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猪肉价格速报:全国均价跌破 18 元 / 公斤,淡季特征显著
截至 2025 年 11 月 28 日 14:00,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 17.83 元 / 公斤 ,较前一日下降 1.3%,该价格不仅创下近 30 日新低,与 2024 年同期相比,跌幅达 22.6%。
从区域分布来看,北方作为主要产区,价格稳中有跌。河北石家庄白条猪肉批发价为 16.5 元 / 公斤;山东青岛为 19.8 元 / 公斤。南方作为传统销区,市场行情普遍走弱,广东佛山价格是 17.5 元 / 公斤,广西新柳邕则低至 16.1 元 / 公斤。目前南北价差缩小至 10%-15%,清晰反映出全国市场供强需弱的现状。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猪肉价格已连续 8 周低于 2024 年同期。与 2023 年的价格峰值相比,跌幅达 35.7%。这对养殖端造成沉重打击,自繁自养每头猪亏损达到 300-400 元,中小散户的退出率攀升至 25%。
二、价格下行三大核心动因解析
猪肉价格持续下行,背后主要有供应、需求和成本三方面因素。
(一)供应端:产能过剩与进口冲击双重施压
生猪存栏量持续高位运行:2025 年 1-10 月,全国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 4.8% ,市场生猪数量不断增加。能繁母猪存栏量虽较峰值下降 8.7%,但规模化养殖占比提升至 65%。大型集团猪场凭借资金优势,维持高出栏节奏,11 月前 20 天规模场出栏量同比增 12%。在河北、河南等主产区,生猪均价已跌破 6 元 / 斤,部分养殖户被迫提前出栏 5 - 10 公斤的 “标猪”,加剧了短期供应冲击。
低价进口猪肉持续抢占市场:2025 年 1-10 月,我国累计进口冷鲜冻猪肉 287 万吨,同比增长 5% 。巴西、阿根廷等国的猪肉到岸价低至 17.5 元 / 公斤,比国内价格低 12%。这些进口猪肉以冻品形式集中进入团膳、加工渠道。国内屠宰企业冻库库存普遍达 35 天以上,而正常周期为 25 天。山东某屠宰厂为腾库容,不得不以低于成本价 8% 的价格甩卖国产猪肉,形成 “进口挤压国产” 的恶性循环,国产猪肉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价格随之下降。
(二)需求端:旺季不旺,替代消费分流显著
终端消费 “量价双弱”:冬季本是猪肉消费旺季,但农贸市场数据显示,11 月鲜猪肉销量环比仅增 2%,远低于往年 8% 的增幅。北京新发地市场猪腿肉、五花肉销量下降 5%,低价冻排骨走量稍好但利润微薄。餐饮端连锁快餐店猪肉类菜品销量增幅收窄至 3% 。部分企业推出 “15 元猪肉套餐” 刺激消费,反映出终端消费者对高价猪肉接受度下降。
牛羊肉、禽肉替代性消费增强:当前牛肉均价 66.54 元 / 公斤、羊肉 63.14 元 / 公斤,随着消费升级,中高端餐饮更倾向选择牛羊食材。白羽鸡肉 8 元 / 公斤、鸡蛋 7.35 元 / 公斤 ,性价比优势显著,团膳、学校食堂采购量环比增 10%,进一步分流猪肉需求。某高校后勤数据显示,11 月猪肉采购量同比降 15%,禽肉采购量增 20%。
(三)成本端:饲料价格回落削弱支撑,行业进入 “亏损深水区”
尽管玉米、豆粕价格较 2024 年高点回落 5% ,但生猪养殖综合成本仍达 18.5 元 / 公斤 ,高于现在的批发价 0.7 元 / 公斤。河北廊坊养殖户反映,散户每出栏一头猪亏损 300 元,母牛低价抛售,去年能卖 1.5 万元 / 头,现在 1.2 万元都无人接手。规模化企业凭借成本控制,成本能维持在 17.8 元 / 公斤 ,利润压缩至 50 元 / 头 。整个行业陷入 “亏损深水区”,饲料价格下降也难以改变亏损局面,影响市场供应和价格走势 。
三、产业链各环节承压:从养殖户到消费者的连锁反应
(一)养殖端:散户加速出清,规模化企业 “降本求生”
在猪肉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养殖端受到严重冲击。中小散户成为亏损重灾区,河南、湖北等地散户退出率高达 30%,部分地区出现 “空栏潮”。以河南南阳为例,不少散户肥猪出栏后无法收回成本,只能卖掉母猪关闭猪场。
