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管理频道
养殖管理  畜禽资源  免疫防疫  疫病防治  疫病警报  饲料  兽药  
当前位置:首页疫病防治病毒疾病 → 文章内容

猪场危机:猪病毒性免疫抑制病全解析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5/14 8:46:32 关注:70 评论: 我要投稿

新希望六和——生物环保饲料
  猪病新挑战:病毒性免疫抑制病崛起
  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进程显著加速。以 2022 年为例,全国生猪出栏量达 69995 万头,猪肉产量为 5541 万吨,同比增长 4.6%,规模化养殖占比从 2017 年的 46.9% 提升至 2022 年的 65.1%。如河南南阳内乡县余关镇大花岭村的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21 栋楼房猪舍布局规整,年出栏量可达 210 万头。
  然而,在行业蓬勃发展的表象下,猪病毒性免疫抑制病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隐患。随着养殖规模扩大与养殖密度增加,猪群健康问题逐渐显现,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此类疾病对生猪免疫系统具有极强的破坏力。感染后,猪的免疫细胞活性大幅降低,免疫应答功能受到严重抑制,机体防御体系出现漏洞,致使低致病性致病原易于侵入,甚至弱毒疫苗也可能引发感染发病。此外,感染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猪极易出现多种疾病混合、并发或继发感染的情况,极大地增加了治疗难度。
  猪病毒性免疫抑制病已成为生猪养殖业发展的阻碍,严重影响养殖效益与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了解这类疾病的危害、诱发因素及常见类型,并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这不仅关乎养殖户的经济利益,也关系到整个生猪养殖业的未来走向。
  免疫崩塌:猪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危害
  病毒暗箭:传染性因素诱发免疫危机
  在猪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诸多诱发因素中,传染性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病毒性传染病的影响尤为突出。例如猪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在猪群中传播广泛,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猪蓝耳病:病毒界的 “伪装大师”
  猪蓝耳病,学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该病毒具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传播迅速。其主要侵害猪的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母猪感染后常出现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繁殖障碍问题,新生仔猪死亡率可高达 80% 以上;育肥猪则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生长速度显著减缓。
  蓝耳病病毒难以防控的原因在于其极易变异,毒株种类繁多,这给疫苗研发和防控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此外,该病毒可导致持续感染,病毒血症持续时间长,感染猪长期带毒、排毒,在猪群中循环传播,防不胜防。蓝耳病病毒还会特异性攻击猪的免疫系统,尤其是肺泡巨噬细胞,导致巨噬细胞破裂、溶解,数量急剧减少,淋巴细胞衰竭,猪的免疫功能遭到严重破坏,进而引发严重的继发感染,猪瘟、链球菌病等疾病乘虚而入,使病情恶化。
  猪圆环病毒病:悄无声息的 “破坏者”
  猪圆环病毒病,特别是由猪圆环病毒 2 型(PCV2)感染引发的疾病,对猪的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PCV2 主要攻击猪的免疫细胞,抑制其增殖,降低 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的数量,导致猪的免疫应答功能缺失,无法有效抵御病原体入侵。
  感染 PCV2 的猪常表现为生长迟缓、消瘦、呼吸困难、贫血等症状,且易与其他病毒或细菌混合感染,如猪蓝耳病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链球菌等,使病情更为复杂,治疗难度加大。PCV2 在自然界广泛存在,阳性检出率在 20% - 80% 之间,传播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和胎盘垂直传播,给养猪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无形杀手:非传染性因素的潜在威胁
  除传染性因素外,非传染性因素在猪的养殖过程中也不容忽视,它们是猪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重要诱发因素。
  营养失衡:健康根基的动摇
  营养是猪健康生长的基础,一旦出现问题,猪的免疫力将受到严重影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在猪的免疫系统发育和功能发挥中起着关键作用,参与免疫器官发育、淋巴细胞分化与增殖等过程。例如,维生素 C 可增强猪的抗氧化能力,促进淋巴细胞活性;硒元素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维持细胞正常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若猪群长期缺乏这些关键营养物质,免疫系统将出现 “营养不良”,免疫细胞活性降低,抗体生成减少,猪易受疾病侵袭。
