市场才能消除对预制菜的片面认知。
(三)技术应用:借助透明化重建消费者信任
京东推出 “后厨直播” 功能,消费者在下单前可观看预制菜加工过程;温氏股份开放养殖场溯源系统,每块预制肉都有详细的 “成长记录”。当技术从 “不透明” 转变为 “透明化生产”,消费者会发现:优质预制菜的卫生标准高于部分小餐馆的现炒菜品,从而实现从 “抵触” 到 “选择性接受” 的态度转变。
结语:预制菜发展是多元选择的过程
这场预制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本质上是社会转型时期饮食观念的冲突:有人担忧工业化会破坏传统饮食文化,有人则欢迎效率提升带来的生活便利。正如预制菜企业 “信良记” 创始人所言:“预制菜并非要取代传统厨艺,而是为人们节省时间,增进陪伴家人的机会。” 当资本的积极投入与消费者的理性思考相互作用,政策规范与企业自律共同发力,预制菜市场正逐渐摆脱初期的盲目发展,走向 “分化与成熟”—— 追求极致便捷的消费者会持续购买预制菜,注重消费体验的消费者会选择现制菜品,而整个行业也将认识到:真正的发展关键并非摒弃传统 “锅气”,而是实现与 “生活烟火气” 的和谐共生。您是否愿意给予预制菜发展的机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数据来源:
市场监管总局抽查报告:为 “62% 的消费者曾误购未明示的预制菜,45% 的人认为‘花现炒的钱买预制菜是欺诈’” 这一观点提供数据支撑,直观反映消费者在预制菜消费中知情权受侵犯的实际状况。
中国烹饪协会调查:“78% 的 90 后消费者怀念家庭厨房的‘烟火气’,56% 的中老年人认为预制菜‘吃不出妈妈的味道’”,该调查从不同年龄段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情感态度切入,展现传统饮食观念与预制菜之间的矛盾。
美团买菜、盒马等电商平台内部销售数据:“美团买菜预制菜销量年增 60%,盒马‘半成品年夜饭’预订量同比涨 45%”,这些平台数据清晰呈现预制菜在电商渠道的销售增长趋势,反映市场需求变化。
冷链物流行业协会报告:全国冷链车保有量、低温仓储覆盖范围等数据来源于此报告,体现冷链基础设施发展对预制菜行业的支持作用。
双汇、新希望、圣农发展等企业年报:企业年报提供 “双汇、新希望等自建中央厨房,圣农发展预制菜营收占比突破 35%” 的数据,展示预制菜企业在产业链布局和营收贡献方面的实际情况。
《预制菜术语与分类》国家标准草案:用于阐述国家在预制菜标准制定方面的进展,为 “给预制菜一张‘身份证’” 这一观点提供政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