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凭借资金实力和技术优势,采取 “降本求生” 策略。在饲料配方优化上,深入研究猪的营养需求,采用优质原料,调整配方比例,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饲料成本。同时延长育肥周期,合理规划提高生猪出肉率和品质,降低单位成本。这些龙头企业已成功将成本降至 17.5 元 / 公斤 ,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并逆市扩张产能,在全国布局新养殖场,扩大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月均提升 2 个百分点,预示未来生猪养殖将加速向 “头部集中”,市场格局将发生重大变革 。
(二)屠宰加工:库存高压下的 “被动去化”
屠宰加工环节同样面临困境。开工率降至 60%,产能严重过剩。冻品库存周转率高达 40 天,而正常为 25 天,库存积压给企业带来巨大资金压力。山东、河南部分企业为缓解困境,转向进口牛肉分销,国产猪肉加工量下降 15%,形成 “国产滞销、进口激增” 的局面。山东临沂一家屠宰厂负责人表示,现在每加工 1 吨猪肉倒贴 200 元,只能靠政府冻肉收储政策勉强维持,但该政策也只是缓解燃眉之急,企业急需寻找新出路。
(三)消费者:短期受益,但长期需警惕产能断层
短期内,消费者享受到价格下降带来的实惠,终端市场猪肉零售价降至 22 - 25 元 / 公斤,较 2023 年峰值便宜 15 元 ,家庭采购量小幅增加 10%。但消费者对 “淘汰猪肉”“进口冻肉” 品质担忧不断升温,上海某超市 “冷鲜黑猪肉” 销量增长 20%,价格较普通猪肉高 30%,反映出消费者对品质差异化需求提升。
然而,长期来看,如果养殖端持续亏损,大量养殖户退出市场,将会导致产能断层。一旦产能断层出现,未来猪肉价格可能大幅反弹,消费者将再次面临高价猪肉压力。因此,在享受当前低价猪肉的同时,需关注行业发展,促进猪肉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
四、后市展望:短期难破僵局,中长期看产能去化节奏
(一)短期(1-2 周):淡季惯性下或现弱反弹受
元旦前备货需求拉动,屠宰企业可能逢低补库,推动猪肉价格小幅回升 0.5%-1%。但南方腌腊季启动迟缓,进度仅 40%,大猪存栏消化不及预期,反弹空间有限。预计全国均价维持 17.5-18.5 元 / 公斤 ,难以突破当前价格区间,市场整体仍将处于供大于求状态 。
(二)中长期(12 月 - 2026 年):产能去化决定行情拐
点当前能繁母猪存栏较 2023 年峰值下降 8.7% ,若持续淘汰,2026 年二季度生猪出栏量有望减少 10%-15% ,供需矛盾或缓解。从长远来看,行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政策层面,农业农村部已启动 “生猪产业振兴计划”,重点支持标准化养殖、冷链物流和品牌建设,行业将从 “量的扩张” 转向 “质的提升”,更加注重品质和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养殖户可趁低价淘汰低效母猪,对接高端冷鲜市场;消费者可关注国产冷鲜猪肉,其新鲜度高、追溯性强,避免过度依赖低价冻品;政策端需加强进口监测,防止 “低价倾销” 冲击产业安全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推动猪肉市场走向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 。
结语:在 “寒冬” 中寻找转型机遇
此次 1.3% 的跌幅,是猪肉产业深度调整的缩影。当低价成为常态,比拼的不再是规模,而是效率与品质。河南某有机牧场通过认证 “无抗猪肉”,售价达 35 元 / 公斤仍供不应求,证明差异化发展仍是破局之道。对于行业而言,唯有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链附加值,才能在周期波动中站稳脚跟。
数据来源: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国家统计局、中国畜牧业协会、餐饮协会、中国饲料工业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