  饲料霉变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 B1、赭曲霉毒素等,对猪的免疫系统具有毒害作用,可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生理机能,降低免疫组织器官活性,损伤淋巴细胞,导致猪的免疫功能严重下降。长期食用霉变饲料的猪,抗病能力减弱,易感染传染病,还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繁殖性能下降等问题。
  药物滥用:治疗背后的隐患
  在猪病防治过程中,药物使用不当会适得其反,成为诱发免疫抑制病的因素之一。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若滥用或使用剂量不当,会对猪的免疫系统造成损害。例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会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降低免疫细胞活性,减弱猪的免疫应答能力。
  疫苗接种是预防猪病的重要措施,但操作不当也会引发免疫抑制问题。免疫程序不合理,如接种时间过早或过晚,会导致猪体内抗体水平不稳定;疫苗剂量不准确,过大可能引起免疫麻痹,过小则无法刺激机体产生足够抗体。此外,不同疫苗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干扰,同时接种多种疫苗可能影响抗体产生,降低免疫效果。
  应激反应:情绪波动下的健康危机
  猪在养殖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如过冷、过热、拥挤、断奶、混群、运输等,这些应激因素会导致猪产生应激反应,进而引发免疫抑制。当猪处于应激状态时,体内会产生热应激蛋白等异常代谢产物,某些激素水平升高,如皮质醇会抑制淋巴细胞活性,干扰免疫系统正常功能,降低猪的免疫力。
  以断奶应激为例,仔猪断奶时面临离开母猪和同伴、适应新饲料和环境等挑战,其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易受应激影响,出现腹泻、生长缓慢等问题,免疫力降低,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运输应激也是常见问题,长途运输中的拥挤、颠簸、缺水少食等恶劣条件会使猪产生强烈应激反应,导致免疫力下降,甚至发病死亡。
  猪场杀手大盘点:常见猪病毒性免疫抑制病
  (一)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征(猪蓝耳病)
  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PRRSV)属于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呈球形,有囊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 RNA。该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不同毒株之间差异较大,这使得防控工作极具挑战性。
  其传播途径广泛,包括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水平传播主要通过猪群之间的直接接触,健康猪接触感染猪的分泌物(如鼻液、唾液、尿液、粪便等)即可感染;空气传播也是重要途径,在通风不良、猪群密集的养殖场,病毒可随气溶胶传播至 3 公里范围内;公猪精液带毒可通过人工授精感染母猪。垂直传播方面,怀孕母猪感染 PRRSV 后,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母猪出现繁殖障碍,新生仔猪也可能在子宫内感染,出生后出现呼吸困难、高死亡率等症状。
  (二)猪圆环病毒病 2 型(PCV2)
  PCV2 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是一种无囊膜的单股环状 DNA 病毒,也是已知最小的动物病毒之一。虽然其体积小,但对猪的免疫系统破坏力巨大,可导致免疫细胞减少和凋亡。猪感染 PCV2 后,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数量显著下降,免疫细胞活性受到抑制,免疫应答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有效抵御其他病原体入侵。
  PCV2 感染引发的疾病类型多样,常见的有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患病仔猪表现为进行性消瘦、生长迟缓、呼吸困难、贫血、黄疸等症状,死亡率可达 20% - 40%;还可引发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PDNS),病猪皮肤上出现紫红色斑点或斑块,肾脏肿大、苍白,伴有出血点,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长性能。此外,PCV2 易与其他病毒或细菌混合感染,增加了病情的复杂性和治疗难度。
  (三)猪瘟
  猪瘟病毒(CSF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呈球形,有囊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 RNA。它是猪的一种致命性病毒,可引发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法定 A 类传染病,对养猪业危害极大。
  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广泛,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如唾液、鼻液、粪便、尿液等)含有大量病毒,可污染饲料、饮水、器具和环境,导致其他健康猪感染。水平传播通过猪只之间的直接接触或污染媒介物间接接触实现;垂直传播方面,怀孕母猪感染后,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母猪繁殖障碍,存活仔猪可能成为终身带毒者,威胁整个猪群健康。
  猪瘟的症状因类型而异。急性型猪瘟发病急,病猪体温可升高至 41℃以上,呈稽留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眼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先便秘后腹泻,皮肤出现出血点或出血斑,死亡率高;慢性型猪瘟病程较长,病猪生长缓慢,发育不良,精神时好时坏,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可存活 1 - 2 个月;迟发性型猪瘟多由先天性感染引起,仔猪出生后可能出现先天性震颤、抽搐等神经症状,存活率低。
  (四)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毒(PRV)属于疱疹病毒科,呈球形,有囊膜,基因组为双链 DNA。它可引发急性传染病,对猪群尤其是哺乳期仔猪危害严重。
  PRV 的传播途径复杂,包括直接传播、间接传播和气溶胶传播。直接传播通过病猪与健康猪的直接接触实现;间接传播通过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空气等媒介物;气溶胶传播在养殖场内较为常见,病毒可随气溶胶在空气中传播。垂直传播方面,怀孕母猪感染 PRV 后,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等,新生仔猪感染后会出现腹泻、神经症状等,死亡率极高。
  不同年龄段的猪感染 PRV 后的症状有所不同。哺乳期仔猪感染后,体温可升高至 41℃以上,精神沉郁,厌食,呕吐,腹泻,随后出现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转圈、抽搐、倒地四肢划动等,死亡率可达 100%;保育猪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但也会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腹泻、神经症状等,死亡率在 50% 左右;育肥猪感染后症状通常不明显,可能仅有轻微呼吸道症状或体温升高,但会影响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种猪感染后,除一过性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外,还可能导致公猪精液质量下降,母猪繁殖障碍,如流产、死胎、木乃伊胎、返情等。
  (五)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PPV)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呈球形,无囊膜,基因组为单链 DNA。它可引起猪的传染性疾病,对猪群尤其是妊娠期母猪危害较大。
  PPV 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接触传播和垂直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通过健康猪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器具、饲料、饮水、环境等实现;垂直传播方面,患病猪和隐性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怀孕母猪感染 PPV 后,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严重影响母猪繁殖性能和养猪场经济效益。
  PPV 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繁殖障碍。妊娠期母猪在怀孕早期感染,胚胎可能死亡并被母体吸收,导致母猪返情或产仔数减少;怀孕中期感染,胎儿可能死亡形成木乃伊胎;怀孕后期感染,可能产出弱仔或带毒仔猪。其他年龄段的猪感染后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但会成为隐性带毒者,持续向外界排毒。PPV 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猪群感染率较高,规模化养殖场一旦发生疫情,难以彻底清除病毒,对养猪业构成长期威胁。
  守护猪场防线:防控策略
  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需依据母源抗体水平和生长阶段,科学合理地安排疫苗接种时间。
  在疫苗接种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细节。要确保疫苗质量,选择正规厂家生产、质量可靠的疫苗,并仔细检查疫苗的外观、包装、有效期等。如发现疫苗存在浑浊、沉淀、变色、瓶身破裂等情况,严禁使用。接种时,需严格遵循操作规程。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2025年5月14日浙江及各地市白条猪价格2025/5/14 15:44:21
2025年5月14日浙江及各地市活猪收购价格2025/5/14 15:44:00
山东:猪价弱势回落,降幅收窄(5月5日-5月11日)2025/5/14 9:44:31
养猪业补贴“天平”倾斜,中小企业何去何从?2025/5/14 9:32:02
中美关税大调整,养猪业的破局与新生2025/5/14 9:00:37
2024猪企大揭秘:头部五强的狂飙与沉浮2025/5/14 8:56:37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